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悅茹
摘要:本文以羅杰斯的學習觀和教學觀為理論基礎,結合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試以《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一節(jié)為例,提出自己的實施方案,力圖把羅杰斯的教育思想落實于當前的教學改革中。
關鍵詞:人本主義;自我——主動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研究性學習
人本主義心理學崛起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它強調人的價值,認為人都有發(fā)展的潛能,社會文化應促使人的潛能的發(fā)揮和普遍的自我實現(xiàn)。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學派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是該學派中對學習理論問題研究最多的心理學家。
1.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1羅杰斯的學習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
羅杰斯以“機體潛能說”和“自我實現(xiàn)理論”為思想基礎,提出了關于“意義學習”的一系列觀點。簡述如下:
所謂意義學習是指以人的自主學習潛能發(fā)揮為基礎,以學會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為目的,以自主選擇的自認為有生活和實踐意義的知識經驗為內容,以“自我——主動學習”為特征,以毫無外界壓力為條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學習。
1.1.1人的學習以自主學習的潛能發(fā)揮為基礎
人類有機體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天然傾向。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尋求知識、真理和智慧以及探索秘密的欲望,不用督促,不用指導,也不用傳授。而學習的過程就是求知或學習潛能自主發(fā)揮的過程。當各級水平的學生遇到對自己有意義、恰當?shù)膯栴}時,必然會進行自我——主動的學習。
1.1.2學習的目的是學會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
“自由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獵未知的、不確定的領域,自己作出抉擇的勇氣這樣一種品質。自由是一種對自己抉擇的道路所負的責任。自由是個人對自己是一個顯示過程的認識?!彼裕瑢W會自由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1.1.3學習的內容是學習者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件、知識和經驗
在學生應該學什么的問題上,要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充分自由,根據(jù)學習者的興趣去選擇,這樣才能喚起學習者的自我——主動地學習。
1.1.4學習的過程及方法
意義學習有許多都是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進行的。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問題,親身體察,是自我——主動學習的關鍵。若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和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自己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選擇學習材料,并親身體驗到學習的結果,將會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1.1.5學習的條件
為了讓學生進行自我——主動地學習,達到學會自由、學會學習、學會適應變化的目的,應為其提供寬松、自由、無外加壓力、無譏諷的良好的學習條件。
1.1.6自我評價
學習者的自我評價,是使自我學習成為負責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我評價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選擇何種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者應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去追求特定的學習目標。
1.2羅杰斯的教學觀——非指導性教學
羅杰斯的教學觀與其學習觀是緊密相聯(lián)的,除了體現(xiàn)在自我——主動學習上之外,還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和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及“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上。
1.2.1教育目標
教育應該把學生培養(yǎng)成富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個人”,應該“注重發(fā)展個人的主動性、獨創(chuàng)性和責任感”,使學生學習成為“自由的、負責的人”,應該是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
1.2.2“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羅杰斯的教育改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及試行。
在該模式下,教學過程無固定結構,教學在無拘無束的自由氣氛中進行;無固定教學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材料;教師不作任何指導,稱“非指導性”教學法。
證據(jù)表明,學生在課外若能學會更充分的自我——主動學習,則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與責任感,這樣的教學最終能使學生得到最好的個性發(fā)展。
2.教學嘗試——以《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為例
2.1教材分析
本章第1節(jié)中,引導學生實際探究某一物體的速度與時間關系,并獲取可靠數(shù)據(jù),作出圖像,并與組員充分討論,分析圖像的意義,尋找規(guī)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第2、3節(jié)中,提供了一份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真實測量記錄,拋出問題:“如何根據(jù)測量記錄中的數(shù)據(jù)求出該物體運動的位移?”讓學生在思考與討論的基礎上,嘗試學習極限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并為其預留可供思考的空間。把物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中極為深刻而又有效的思維方法,以簡約化的方式呈現(xiàn),避免了對知識點教學的強加灌輸。
第4節(jié)緊接著研究一種簡單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從邏輯層面上來看,很自然很順暢?!白鲆蛔觥睓谀扛o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把運動規(guī)律與學生生活、現(xiàn)代社會及科技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經過思考與討論,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的能力,并幫助其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
