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磊
《慈善法》一周年十大新聞熱點事件
◎ 本刊記者 陳磊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實施一年來,全社會的慈善意識普遍增強、慈善行為日益興盛、慈善工作穩(wěn)步推進、慈善事業(yè)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期?;仡櫼荒陙戆l(fā)生過的新聞熱點事件,我們可以感受到《慈善法》實施中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到下一步需要完善的方向。特此,我們?yōu)槟Y選出十件代表性事件,帶您再次感受《慈善法》給社會帶來的變化。
2016年9月17日,寧波某社會組織以開展慈善活動名義,在市區(qū)某大型廣場舉行現(xiàn)場助學結對活動,共有近百名學生當場結對成功。該活動被依法查處,成為首例慈善違法案件。寧波市民政執(zhí)法支隊表示,其違法行為主要有:未依法申請和被認定為慈善組織而開展慈善活動;不具有向社會公眾開展公開募捐資格;募捐方案未向民政部門備案。
“慈善不是哪個組織想做就能做的”,這是《慈善法》給我們上的第一課。它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認知,讓人們懂得,如果社會組織不具備資質、不報備去做的慈善是違法行為。同時,首例違法案件的處理也標志著慈善事業(yè)正式步入“法治”的軌道。
2016年9月20日,“全國首善”陳光標又一次深陷輿論漩渦。多家媒體先后刊發(fā)長篇報道,質疑陳光標采取不正當手段發(fā)展業(yè)務、所做慈善都是個人發(fā)布、懷疑其慈善數(shù)字注水等。陳光標以侵害名譽權、榮譽權為由將部分媒體告上法庭。事件后續(xù)發(fā)展未見諸報端。
判定陳光標到底是真在做慈善還是在欺世盜名,相關部門應該行動起來進行調查。媒體充分發(fā)揮了監(jiān)督的作用,但是監(jiān)管的職責還是應該由權威機構來負責。希望相關部門負起應當之責給社會一個清晰的結論,既不要傷害真正做慈善的人也不放過欺世盜名之徒。
2016年10月22日,四川一位莊先生披露,此前看到24歲的朋友鐘某在朋友圈說患上尿毒癥,需要50萬元治病,就給他捐了款。然而,三個月后,鐘某竟然在朋友圈高調曬出“喜提愛車”的照片。雖然家屬澄清了病情,并稱買車是用來跑網(wǎng)約車掙錢治病,并且錢全部是跟親戚借的,但是聲明仍然不能平息輿論的熱議。
個人在求助中發(fā)布虛假信息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莊先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法律途徑來還原事實的真相。事件再次證明,個人求助的信息是復雜的,想做慈善的人們最好到有資質的平臺去奉獻愛心,不要輕信未經(jīng)驗證的個人求助。
2016年11月6日,兩名網(wǎng)絡主播承認在四川涼山州某農村做“偽慈善”:發(fā)錢結束后就收回、為增加效果往孩子臉上抹泥。網(wǎng)友認為,網(wǎng)絡主播的目的是增加關注度和粉絲,粉絲贈送的禮物多,主播的收入就高。相關平臺凍結主播賬戶,同時,民政、公安立刻介入、展開調查。最終,兩名網(wǎng)絡主播被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刑三年余。
披著“做慈善”外衣進行的詐騙,在慈善法頒布以前還少有入刑的案例。因此次“做秀”入刑,大快人心!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按照《慈善法》相關條例,主播所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平臺也要承擔相應的監(jiān)管責任。處置到位,此案方可成為典型案例。
