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凱莉
摘要: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每個詞匯在不同語言中都有各自的文化涵義。即使是同一種動物,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同種動物的文化內涵可能相近,也可能大相徑庭。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者而言,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動物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所以我們應該給予相當?shù)闹匾?,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更好的促進跨文化間的交流。
關鍵詞:動物詞 文化涵義 跨文化交際 差異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097-02
一、羊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對比及教學策略
羊是一種性情溫順、馴良的動物。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寫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睆V袤無垠的草原因為成群的牛羊更顯得富有生機與活力?!墩f文解字》有言:“羊,祥也?!痹谥腥A文化中,羊與祥諧音,所以羊一直是吉祥、平和、祥瑞的象征,此外,它還包含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文化意蘊。在漢語成語中,羊一般指軟弱的對象,成語有羊落虎口、待宰羔羊、餓虎撲羊等。在兒童文學中。山羊經(jīng)常與博學的人相關聯(lián)。常常扮演智者、長者的角色。羔羊跪乳被人們賦予“至孝”和“知禮”的意義。在《春秋繁露》中也曾寫到:“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關于羊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認為羊好比普羅米修斯一樣偉大。因給人間盜取五谷種子而舍身取義。此外,傳說周夷王時,楚庭(廣州古稱)逢大的旱災,有五位神仙騎著口銜谷穗的神羊來到這兒,并將谷穗贈送給當?shù)匕傩?。仙人離去,羊留在了人間化作石頭,以保佑民眾的幸福?;诜N種傳說,有人甚至認為,中華民族不是“龍的傳人”而是“羊的傳人”。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羊并沒有統(tǒng)稱,sheep(綿羊)和goat(山羊)都可以用來指羊,但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sheep是比較溫馴和藹的,而goat性情卻比較好斗,因此goat在西方文化中以貶義居多。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把惡人放于左邊,使其下地獄,將善人置于右邊,讓其升天堂。這一點類似于牧羊人將goat置于左邊,sheep置于右邊。在西方,常用sheep形容人性迷失后,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使其迷途知返?!癮 lost sheep”用來比喻誤入歧途的人,“follow like sheep”喻指盲目從眾。英民族對goat有著與生俱來的厭惡感?!皁ld goat”用來喻指老色鬼,討厭的老家伙,“play/act the goat”用來表示行為愚蠢,“the sheep and the goat”意思是好人和壞人。
從上述對羊的不同翻譯及其相關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同一種動物,中西方文化內涵可能有所差別。如果按照不顧文化差異一概而論地解釋詞義就容易引起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對羊的理解產生偏誤,所以在對外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因材施教。由于涉及不同文化涵義,這屬于高級階段學生的學習內容。因此在講授“羊”時,可以從與“羊”相關的文字講起,如“美”(羊大為美)“善”“祥”等這些富有寓意美好的文字,通過總結歸納,得出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二、狗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對比及教學策略
狗,名詞,哺乳動物,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舌長而薄,可散熱,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種類很多,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可以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也叫犬。這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對“狗”做出的定義,它屬于“狗”的本義。其直接引申義有:(一)熊虎的幼仔名;(二)十二生肖之一;(三)星名,古人把形態(tài)類似于狗的星星命名為“狗星”,一共有兩顆,屬于人馬座;(四)姓氏,狗最早屬于一種姓氏,大約在南宋以后,“狗”姓改為“茍”姓。關于狗的間接引申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比喻壞人;(二)奉承、巴結。
作為一種常見的動物,尤其是在中國農村地區(qū),狗被養(yǎng)來看家護院,算得上是人類忠誠的伙伴。古人常用“犬馬”表達自己對君王的忠誠之心。如“犬馬之誠”,比喻自己的誠心誠意?!肮贩头侵鳌?,比喻臣子忠誠于自己的君主。然而,很多關于狗的詞匯所蘊含的涵義卻是負面的。例如“狗腿子”,指給有勢力的壞人奔走幫兇的人(罵人的話),“狗熊”稱怯懦無能的人。除此以外,還有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詞組或者俗語。狗的文化等級低,因此,其稱謂也只能用于謙稱,如稱自己的子女為“犬子”、“犬女”。綜上所述,漢語里,人們賦予狗的貶義色彩要遠遠大于對它的褒揚。
