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一荃
【摘 要】《攻殼機動隊》以尖利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進化與異化,人類個體的機械化,是與通過創(chuàng)作人型機器人實現造人夢想全然相反的過程,然而兩者的目標卻是相同的;超越自然的束縛,規(guī)避死亡的宿命,實現人類的“下一次進化”。但機械化與信息化這兩者本是一體兩面的存在,成為“神”并不會化解我們身為“人”時所處的生存困境,科技也許可以加速人類社會的進程,但它不僅無法告知人類應該如何去處置自身的存在,還會催生出更為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關鍵詞】攻殼機動隊;進化;異化;“神”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090-02
一、人與器
回頭檢視《無罪》的每個角色,幾乎都能發(fā)現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非人”一面:巴特的義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就連他的愛犬也是一條克隆犬;陀古薩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剛剛調入九課的新兵,腦部的網絡化改造讓他面對黑客的入侵時毫無還手之力;黑客金則選擇了徹底放棄自己的肉體,棲居于人偶之中,以期成為更加完美的人類;而在傀儡師事件之后,以純粹的網絡信息流形態(tài)存在的素子,更是自始至終未以人類的形態(tài)出現過。
不論是影片結尾處陀古薩女兒懷抱的洋娃娃,還是在黑客金的宅邸中獻上熱茶的自動玩偶,抑或在開頭殘害用戶并試圖自爆的玩偶機器人,《無罪》中的所有角色與真實人類的疏離感幾乎都是透過“恐怖谷”效應得以實現?!氨砻嫔峡此苹畹氖挛铮瑫岩伤欠裾娴幕钪?;與之相對的,對沒有生命的事物,會產生反而說不定活著的疑問。要問為什么人偶讓人感到惴惴不安,那是因為人偶是人類的雛形,也即是人類本身?!祟愂欠襁€原為了簡單的裝置和物質這一恐懼,也就是人類對‘自己可能本來就是屬于虛無的恐懼。”①如果我們將《無罪》中出現的“類人物”做一個排列,會發(fā)現從洋娃娃、提線木偶、自動人偶再到玩偶機器人,機械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其與人類的相似度也逐漸增高,直到如巴特這樣進行了全身義體化的人類,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終于徹底模糊。當機器具備人類的形態(tài)特征后,其行為方式也會向人類靠攏,正如人類進行義體化之后,也會擁有機械的缺陷一樣。前者體現為被關注人類靈魂的機器人為了避免被遺棄和傷害的宿命,選擇以自爆來違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三條②;后者經由巴特與陀古薩的電子腦先后在雜貨店和金的寓所被入侵的橋段得到了細致呈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無罪》所展現的信息時代里,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并非面對海量資訊時的肉體的不堪重負,反而是經由義體化或電子腦植入后面臨的身份危機。表面上看,電子腦的植入讓人能夠實現與他人隨時隨地互聯,輕而易舉就能引用外部存儲器中的海量信息表達當下所想,但在看似不斷“前進”的、更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背后,身為人類的獨特性也在機械的輔助之下實現了不可逆轉的“退化”。我們能夠借助科技所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意味著在失去科技之后所能做的事情越少。盡管這種威脅看似遠在天邊,但真正可怕的正是對這一點的忽略。機械的出現誠然讓我們得以完成諸多從前無法想象的工作,人類的生存狀況也顯然獲得了改變,但當這種改變從外部轉向內部、進而撼動人類在個體層面的存在方式時,留待我們思考的,或許就不再是如何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是如何去接納一個逐漸機械化的自己了。
人類個體的機械化,是與通過創(chuàng)作人型機器人實現造人夢想全然相反的過程,然而兩者的目標卻是相同的;超越自然的束縛,規(guī)避死亡的宿命,實現人類的“下一次進化”。但機械化與信息化這兩者本是一體兩面的存在,我們所追求的屬于“未來”的信息化,其根基本來自屬于“過去”的機械化,前者只有依托于后者才能存在。二者都在某種意義上剝奪著人類足以定義自己的個性特征,因為不論機械化還是信息化,本身都是對自然存在的背離,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人類恐懼著植入機械將自己物化的同時,也在向往著通過融入信息流來實現自己的不朽,卻在根本上忘記了物化與不朽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若跳出人類視角的局限,從玩偶機器人的角度出發(fā)再來思索其存在,我們便不得不直面另一個難題:如果義體化的人類與被注入靈魂的機械人偶,只不過是從相異的方向出發(fā)、最后卻抵達同一個終點的兩種存在,那么人類是否仍有資格決定玩偶機器人的命運?素子對被綁架女孩行徑的嘆息,或許是源自其脫離肉體后得到拓展的視野,又或許與其自小被剝奪肉體的經歷與玩偶機器人別無二致,但凝聚在這短短一句話中的憐憫之心,卻是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觀念,是從更為廣義的“生命”角度給予無法發(fā)聲者的關照。
在將視角自人類自身轉移到關注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之后,人類的形象也終于在本片中呈現了一份難得的美好:當裝有一雙義眼的巴特親自為那只名為加百列的克隆犬準備晚餐時,他身上所有曾經讓人感到疏離的元素都被這無比家常而溫暖的一刻沖淡。也正是在這再平凡不過的一刻之中,《無罪》完成了對其敘事另一極的構建:亟待進化的,并非只有人類的知識與肢體,同時還有在嶄新的語境下,人類對于自身與世間萬物的認知。
二、進化與異化