四川內江城區(qū)部分小區(qū)陸續(xù)出現(xiàn)以愛心捐贈為名的舊衣回收箱,居民們捐贈熱情頗高。2016年11月7日,據(jù)媒體揭露,這些回收箱是無資質的志愿者協(xié)會在冒名募集舊衣,且衣物去向不明。民政部門調查后宣布,這些以慈善之名開展舊衣回收違反了慈善法。
顯然,這又是一起沒有資質、不報備,涉嫌詐騙的“偽慈善”。對類似“捐贈舊衣”的騙局相關部門應該追查到底,不僅要追繳違規(guī)所得,更要依照相關法律從重處罰。如此,才能讓那些打歪主意的人不敢、不能、不想。
2016年11月25日,深圳媒體人羅爾發(fā)布“賣文救女”的文章,短短幾日內便獲得網(wǎng)友200多萬贊賞金。隨后有網(wǎng)友譴責羅爾隱瞞事實,在消費捐贈人的同情心。新聞引起深圳市有關部門介入。最終將微信賬號的全部贊賞資金退回至用戶零錢包。
“羅爾事件”引發(fā)轟動并引人深思。個人擁有向社會求助的權利,但也應該對信息的真實性承擔責任。捐贈人要對求助信息進行判斷并具備風險意識。公眾對此次事件的強烈反應說明人們對公益慈善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慈善組織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管理才能提升捐贈人的信任度,維護公眾參與慈善捐贈的熱情。
2017年1月11日,在北京某地鐵站,一位父親脫光衣服請求路人打一棍給10元,目的是給兒子籌集治療眼睛的費用。他表示,不想成為“羅爾”,那樣以后誰求助也沒人信了,社會沒人獻愛心了。媒體多方調查情況屬實,最終他們獲捐7萬,孩子左眼手術成功。
并非所有的個人求助都是騙局,像這樣盡其所能、不愿公開賬戶怕收到太多捐贈、能考慮到保護社會愛心的求助者,讓人感動。這樣的求助者,才是全社會真正應該幫助的人。如何甄別個人求助的真實性,確實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7年2月15日,河南洛陽市嵩縣飯坡鎮(zhèn)南莊村出現(xiàn)一面“衣暖情深公益愛心墻”,村民將捐獻的衣物放到墻壁前的鐵架隔板上,供有需要的人取用,受到民眾歡迎。很多人紛紛將家中衣物放在墻上,而需要的人也很坦然地來挑選自己需要的衣物。
“愛心墻”是繼“冰桶挑戰(zhàn)”之后的又一舶來品,對于這些新穎的慈善形式,我們不妨多些“拿來主義”。小到慈善之舉,大到慈善之法,我們的《慈善法》能否可以多借鑒借鑒國外好的經(jīng)驗呢?
2017年3月,有網(wǎng)民通過輕松籌向“白血病媽媽”項目捐款10元,點擊支付后發(fā)現(xiàn)被扣20元,“白血病媽媽”項目也只收到10元。最終證實,網(wǎng)民誤點了另外一項捐贈。4月,深圳市民李先生由于失誤,誤將捐款三百輸入成三萬。李先生要求基金會退款卻遭拒。6月,江蘇宿遷劉先生的手機被孩子點開微信錢包里的公益選項,將卡上的1.7萬元捐出。捐款過程中,平臺并沒有要求輸入支付密碼或驗證碼。經(jīng)過交涉,捐款已退回。
捐贈平臺的管理應該更加細致,同時應當建立“容錯”機制,當捐款者捐贈數(shù)額明顯高于實際需要或捐贈者反悔時,多出的錢或捐贈者要求返還的錢,平臺應該依法依規(guī)給予返還。公益捐贈不是“一錘子買賣”,捐贈者的公益愛心與權利應得到充分尊重。莫讓“愛心”變“寒心”。
2017年7月25日,河北省邯鄲市一家企業(yè)在捐贈儀式上稱將捐款20萬元給一所希望小學,并舉著“中國工商銀行20萬元”的現(xiàn)金支票模型與受助學生合影留念。之后該企業(yè)卻聲稱這個模型只是“道具”,現(xiàn)實中只能捐款2000元。
對于這種只想做秀的企業(yè),舉辦方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回應。嚴格意義上講,有現(xiàn)場的照片、錄像、錄音等證據(jù),企業(yè)與主辦方已經(jīng)形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合同關系,不能單方面毀約。此事也應引起舉辦慈善活動的組織者警惕,如果沒有拿到承諾的捐款,不要輕易地、過早地舉辦慈善活動,以免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