柴蕓芊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一、臨床資料
患者,女,87歲,因不慎摔倒致左髖部疼痛,不能站立5小時入院,查體:T36.4℃P84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老年消瘦病容,神清。左下肢外旋畸形,左髖部壓痛,股骨縱向叩擊痛,未捫及骨擦音,左下肢較右下肢短縮約1cm,左膝、踝關節(jié)活動正常,血運感覺正常,左髖關節(jié)X線提示:左股骨頸骨折。經(jīng)討論決定,施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擬定康復護理計劃,術后成立護理小組,認真組織實施護理方案,住院40d后康復出院,出院后追蹤2年回訪,效果滿意。
二、康復護理
1 心理護理 護士應多和病人溝通,給病人介紹手術方面的知識,消除病人的疑慮和恐懼,幫助解決日常所需,同時讓家屬分別陪在病人身旁讓病人有安全感,感受到親人的親情,增加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注意患者意識狀態(tài)及血運、動度等情況。24小時內如患者疼痛較劇,可采用藥物止痛措施。
3 體位與制動 保持正確的體位,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jié)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防健側肢體近患側肢體而過度內收。目的是防人工假體脫位。
4 創(chuàng)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壓,引流瓶位置應低于患肢,在傾倒引流液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如發(fā)現(xiàn)引流物流出不暢,及時排除故障,一般術后72小時或引流量小于50ml/d,即可拔除引流管。
5 預防并發(fā)癥護理
5.1 褥瘡 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環(huán)差,加之術后臥床時間長,很容易在尾骶部、足跟、肩胛部、枕后部等骨突部位發(fā)生褥瘡,因此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褥清潔、平整、干燥,每隔2—3小時翻身一次,并按摩骨突處,給予臀部墊氣圈,其次應加強營養(yǎng)。
5.2 肺部感染 定期拍背,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做擴胸運動,還可訓練吹氣球,吹水泡,多飲水,必要時做霧化吸入,以防發(fā)生肺部感染。
5.3 泌尿系感染 攝入足夠的水份,每日攝入2000ml左右(心腎功能正常),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保持便器清潔,每日用0.02%呋喃西林擦試會陰2次,3—4小時如病人不提出排尿,則應主動提示病人排尿,并注意觀察尿顏色、量并記錄,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量。
5.4 預防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與病人傷后臥床,患肢制動,血液粘度增高有關。下肢深靜脈血栓好發(fā)于老年人,術后1—4d是發(fā)生的高峰。加強術后觀察,聽取病人主訴,注意肢端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情況及有無異常。下肢使用長筒彈力襪,抬高床腳,鼓勵病人進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動,如:肌肉收縮,主動用力地做踝關節(jié)和趾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等。幫助病人進行肢體的被動活動。
5.5 術后潛在并發(fā)癥——脫位
5.5.1 向病人和護理人員說明脫位的嚴重后果,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取得病人的配合。
5.5.2 指導病人臥床期間術后肢體位置和搬動方法,以免脫位。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足尖向上穿“丁字鞋”固定,兩腿之間放置軟枕或三角形厚墊,以防患肢外旋,內收。術后放置便盆應從健側置入,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jié),避免置換的髖關節(jié)外旋和內收動作。
6 睡眠紊亂的護理
6.1 白天和病人多說話,讓病人活動,以保障晚上睡眠質量。
6.2 指導病人促進睡眠 取舒適體位,睡前減少活動,睡前避免喝咖啡或濃茶水,睡前用熱水泡腳,做背部按摩。
7 安全護理
7.1 設專人24小時守護,病人身邊不離人。
7.2 病人翻身時,一定要將患肢位置擺好,整體翻身,避免扭曲而引起髖關節(jié)脫位,防止患肢外旋內收,晚上加床旁護欄,防止病人墜床發(fā)生意外。
7.3 病人取床邊坐位時,應坐向健側肢體方向,協(xié)助病人坐好,雙腿自然下垂,患側腳不可觸接床頭,避免患肢用力。
7.4 扶病人坐輪椅時,扶雙拐,健肢著地,患肢不負重(術后6周)。
7.5 推病人坐輪椅外出時,至少3人同行,走平路,不走溝坎、坡度較大、車輛和行人較多的路面,病人腹部用皮帶固定,護理人員扶住病人身體,避免病人突然做前傾、彎腰、站立動作,保持輪椅平穩(wěn),避免翻倒造成嚴重后果,醫(yī)護人員熟練掌握輪椅和拐杖的功能,每次上輪椅和外出都必須檢察后方能使用。
8 康復訓練
8.1 術后將患肢外展15°—30°位,6小時過后即可進行踝關節(jié)的背屈和跖屈運動,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鐘,一天分6次做,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機會,同時教病人深呼吸練習。
8.2 術后第1天病床搖升至30°,做踝關節(jié)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聯(lián)合等長收縮運動,收縮維持10秒,放松5秒,10個/組,3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張力和髖膝關節(jié)被動活動,開始被動屈髖屈膝,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為25°,膝為40°,逐步增加活動次數(shù)。
8.3 術后第二天病床搖長至60°,髖膝關節(jié)的屈伸練習由起初的被動向主動和輔助到完全主動過渡?;纪容o助直腿抬高練習,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萎縮。
8.4 術后根據(jù)患者自身狀態(tài)在第3、4天可開始進行坐位到立位的訓練。方法是:病人雙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個人移至健側床邊,重心在健側,健腿屈曲用力蹬床,健肘撐床,同時保持患腿外展位坐起,然后通過雙拐支撐站起,但患肢絕對不能負重。方法是:患者雙手扶著椅子靠背,輕微后伸患側下肢,拉伸髖關節(jié)前關節(jié)襄和攣縮的屈髖肌群,每天堅持以上鍛煉,并循序漸進加大運動量。
8.5 術后5、6天進行患肢不負重,行走訓練,患腿先開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術后6周經(jīng)醫(yī)生看片之后決定是否負重行走。
8.6 術后循序漸進的加大運動量進行肌肉力量練習。
9 出院指導
9.1 術后3—6月不能做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和外展外旋及髖關節(jié)過度屈曲等動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軟的沙發(fā),不蹺“二郎腿”,不側身彎腰或過度向前彎腰,以免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等并發(fā)癥。
9.2 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量,術后3個月內避免髖關節(jié)屈曲超過90°。
9.3 定期復查,如出再不適或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就診。
三、討論
患者系高齡,護理難度大,通過術后周密的護理計劃和正確實施護理措施,患者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康復出院。出院后追蹤回訪2年,康復計劃實施得當,取得了滿意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宋艷,張萍.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0)
曹芳,張亞莉,馬繼燕.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