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仁
摘 要:教育實踐證明,作為教師應使自己成為學習型的有德有才的人,把教書和育人二者高度的結合和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既要注重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和業(yè)務建設,更要注重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品格、行為修養(yǎng),學為人先,行為世范,才能成 為立德樹人,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煛?/p>
關鍵詞:育人 品德 質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一引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號角,曾吹響了中國神州大地,也是在這強勁的教育東風驅使下,使得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成為國人尊師重教的美德。為此,作為教師,應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一跨世紀繼續(xù)引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基本國策的實質性內涵有極為完整和透徹的理解,并進行深刻反思。
反思一:教師要學為人先,行為世范
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教師職責的高度概括之所以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延續(xù)至今仍能引領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后人為之可謂驚嘆不已!然而驚嘆之余不禁又令人產(chǎn)生一種莫大的遺憾和失落感。因為我們在傳承古訓的過程中,一度時期可謂抓了芝麻卻失了冬瓜,即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只重視“授業(yè)”,而忽視了“傳道、解惑”,或稱之為重智輕德,并且在舉其全力“授業(yè)”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嚴重偏離了“授業(yè)”的重心。即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漁。很多學生面對書山束手無策,不知所云,大有書齋咫尺卻苦海無邊之感受,面對廣袤無垠的題海,疲于奔命,卻又不知其所以然,答非所問。即便脫穎出來的那部分學生,不少也是有名無實,很難適應社會需求。究其原因,是我們自身的教育體制出了問題,誤導了教育工作者只重“授業(yè)”,而輕視了“傳道、解惑”,說白了也就是一度時期我們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就是在這一根指揮棒的指揮下,或稱之為高壓線的威懾下,直接表現(xiàn)為衡量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更多就是看它的升學率高不高,升學率高教學質量就好,反之就差。當然,提升教學質量是我們辦教育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的立校之本,生命之源,這是毋庸置疑的,問題在于我們教育工作者對古人概括的教師職責理解不夠深刻,再加之受如是教育體制的影響,使得“傳道、解惑”與“授業(yè)”發(fā)生了嚴重偏離。孰不知古人概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要求老師要學在人先,行為世范。作為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教師,其知識結構的狀況和道德水準的高下,愈來愈成為受關注的焦點,從這個意義上說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
反思二:教師要勤學善思,以德立教
教師最基本的義務是教書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對廣大教師也提出了明確指示和要求,要求廣大教師要做“四有好老師”、 “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tǒng)一”。即: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做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教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實踐證明,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在學生心中,一個富有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老師魅力,對有愛心的老師,學生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把老師看成是父母般的親人。他們愿意向老師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梢娊處煹墓ぷ髫熑胃衅鋵嵕褪且环N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在德智體美勞各項教育中,師愛是人梯,是育人的基礎。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倍@一切都基于教師的楷模形象,因而教師要優(yōu)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嚴于律己,無私奉獻入手,把外樹形象與內強素質結合起來,以良好的行為世范感召和熏陶學生,提高育人的可信性。這樣才能令學生信服和敬佩,從而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
反思三:教書的根本在于育人
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睂Υ私逃晕业睦斫馐牵航虒W過程說千道萬就是要把學生教育成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明理,學會做人,學會處丗。而要把學生教育成為學會求真知的人,做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教師就要具備育人的資本,即教師要有德有才,德才兼?zhèn)?。德才比較,應以德為先,以德為先與以人為本二者同出一轍,意義等同。由此證明,有德少才可以當老師,有才少德不能當老師或當不了好老師。為此,作為教師就應在行為、氣質、素養(yǎng)甚至儀表上都應提高文明程度,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真正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寬容、友善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熱愛學生,熱愛本職工作,把教書育人定位為人生的最高奮斗目標,視為一種立業(yè)的根基,精神的寄托,從而倍加尊重、敬畏、珍愛、完善這份特殊職業(yè)。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應先定出明確的目標,育人也不例外,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才有向目標沖刺的動力,才會主動學習。大凡有豐富教育經(jīng)驗的人都懂得,學生的教育,是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單靠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是很難教出優(yōu)秀的學生的,就算加上家長的配合,如果社會的各方面力量不配合,其教育的效果也不會很好。由此可見,育好人除了教師本身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品質和淵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外,還必須有社會、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協(xié)調好社會、家庭、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的教育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教書的根本在于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08年修訂
[2]《課堂內外(教師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