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林
摘 要:校園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包括辦學宗旨、目標、價值觀念、校園文體活動、歷史傳統(tǒng)、環(huán)境布局等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濃烈的持久的精神氛圍,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了學校的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校園文化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信念的確立、理想的建樹、氣質的修煉、個性的塑造及行為方式的改變,起到導向、激勵、熏陶等作用。校園文化是每所學校個性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校園文化;德育;作用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黨中央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教師對自身教學專業(yè)的重視程度及完成教學任務的付出程度都普遍高于德育教育。校園文化總是根據社會的發(fā)展來制定和實施,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被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深刻的影響著。從目前現狀來看,校園文化建設得不到高度重視的內在原因是它“隱性”的特點和“緩慢”的效應,外在原因就是由于存在“有條件就講究,沒條件就將就”的思想、領導者“短期效益”的思想。實踐中大多作為 “門面”來點綴,校園文化建設絕大多數處于無序狀態(tài),學校還沒有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樂園,還沒有完全為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導向氛圍和實踐空間。不少學校無視學生的心理需求,任意擺布學校的每一堵墻、每一塊地,搞一些趕時髦的或應急性的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沒有長遠規(guī)劃,更談不上文化的積淀和校本精神。在當代新時期的社會條件下,校園文化必須以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基礎,通過分析評價新時期下所形成的新觀念和新思想,指引學生具備正確的行為舉止習慣,并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
一、發(fā)揮校園文體活動的激勵作用
校園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我們知道,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影響了多少代學子,美國耶魯大學作為“總統(tǒng)的搖籃”使多少人神往,一座岳麓山成就了岳麓書院和湖南大學。文化的作用對人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要想使學校具有特色具有凝聚力,就必須建設校園文化。
道德情感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人們的內部需要,而人們的這種情感并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這種精神上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的。把本身無生命和思想的內容經過仔細研究和設計,變成了具有主動性的精神共鳴,這主要表現在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認知和理解。這樣就使學生向往在道德方面的建構和理想。傳統(tǒng)德育注重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道德功能的培養(yǎng),是一種知識本位的德育。在這種德育下,學生只掌握了一些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但缺乏道德的踐行能力,這是傳統(tǒng)教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內涵逐漸豐富,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質成為人才競爭的關鍵。學校德育要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必須以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實踐能力為重點。校園文體活動是學生道德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過程中應重視開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鼓勵、支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突出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主體作用。
二、培育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
加強和規(guī)范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巨大的育人潛力。學校的校園范圍是有限的,但育人空間是廣闊的,可以說是無時無處不育人。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在于美化環(huán)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構筑一個博大的精神家園,積淀文化底蘊,通過豐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動,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健全學生的人格,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育“四有”新人。
校園文化制度是對良好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標準的維護,是維護學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機制,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發(fā)展的保障系統(tǒng)。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實質就是依法治教,將各種校園規(guī)章制度與學校嚴明的校規(guī)校紀相結合,形成一種紀律,用輿論等手段制約校園內的行為規(guī)范,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形成合力又要輔以具有約束和規(guī)范效力的規(guī)章制度。德育效果的實現要求教育和制度的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功能互補,最終達到德育的統(tǒng)一目標。在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以校園制度文化中導向性、規(guī)范性、繼承性等特點為基礎,促進師生共同努力和進步。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校園制度的制定和建設中,以人為本促進和監(jiān)督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形成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通過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大的品質,促進自然與環(huán)境、人和諧的發(fā)展建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制度文化目的在于制定規(guī)則,提高學生生活學習規(guī)范,為學生營造健康有序且充滿關懷的環(huán)境。
三、豐富校園文化滲透德育教學
柏拉圖曾經說過:“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繪出來,使我們的青年們像住在風和日麗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對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yōu)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它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yǎng)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笨梢?,在希望能夠滋養(yǎng)并滲透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自覺追求美的道德情感的德育工作的開展中,要求對學校環(huán)境做出一些假想,而對這種原本沒有生命和情感但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的環(huán)境的想象恰恰正導引著一個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通過對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以實現德育主體的外在對象性和內在對象性的結合和互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教學活動的輔助活動,具有普遍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通過開展各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教育和展示才藝的平臺,同時在活動實踐中充分體驗德育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同時在開展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促進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yǎng)其集體主義精神,在活動中形成鮮明的個性,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杜生一,曹紅,張繼革;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2期
[2]楊曉江;美國校園文化的理論與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3]周建勝,易寧;關于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川縣大圩鎮(zhèn)嵅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