值得狗慶幸的是,在一些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他們發(fā)現(xiàn)狗嗅覺靈敏,行動敏捷,對狩獵很有裨益,而且狗對主人忠心耿耿,所以狗是很受歡迎的。在西方狗有“mans best friend”的美稱。理所當然,關于狗的詞組、諺語也多表達的是一種積極正面的文化意義。幸運兒叫作“l(fā)ucky dog”,“a gay dog”用來指稱快樂的人。英語中有“l(fā)ove me。love my dog”的說法。即我們漢語中的“愛屋及烏”,將狗擺在與人同等的地位。其他關于狗的表述,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時);“He worked like a dog,”(他干活十分賣力);“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人有好報)。法國大革命的著名人物羅蘭夫人曾說“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觀察人越多,我越喜歡狗)。當然,這只是一句具有諷刺意味的話。這些句子都把狗視為與人平等的朋友。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我們都知道sheep(綿羊),其肉有專用單詞mutton;與pig(豬)對應的pork;cattle(牛)對應著beef。而dog(狗)卻沒有與之對應的狗肉一詞。西方人不僅不食狗肉,而且也不說“狗肉”這個詞,因為在他們看來狗是人類的朋友,足以見狗的特殊地位。雖然在西方文化中。關于狗的積極詞匯不少。但依舊存在貶義的詞匯。例如,“a yellow dog”(可鄙之人),“a dogs life”(悲慘的生活)。endprint
總體來看。有關狗的詞匯、諺語在中國文化中的貶義多于褒義,而在西方國家,關于狗的積極文化涵義占上風。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導致同種動物具有不同文化意義,通過對比“狗”在不同文化中的內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文化差異給動物詞匯賦予了不同文化涵義。這一部分僅僅是通過“狗”來闡述詞語與文化的緊密關聯(lián)。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在對外教學中,要兼顧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內涵,考慮教學對象的不同文化背景,尊重不同的文化。鑒于“狗”在中外文化中內涵差異較大,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制作一個表格,將狗在中外文化中的成語、俗語列舉五個,可以左邊寫中國詞匯或者俗語,右邊列舉所任教國家的詞匯。通過教師講解詞義,對比分析狗的不同文化內涵通過表格對比可以使學生對“狗”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一目了然。
三、豬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對比及教學策略
豬,哺乳動物,頭大,鼻子和口吻都長,眼睛小,耳朵大,四肢短,身體肥,生長快,適應性強。肉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其他工業(yè)原料。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豬的定義可看出,豬雖然長得丑,但有極強的實用性。豬是人們所熟知的一種動物,同馬、牛、羊、雞、犬共為六畜,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有些專家考證。滿族的祖先就是豬圖騰民族。此外古哈尼族以及珞巴族都以豬為氏族圖騰崇拜的動物。古代民俗認為:“豬入門,百福臻。”然而到了現(xiàn)代社會,漢語中盡管留存了很多與豬相關的詞語,但是往往都是負面意義。豬懶惰、骯臟、貪吃、愚蠢,因此,豬的名聲并不好,關于豬的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也一般傾向于貶義。比如說“死豬不怕開水燙”,比喻無所顧忌,怎么辦都行,多用于自嘲或調侃?!柏i鼻子里插蔥——裝相(象)”,比喻人們不懂裝懂或者扮演不適合自己的角色。“肥豬跑進屠戶家——找死”。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塑造了一個生動典型的形象——豬八戒。他丑陋、貪吃、好色、懶惰。豬的本性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詞語和歇后語形象地反映出豬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走向。豬的地位逐漸下降,成為人們嫌棄的對象。
在西方文化中,豬的文化內涵更加多樣。例如公豬曾被認為是勇敢無畏的象征。pig還可以指代精明的警察、密探。歐洲的許多紋章以豬為圖案,表示勇猛和萬夫莫敵。例如英格蘭王查理三世的徽章是兩頭豬拱衛(wèi)著盾牌。蘇格蘭亞蓋公爵的徽章上。豬頭像置于圖案上方。顯示了豬的尊嚴。不過就豬的整體文化內涵分析,豬文化更多的是貶義。例如“pigsty”意思是很臟的地方,“pigheaded”用來喻指固執(zhí)、頑固的人,“You cant make a silk pure out of a sows ear”(豬耳朵不能做成絲綢錢包),意思類似于中華文化中的“劣木難成器,朽木不可雕?!鄙踔猎跂|南亞國家,比如泰國,豬的文化涵義也基本是貶義。
考慮到“豬”在中外文化中的涵義基本一致。因此在給留學生講解“豬”這個詞時,可以采用情境導入法。準備《西游記》中最能表現(xiàn)豬八戒好吃懶做的片段,既生動地展現(xiàn)了豬的特性,也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種視頻導人的授課方式,學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豬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通過對以上三種動物在不同地區(qū)所蘊含的文化涵義進行分析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動物表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地區(qū)動物詞匯有共性,也有差異。它們的文化內涵多是由于當?shù)氐娘L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習性不同所造就。我們應該重視并且認真學習。這樣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的交流。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留學生了解各種有關動物語言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讓留學生分清楚中華文化與他們民族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學習不同的文化,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