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超
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特別重視和強調了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來認識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在現(xiàn)行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引用大量原始文獻資料,加入了大量的圖片資料。中考、高考文綜卷的題里,教材、教輔的練習題里,也都有大量的材料分析題,因此史料教學已成為中學歷史教學和測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史料教學的基本內涵
(一)史料及其分類
1.史料
所謂史料,即“歷史資料”,可以將其概括為人類遺留下來的生活、活動的痕跡。認識“史料”,應把握的三個要點:第—,史料的本質是歷史的遺存,是過去的人留下來的東西,不成系統(tǒng);第二,史料反映的是人類的活動,包括思想活動與社會行為;第三,史料的主要功能是重構與復原歷史的證據(jù)。
2.史料的分類
按照載體來劃分,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碑史料、聲像史料。 文獻史料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原始史料,包括文件、檔案、日記、筆記、回憶錄等;二是撰述史料,主要出自各種歷史名著,包括古籍和后人的歷史著作;三是文藝史料,指用詩歌、小說、戲劇等文藝體裁反映歷史的史料。實物史料包括出土文物、歷史遺跡、日用器具、古建筑等各種古物。口碑史料一般是當事人或當事人對所經(jīng)歷或所聽聞事件的回憶。
按照史料留傳方式來劃分,史料可以分為直接史料(一手材料)和間接史料(二手材料)。
按照史料作者的意圖來劃分,可分為有意證據(jù)和無意證據(jù)。
(二)史料教學基本內涵
“所謂的史料教學,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相關史料的處理,讓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些歷史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教學方法?!盵]具體一點來說,史料教學就是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學習情趣,確定有關的研究課題,選擇一些歷史的原始資料,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然后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讀、質疑、辨析、論證,在此過程中形成歷史認識、解決歷史問題,最后,對活動做出相應的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法。
二、史料教學的作用
(一)有利于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我國歷史課中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強調教師的講授,學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學習方式,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參與性不足,這就導致了學生喜愛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的狀況。史料教學,注重應用史料來進行教學,包括史料的解讀、辨析和運用,讓學生把史料作為探究歷史的證據(jù),借此來認識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歷史的規(guī)律。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歷史方法的習得和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史料,分析鑒別史料,運用史料為證據(jù)來重構歷史,解釋與分析歷史,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所以說,史料教學注重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習得歷史方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有效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采用說理的方式闡明事理,這樣的方式帶有說教的因素,有時教育效果可能會不理想。史料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獲取相關史料,鑒別、分析史料,進而分析、解答歷史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一個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體驗,并提出了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同時,明白了事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yǎng)。
三、史料教學的操作程序及實施策略
(一)確定主題,搜集史料,精心設計問題
1.確定主題
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難點或是重要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情趣靈活確定史料教學主題。
2.搜集史料
通過對教科書內容分析,史料數(shù)量非常多,再加上教科書以外的史料,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史料,提高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要精心搜集、選擇史料。
3.精心設計問題
史料應用到教學中的目的是輔助教學,由于史料的真實性有待論證,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的設置問題,設計問題時要注意: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遞進性;要特別注意開放性問題的設計。
(二)提供史料,提出問題
1.提供史料
教師在精心選擇史料后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一是教師要對史料進行分類。二是教師要根據(jù)史料性質以及學生興趣選擇相應的展現(xiàn)手段及時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學生對于影視資料的關注度比較高,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前5分鐘內組織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三是拓展課外活動。
2.提出問題
提問的序列應把握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從解讀開始到辨析、到分析綜合。提問的內容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以三維目標為指導,以闡釋人文價值、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難易適中、有一定梯度、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釋歷史的思維能力與方法。
(三)解讀辨析,質疑討論
教師要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解讀材料,對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材料可以進行指導,但要采取開放的、民主的態(tài)度,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對材料進行大膽質疑。
(四)形成認識,解決問題
教師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法、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內容,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同時,引導學生在闡述自己觀點時以教材內容為依托,堅持史論結合,用史料來解釋歷史。解決問題時,教師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即可,結論雖然重要,但更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和途徑。
(五)評價總結
總結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師矯正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之處,提升教學效能有著相當突出的作用。因而,教師在運用史料開展歷史教學時,還需要做好相應的總結評價工作。課堂評價可由學生自評,或是生生互評,或是教師點評,但最終還是應由教師直接對辨析討論做出評價和總結。教師應該把握方向,指出或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及偏差,防止謬種流傳,注意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和否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