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青
對于課堂練筆來說,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多練筆在設計以及指導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由此而導致了讀寫的分離,這必然會極大地滯緩學生練筆能力的提升。在開展課堂練筆的過程中,應當強化表達方式和具體內(nèi)容情感之間所存在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通過深入鏈接,獲取相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及相應的表達方法,以內(nèi)化的方式形成個性化表達,由此而實現(xiàn)將閱讀所得高效地轉(zhuǎn)化為練兵實踐中的主要策略方法,因此提升語用以及表達能力。
讀寫對應——掃除練筆障礙
對于課堂練筆而言,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能夠?qū)⒄n堂所閱讀的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的具體練筆實踐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使文本能夠成為學生展開練筆的認知模板,如此學生在練筆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所有問題以及困惑,都可以通過文本閱讀,尋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實現(xiàn)二者的關聯(lián),從根本上掃清練筆障礙。
例如,在教學《金蟬脫殼》這一文本時,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首先,找出文本中描寫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對這部分詞語的梳理,初步感知文本的層次與結(jié)構(gòu);其次,借助文本插圖引導學生對脫殼的過程進行自主簡單的闡述,既要保證有序表達,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內(nèi)容的豐富性;最后,鼓勵學生充分表達個人想法,基于文本的闡釋哪一環(huán)節(jié)最具有吸引力,由此而感受到作者語言使用的精妙。接下來,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了一段小雞出殼的視頻,在學生進行仔細觀察之后,引導學生基于這段視頻展開一段類似的文字描寫。同時,以“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描寫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實現(xiàn)對文本層次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劃。除此之外,還應針對性地補充小雞在出殼前后的動作。在練筆的過程中,應更多地基于自身情感而出發(fā),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于表達實際中,從而高效地完成練筆過程。
對于這樣一個練筆而言,實現(xiàn)了文本和寫作之間的高度統(tǒng)一,在經(jīng)歷了由讀到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新策略新方法,同時也高效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練筆實踐中。
觸類旁通——提升練筆實效
針對文本的閱讀,能夠從中感悟并掌握相應的寫作方法,之后與個體的認知結(jié)構(gòu)展開深入地整合,能夠極大地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當新策略的運用語境和文本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別時,學生便難以有效基于文本獲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由此也就意味著讀與寫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更深,必須由教師展開恰當有效的引導,才能全面促進學生的整體性參與。
例如,在教學《愛之鏈》這篇小說時,在文本的開頭中,主要是以環(huán)境描寫中的寒風、雪花以及破舊的汽車等等,突出喬依因為失業(yè)而悲涼的心境。在針對這一部分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突顯人物心境的表達作為教學要點,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緊扣情感的遣詞造句。與此同時,要基于此引導學生展開練筆,通過人物情感以及環(huán)境的變換做出相應的續(xù)寫,此時所表現(xiàn)的情感應當與開頭相反,“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對于這種反向鏈接的方式,是對學生認知空間的全面拓展,但與此同時還限定了喬依的環(huán)境空間為自己的房間,這又是對視域的極大限制。所以,就此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房間內(nèi)的擺設或者其他方面著手,由此而營造雖然貧困但依然整潔的空間氛圍,同時還可以借助燈火以及爐火等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事物的描寫,以此烘托喬依對于未來生活的憧憬。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將學生練筆過程中的未知點作為有效落點,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研讀,通過對教材的深度解讀以及充分發(fā)掘,有效地完成了情境的拓展和遷移,這也是為學生的課堂練筆掃除障礙。
情感共振——推進學習深度
在引導學生開展練筆的實踐中,教師應基于文本,以實現(xiàn)對學生內(nèi)在情感的熏染。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充分考量以下問題:應當怎樣才能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的熏染?應當將情感上升到怎樣的程度?一旦情感和言語表達之間出現(xiàn)斷層又應當采用怎樣的方式彌補?只有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情感型練筆才能夠真正發(fā)揮成效。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這一課時,在課后習題4中,要求學生寫下一段感悟,并將題目設定為“我站在林則徐塑像前”。引導學生進行練筆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結(jié)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境進行關聯(lián)。首先,帶領學生針對文本中硝煙部分內(nèi)容展開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場面的壯觀;其次就是針對必要的資料展開拓展,使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林則徐所面臨的巨大壓力,感受到獨特的人格魅力。在此基礎上,同時還可以針對林則徐的塑像展開更細致的觀察,通過表情、眼神以及身姿和文本中的形象進行關聯(lián)和整合,全面激活學生想象,并將聯(lián)想以及感悟以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學生必然可以在練筆的過程中,充滿激情,充滿話語。
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隨堂練筆切忌止步于表面,必須要深入關聯(lián),應著重突出強化閱讀以及寫作之間的關聯(lián)性,使學生可以在深入鏈接中不斷提升寫作策略,提升對于策略的感悟和悅納,由此必然能夠為語言的實際使用奠定扎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