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我國高等院校的公共音樂教育自20世紀50年代開端,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由于我國開展素質教育,因此眾多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公共音樂教育課程。作為一種大學通識教育,公共音樂教育的內容還有待探索和豐富。鋼琴即興伴奏是一種只依據(jù)旋律內容,由演奏者即興彈奏出伴奏音樂的一種鋼琴技能。據(jù)此,探討鋼琴即興伴奏在高等院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對于提升高校學生鋼琴基礎能力,發(fā)揮通識教育功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鋼琴;即興伴奏;公共音樂教育;通識教育;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212-01
一、公共音樂教育的特征
(一)課程的功能與定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被作為通識教育講授。其主要作用在于培養(yǎng)非科班出身的外專業(yè)學生具備豐富的德行、學識、才情、專業(yè)技能等。因此公共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方向和專業(yè)音樂教育自然是不同的。也因此,公共音樂教育的課程需要在長期且持久的美感營造當中,才能達到影響學生的情感流動和意趣狀態(tài),并最終形成個性的審美情操,提升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從這個層面來講,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魅力并非在于知識的積累,其重點、關鍵之處仍在于對高校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音樂情感、共鳴、審美情趣的啟迪、激發(fā)和喚醒,并由此開闊學生視野,形成一種較高品味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對公共音樂教育來說,仍應當以課堂音樂的教學作為基礎,把握專業(yè)傳授技能,追求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公共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藝術興趣,陶冶情操,以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藝術素質。因此,其教學必然不以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型人才為目的,這也使得如何在公共音樂教育中應用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興趣,成為公共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方向。
二、鋼琴即興伴奏在公共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應用
(一)鋼琴即興伴奏在音樂理論講授的應用。公共音樂教育中對音樂理論的學習,主要在于掌握基礎樂理。作為通識課程來說會顯得非常專業(yè)。然而樂理是學會欣賞音樂的重要基礎,對音樂的鑒賞具有關鍵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輕視,如果在進行理論課教學時,能夠運用鋼琴伴奏來寓教于樂,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效果更好,學生在掌握基礎樂理過程中會更加容易接受和學習。
(二)鋼琴即興伴奏對音樂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在公共音樂教育中,由于學生并非音樂專業(yè)出身,大多數(shù)音樂基礎較差,這就導致通識教育下的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在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課程中加入鋼琴即興伴奏的學習,不僅使學生主動感受音樂、舞蹈等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更能夠從即興伴奏中對音樂進行理解。例如,《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打靶歸來》這一類歌曲,適當增加副和弦,另外附屬和弦的準確使用對加強和聲進行的動力感有所助益。又如抒情性曲目《我愛你塞北的雪》《軍港之夜》等和弦的選擇,很強的和聲力度反倒不太合適,在調性清晰、穩(wěn)定的基礎上,副和弦及附屬和弦的使用,會產(chǎn)生使和聲色彩更加豐富的藝術效果,而這對歌曲伴奏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通過鋼琴即興伴奏學習這樣相對專業(yè)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的音樂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三)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鋼琴即興伴奏的特殊性在于其即興性特征,這并不是說它可以隨意發(fā)揮,無須任何限制,就好比它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仍然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而這種約束又并非是阻礙其發(fā)展的障礙,恰恰是它獨具魅力的根源所在。因此,我們在公共音樂教育的課程講授中,不能要求學生把同一首歌曲按要求死板地配彈成為一模一樣的曲式,要充分發(fā)揮“即興”的精妙所在,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想象、充滿創(chuàng)造性去編排、配彈,盡量使他們每個人的靈性和才情在既有的邏輯軌道之上有目的、有根據(jù)地展示出來??梢酝ㄟ^提示,讓學生根據(jù)其所感知的音樂形象、音樂中的感情流動、音樂背景和和聲運動的情況,對鋼琴伴奏的織體進行選擇。比如運用琶音產(chǎn)生的自然效果,模擬綠色森林中的流水之聲;運用單倚音來模擬大自然中的鳥鳴聲;運用八度模擬冬日里的白雪,以此營造氛圍,抒發(fā)情感。運用這種既有自我特色又能發(fā)揮音樂技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所理解的作品有機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整個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因此增加。這對公共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學目標有所助益。
公共音樂教育始終不同于音樂專業(yè)教育,我們不能抱著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為音樂人才的教學目標,但也不能讓這種通識教育流于形式。將鋼琴即興伴奏引入公共音樂教育中,對學生來說會有一定難度,也要求學生有更高的課堂參與度,其目的是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掌握一定的音樂鑒賞和應用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孫維權.鋼琴即興伴奏基礎[M].廣州: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2]張素枝.論鋼琴審美教育的藝術性[J].宿州師專學報,2003(6).
[3]司楊.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如何體現(xiàn)教育價值[J].大舞臺,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