《攻殼》的故事時間設定在2029-2035年,在那個時代,世界已經經歷了第四次世界性大戰(zhàn),其中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為核戰(zhàn)爭,第四次則為非核戰(zhàn)爭,也被稱為“第二次越南戰(zhàn)爭”。世界格局在戰(zhàn)后出現了顛覆性的改變,由于擁有可凈化核污染的獨特技術,且?guī)缀踔蒙淼谒拇问澜绱髴?zhàn)之外,日本再度復興,幾乎完全依賴科技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國,而美國則在侵略墨西哥的戰(zhàn)爭失敗后分裂為三個部分,再無曾經的國際影響力。人類科技迅猛發(fā)展,開始以義肢來彌補和修復生理缺陷,并通過電子腦植入技術使人們得以不借助一切外部工具的條件下即可“聯網”,由此,人類的生理極限也獲得了長足拓展。
不論從什么角度上來看,人類都走向了新一輪的復興,從外在和內在兩個方向起始:核武器的危害驟減使人類不必再時刻擔心自我毀滅,對科技發(fā)展的潛在憂慮為發(fā)展本身所化解;機器人技術的高度發(fā)達使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脫,電子腦植入更是在生理上打破了過去人們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人類的大腦運作效率不僅大幅提高,而且能夠實現更高層次上的集體協(xié)作。
隱藏在人類不斷利用科技進行自我改造背后的驅動力可歸納為兩點:實現意識層面的永生和獲得生命創(chuàng)造的能力。前者即為通過人工義體的更迭規(guī)避肉體的衰老與滅亡;后者則是通過給予非生命體以靈魂的方式來實現,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這兩點聯系到一起,不難發(fā)現這恰恰是人類一直以來對“神”的定義。對這兩種能力的追求,也表明在人類認知中對自我下一形態(tài)的期許,正是完成從“人”到“神”的蛻變。
當素子潛入到深海之中,逼近義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之時,她也就抵達了與人類窮盡感官機能之后相似的空靈狀態(tài),唯有在這一刻,她才能忘卻自己全身義體化的事實,以一個超越肉體的靈魂視角反觀自身。此際的素子以近乎完成了意識層面的永生,卻仍未獲得創(chuàng)造生命的能力。她所面對的身份危機也在很大意義上影射著人類進化至第一次觸碰“神之領域”時所感受到的沖擊:人之所以為人,并不在于其所能,而在于其所不能。定義“人類”這一種族的概念并非在于人類“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人所不能為之事。換言之,當我們逐步突破束縛肉體及精神的壁障走入無限時,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我們賴以定義自身的存在的諸多要素的徹底消解。
不管是素子所面臨的身份危機抑或是巴特所面臨的機器人暴走事件,都是從截然相反的角度來闡釋這一改變對于人類的影響。神的無限與人類意識的有限構成的沖突,正猶如機器人的可復制性與獨特人格的不可復制性之間的沖突,都是“自我認知”與“自我邊界”之間的矛盾。但素子的個體意志的獨特性為何未被這種無限所化解?也許是因為個體意志之于網絡,并不像一滴水之于大海,畢竟這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意識之海并非自然造物,其本身的無限是基于人類在漫長歷史中演化而出的一切知識。這片網絡之海的邊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無限,僅僅是人類知識層面的“無限”,融入網絡之后的素子仍然徜徉其中,將自己的思維貢獻給他人的同時,也獲取他人的意識為己用。個體與集體的沖突,在二者邊界的共存與認知的統(tǒng)一中得到了徹底的消解:當每個個體本身就又都是“集體”,那又何談個體意志被集體控制一說?
在這層意義上,“異化”就難免會在人類進化之時同步發(fā)生。對于這一點,押井守帶給我們的則是對“人類”這一定義的重新思考,《攻殼》本身是從一個更為宏觀,同時又更為尖利的視角去審度人類的自恃清高。科技只會不斷地向前走,人類與機械的融合正在不可規(guī)避地發(fā)生,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類”將會被融合了機械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后人類”所取代;后者對自我邊界的突破和自我認知的重構,既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亦將改變其對于世界的認知。在擁有了全新的自我之后,人類恐怕就該相應地調整對世間萬物的態(tài)度,這其中也就包括了我們對自身、對非我族群甚至是非生命體的態(tài)度,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在進化的過程中誤入歧途。
雖然兩部《攻殼機動隊》電影所處理的題材是人的“神化”,以及“神化”之后所面臨的一系列生產與理念挑戰(zhàn),但押井守最終得出的結論,卻非常值得正在這一道路上大步前行的我們去反思:成為“神”并不會化解我們身為“人”時所處的生存困境,科技也許可以加速人類社會的進程,但它不僅無法告知人類應該如何去處置自身的存在,還會催生出更為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但與此同時,解決這一危機的鑰匙,也同樣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只不過在我們真正懂得放開“我執(zhí)”的枷鎖,跳出人類自大的桎梏,真正以更為平等的視角去體察萬物之前,一切都將如海市蜃樓般難以企及。
注釋:
①出自電影《攻殼機動隊2:無罪》。
②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趙臻.多個世界與自我——論西方電影的兩個敘述之維[J].電影新作,2016(1).
[2]陳必豪.美國科幻電影中的反智主義[J].文學教育(上),2016(3).
[3]明安利.科幻電影影響下的現實設計研究[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6(6).
[4]喬若靜.科幻新趨勢:寓現實于“未來”[J].世界科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