本可以到此為止,但新教材卻將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單列為一節(jié),其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智慧博學的亞里士多德何以鑄成大錯”,“為什么伽利略的工作對物理學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對我們有何教益”都是物理教學應當回答的問題。
“學者故章,學問故事的啟迪,常常不在學術和學問本身之下”,教材不僅想讓學生從充滿哲理的科學故事中汲取科學的信息,還在“STS”欄目中通過講述“伽利略看科學與社會”,讓學生體悟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由此,架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思想、熱愛物理科學的橋梁。
2.2教學實施的方式
既然新教材卻把本節(jié)內容單列出來,可見編者對達成“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有身臨其境之感,能領悟前輩大師的科學精神、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取其精髓并有所借鑒。
如何摒棄原有的枯燥的灌輸式純閱讀教學,在45分鐘內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是否應提供一些實驗器材供學生自主探究?教科書上介紹的材料是否充足,需要補充嗎?……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備課前都會反復琢磨。
從多次的教學實施結果來看,45分鐘似乎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妨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試著完成這一節(jié)的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部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的綜合實踐活動之一,其目的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它可以通過設置獨立運作的“研究性課程”( 保證固定的課時、配備專職的指導教師、設計完整的課程方案、實施規(guī)范的監(jiān)控與評價)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并可以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或成分有機地滲透到其他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中。
它可以使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它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通過多方位的評價,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尊重和欣賞他人,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最終成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
顯而易見,要將羅杰斯的教育思想付諸教學實施,借鑒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2.3教學設計思路
重點突出“自我——主動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把他們放到伽利略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中去,參與、體驗科學探究的活動,使其成為“簡單層次上的”科學家,尋找真正的問題答案,品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快樂。
在物理實驗室中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進行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
2.2.1創(chuàng)設背景,提供資源,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
除教科書上呈現(xiàn)的材料外,課前向學生提供其他參考資料的來源:如書籍《物理學史》(弗卡約里)、《物理學史》(郭奕玲、沈慧君)、《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伽利略)等;如網絡資源維基百科、谷歌搜索等。
通過背景材料的查閱,讓學生“穿越”到曾經的歷史中去了解:
①亞里士多德的運動理論是怎樣的?
②伽利略的科學信念是什么?
③當時對落體運動的研究在概念上存在哪些困難?
④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運動理論,兩個自然速率不同的物體連接在一起,情況會如何?
⑤若取大石頭一塊,下落速度為8;小石頭一塊,下落速度為4;整個系統(tǒng)下落速度是多少?
⑥是否有矛盾?伽利略進行了怎樣的邏輯推理?
⑦生活中的情景是怎樣的?
2.2.2建立假設,分組進行理論推導
借鑒參考資料中查找到的伽利略的設想,自由分組,合作進行邏輯推理、數(shù)學演算。
①研究落體運動前要解決的問題。
②困難有哪些?
③猜想落體運動是怎樣的運動?
④依據(jù)伽利略的科學信念,該運動可能具有哪些特征?
⑤對上述可能性分別進行數(shù)學演算,各組將結果呈現(xiàn),討論并選取最佳設想。
2.2.3設置實驗場景,合作體驗探究過程
①如何檢驗上述理論推導的正確性?
②當時的困難是什么?
③以現(xiàn)有實驗室條件可否模擬當時的場景?
④按已分好的小組合作探究。
2.2.4交流討論與評價總結
①進行了之前的研究后,是否直接得到結論了?
②組內、組間交流討論,并總結出結論。
③伽利略的研究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④評價自己剛才的學習。
⑤以短文形式或其他藝術表現(xiàn)方式表達自己受到的啟迪。
2.4課后反思探討
①如何評價亞里士多德以及他的觀點。
②伽利略是否真的做過比薩斜塔的實驗?
③伽利略“考慮了兩種可能:一種是速度的變化對時間來說是均勻的……另一種是速度的變化對位移來說是均勻的……后來發(fā)現(xiàn),如果是后者,將會推導出是否復雜的結論?!钡降资窃鯓拥慕Y論?
以上的設計方案試圖把學生帶回到歷史的情景中去,借鑒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采用問題引導與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學習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及實驗妙思,在自主“經歷”伽利略曾探索的主要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學生的各方面潛能,更為責任感的養(yǎng)成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綜上,羅杰斯的教育思想對彌補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呼喚教育的人性回歸,培養(yǎng)個性的、能適應變化的、全面完整的人,具有絕對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0-403
[2]張奇.學習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2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