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菊紅
當前的閱讀教學似乎出現(xiàn)了一點爭論,或者說是思想的碰撞。一是以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為首,認為閱讀教學應該指向寫作,使得舊的閱讀涅槃重生;二是堅持閱讀教學應徹底放棄功利,擔責母語的傳承,以浸潤為主。而專家們對這兩種觀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則比較贊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校長李鎮(zhèn)西的觀點——二者兼顧最好!
一、主題閱讀,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
南京師范大學萬宇教授指出,主題閱讀是閱讀四個層次中的最高層次。分析蘇教版的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課文大體上按一定的主題組織單元,并且有的單元的課文不僅主題相同,文體也相同。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為世界各地,安排的課文《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均屬于說明性文章。教學完這一單元的三篇課文后,我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完了這三篇課文后,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同的作者在寫這類文章的異同之處?一番比較、討論后,學生發(fā)現(xiàn):1.三篇課文都是從不同的方面介紹景點的,都表現(xiàn)出了景點的特點;2.三篇課文都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方法,使描述更加具體、形象;3.《秦兵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都運用了過渡句把要介紹的內容銜接起來;4.三篇課文的開頭都介紹了景點的地理位置,如“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秦兵馬俑》),“在埃及首都開羅西南面金黃色的沙漠中”(《埃及的金字塔》),“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音樂之都維也納》)。同樣是寫“在哪”,用了不同的詞:“出土于”“在”“坐落”等詞,體現(xiàn)了用詞的準確性與多樣性。學生通過這樣的比較發(fā)現(xiàn)了寫這一類文章的基本要領,為后面《習作4》中寫參觀記或游記降低了坡度。
二、整體閱讀,培養(yǎng)學生謀篇意識
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句、段、篇的結構和恰當?shù)谋磉_方法來顯露的。所以整體閱讀要充分利用教材潛在因素,精心設計,促進課文內容、思想與結構的“三維”的整體把握和有機融合,品味作者構思文章的匠心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功力。
1.抓住文眼,把握主旨。“文眼”是指文章的閃光點,即文章關鍵性字、詞、句和細節(jié),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景情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它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以此為主線有深度、有廣度、立體式地解讀文本。有的題眼就是文眼,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圍繞“這是一種什么信念”展開教學,引領學生在文字中品讀語言,感悟談遷百折不撓的形象;《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圍繞“棒打”一詞,體會林沖棒打前的一忍再忍,棒打時的蜻蜓點水,感受林沖高強的武藝、謙虛的品格。有的文眼則藏在文章的開頭(總起句)、中間(過渡句)或者結尾(總結句),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一句,尋找文中所舉的正反例子。這樣有意識地整體閱讀訓練,就讓學生在寫作時習得了“從主旨入手,確定題眼,選取事例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
2.提煉線索,把握結構。一篇文章,不論其篇幅長短,也不論是寫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條貫穿文章線索,線索把全文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化、結構化。抓住文章的線索就能把握文章整體結構,領會作品主題。如《三打白骨精》一文,圍繞白骨精的“三變”和孫悟空的“三打”這一線索,學生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圍繞著“洞口”“外洞”“孔隙”“內洞”這一線索,學生掌握了作者的瀏覽線路。抓住這些線索展開教學,也給學生在寫作上一些暗示:寫作時應理清寫作的思路,確定好寫作的順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布局能力。
三、版塊閱讀,培養(yǎng)學生選材意識
如果把一篇文章看成一座房子,那么整體閱讀就是了解這座房子的整體框架,培養(yǎng)的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習得的是謀篇布局能力,而版塊閱讀則是觀察這座房子的每一堵墻,培養(yǎng)的是學生片斷閱讀的能力,習得的是組織選材能力。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的版塊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舉的正反兩方面的事例的不同:正面例子舉的都是人的例子,而反面例子舉的是雨水的例子,使學生明白了反面事例的列舉需要謹慎。在舉正面例子時,舉了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三個人的例子,使學生明白了所舉的事例包含了古今中外,具有全面性,有說服力。
四、個性閱讀,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們若珍視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引導學生揣摩文字的韻味,就能培養(yǎng)學生在習作中養(yǎng)成“咬文嚼字”的習慣。如《水》一課中關于“餓”的品讀。教師這樣質疑:(出示最后一段)“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币惶觳怀燥埬墙小梆I”,一天不喝水那叫“渴”,這里為什么不說“渴”,卻說“餓”呢?一個“餓”字,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讀出了豐富的內涵,感受到了這一“餓”字用得實在太妙了。這樣的品讀,培養(yǎng)的是學生在習作時譴詞造句的意識、揣摩語言文字的能力。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教師只有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相關寫作技巧,使學生在享受閱讀的同時,滋養(yǎng)敏銳的寫作意識,從而將課文中學到的寫作知識,較為快捷地用于自己的習作,或為日后的寫作做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