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瑪
積木游戲是結構游戲的一種,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類型之一。由于積木材料種類豐富、開放、易拆易組建,所以幼兒可以自由的任意組合、象征性地滿足自己的建構愿望,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得快樂。幼兒在積木游戲中的建構行為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對簡單的建構作品,他們也是快樂的,滿足的。而教師往往不甚滿意,經(jīng)常糾結于如何實施有效的支持策略,提高和促進幼兒游戲行為的發(fā)展。根據(jù)眾多的積木游戲案例分析,筆者認為教師在游戲中有效的支持策略能提高幼兒的搭建水平、建構興趣,從而推進幼兒游戲行為的發(fā)展。
自主環(huán)境與材料是策略前提
很多教師會認為創(chuàng)設自主、自由不受限的區(qū)域環(huán)境,會導致區(qū)域特別亂,幼兒特別鬧,可是經(jīng)過實踐發(fā)現(xiàn),只要教師掌握適宜的支持策略就不會發(fā)生任何問題。建構區(qū)開放自由的空間和多種類的自主材料以及具有教育價值的區(qū)域展示臺和展示墻給予幼兒很適宜支持。
案例描述:安安吃完早餐就來到建構區(qū)玩雪花片,他想讓自己建構的雪花片平面陀螺轉得快而長久,還要和同伴比賽,但是多次嘗試都沒有成功,建構中教師沒有干涉指導,只是讓他到陳列柜前觀察同伴搭建的雪花片陀螺,主動地揣摩同伴的作品,模仿學習,安安多次嘗試后獲得經(jīng)驗:給陀螺加上一個尖尖的底座就會改變旋轉的速度和時間。直觀地意識到加在轉動的軸心上的力,會幫助陀螺轉動地更快。他搭建的雪花片陀螺在比賽中輕松地獲得第一名。在日?;顒又?,教師可以讓每個幼兒自帶各種陀螺玩具進行比賽,為幼兒提供紙張、竹簽等材料,讓他們動手制作陀螺,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慢慢積累陀螺為什么會旋轉、如何轉得長久的相關經(jīng)驗,所以當幼兒出現(xiàn)以上案例中的問題時,他們學會了遷移已有經(jīng)驗來解決問題。
針對性觀察與指導是策略關鍵
教師對幼兒提出積木建構的主題目標,預估孩子搭建這個主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建構問題,而后有目的觀察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呈現(xiàn)的各種行為和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再有針對性地介入指導,使教師不至于在解決問題時措手不及,從而成功地推進幼兒的游戲行為。
教師對于這個游戲目的是很明確的,幼兒在建構前有口頭上的協(xié)商分工,但在建構過程中處于獨立建構狀態(tài),始終沒有交流。中班幼兒的合作,往往還停留在聯(lián)合游戲的水平,因此在游戲的起始階段,或者是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以個別幼兒的單獨建構為主。教師指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一個主題聯(lián)合活動,讓幼兒感受合作帶來的快樂。小寶搭建旋轉木馬難度比較大,在建構中,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沒有直接幫助,而是發(fā)揮區(qū)域墻飾的作用,給幼兒思考學習的機會。對于建構技能弱的幼兒,用小木片建構游戲項目困難較大,可引導幼兒從簡單輔助材料開始建構。
適宜語言和行為互動是支柱
第一,語言元素在教育中占據(jù)了及其重要的地位,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幼兒游戲活動中要非常注重語言的運用,通過積極適宜的語言對孩子進行渲染和指導,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教師適時介入游戲行為和幼兒有效互動是必要的手段。在幼兒探索過程中,多次的失敗會導致其失去繼續(xù)游戲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幫助。
充分游戲時間和機會是保障
積木游戲是一種需要耗費更多時間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完成一件大型主體建筑作品,僅靠一天40分鐘的游戲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游戲時間的不足會導致低水平游戲的出現(xiàn)。幼兒不能與材料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難得到發(fā)揮。幼兒游戲時間越充分,其游戲水平提高就越快。
建構區(qū)域的位置相對要固定,空間要大一些,避免不必要的反復移動。孩子們可以將在游戲時間里沒有完成的作品保留下來,以便在自由游戲時間里進區(qū)域再建構,也可保留幾天,等到孩子新創(chuàng)意思維出現(xiàn)后再次創(chuàng)新建構。
分析評價體系是支持策略依據(jù)
學習故事是教師用圖文形式記錄下孩子們的“哇”時刻或“魔法”時刻,關注的是孩子能做的,感興趣的事情。教師利用記錄的每一個片段識別、回應每個幼兒的學習行為,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和生活,不僅促進孩子學習,還能引導教師談論孩子的學習、對教和學進行反思,制訂幼兒學習支持策略的計劃。
筆者認為教師在特定環(huán)境下記錄的幼兒每一次的自由建構游戲情境就是幼兒自主學習的每一個片段,把這一塊塊片段進行組裝后再解讀、分析、評價幼兒的游戲行為才是完整的。
教師對幼兒建構游戲行為的支持策略就是使幼兒達到一定建構目的而使用的一系列教育技能。這些教育技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幼兒建構水平的提高不斷的改進、完善,它是推動教師們不停探索支持策略方法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