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芳
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當中明確強調的教育原則,符合教學以及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全面貫徹落實教育的根本性目標,助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能夠推動我國教育的可持續(xù)進步。在小學體育教學當中同樣需要重視因材施教策略的應用,能夠在體育教學指導當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特征展開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也就是說要“因人而異”,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勢以及潛能,實現個性以及共性的統(tǒng)一,讓教與學實現雙贏以及共同發(fā)展。
1.“因材施教”設置教學目標
小學體育教學要真正的實現因材施教,首先需要在教學目標的安排上做到因人而異,其次為教學目標是展開一系列體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以及方向,確保教學目標能夠滿足因材施教要求,并且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是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的前提條件,也關系到因材施教的落實。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教學目標設置過于統(tǒng)一,不具備針對性,不能夠滿足差異化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因此需要設置彈性化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因人而異,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成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逐層推進,促進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以及能力的逐步發(fā)展,它們分別是基礎型、提高型以及發(fā)展型目標,設置這樣的彈性化目標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能夠引導學生逐步的提高素質,避免目標的整齊劃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的分層并不是與學生的層次劃分完全對應,而是適用于學生整體,具體要求學生完成怎樣的學習目標,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教師對于學生的準確認知和指導來正確的進行選擇。一般而言,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需要從完成基礎型目標開始,之后再逐步推進的來完成提高型目標或者是發(fā)展型目標。學習基礎較好且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目標選擇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學生需要來選擇從這三層目標的任何一項出發(fā)。例如,在教學籃球運動時,教師可以將三個層次的目標分別確定為:基礎型——掌握籃球運動當中基礎的跑、跳、投技能;提高型——提高籃球運動中的速度、力量以及耐力;發(fā)展型——能夠在籃球實踐活動當中綜合運用多項技能。當然,這三個層次還要隨著學生的掌握程度而逐步改變,比如達到了基礎型的學生可以試著向提高型發(fā)展,從而讓學生做到穩(wěn)步前進。
2.“因材施教”安排教學內容
因材施教策略的實施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實際特征來做好教學安排。體育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要落實好因材施教策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必須做到因人而異,增強內容設置的選擇性,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fā)展的平臺。小學生本身的身體素質有著極大的差別,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情況更是千差萬別,那么教學內容的安排也要具有選擇性,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用主人翁的姿態(tài)來踴躍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系列選擇性強和符合學生特征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活動,學生自主選擇和思考,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發(fā)掘出學生的內在潛能。例如,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首先需要對低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能力、學習特征等進行客觀分析,在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恰當地安排體育訓練難度較小的內容,并且設置練習嘗試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體育練習的相關條件,運用自己喜好的訓練內容來充實學生自身的體育學習生活,促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關注好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以便能夠及時的提供引導和服務,這樣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練習起點和發(fā)展方向。例如,在教學投擲內容時,體力以及力量較強的學生會自主的選擇用實心球練習投擲;體力以及力量較弱的學生可以選擇投擲小沙包。學生之間還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進行調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3.“因材施教”組織教學過程
在因材施教的指導之下,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從根本上革新自身的教育觀念,突破采用整齊劃一模式來組織體育教學的模式,將小學體育課堂打造成推動學生個性發(fā)展,鍛煉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平臺,使得學生能夠在這一空間當中自由的進行自主鍛煉,滿足學生的自我追求,有效提升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當中的興趣元素,發(fā)掘出課程魅力,善于運用多元化的趣味性教學手段,如游戲教學法、組織競賽法、自由組合教學法等來鍛煉學生的各個器官,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魅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為學生留足充足的自學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能夠對體育訓練的方法以及內容進行獨立自主的練習,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因人而異和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舞臺。教師要適時放手,鼓勵學生結合興趣愛好、特長、自身能力發(fā)展要求展開自主化和獨立性的體育鍛煉,有效優(yōu)化小學體育的教學過程,落實因材施教策略。例如,在教學跨越式跳高時,教師可以首先利用游戲教學法來導入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guī)椭鷮W生初步了解跨越式跳高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接下來可以給學生安排自由的體育超市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夠從自身實際出發(fā)來選擇跨越式跳高的器材、跳高技巧運用方法等,這樣學生能夠在自主訓練當中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助跑方向、起跳高度等,讓整個教學過程充滿自由氣息,落實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體育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素質教育的著力點,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外,還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提高,挖掘學生的體育潛力,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為了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效果,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全面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從學生以及教學實際出發(fā),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的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