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摘要:2016年是廣東采用全國卷高考第一年,對所有高中教師特別是親臨高三第一線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全國卷形勢下如何讓復習更有效?如何讓學生自信地走進考場?這是所有高三老師的共同目標,也是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考試大綱 中國古代史 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4.51
全國卷歷史高考中,中國古代史在試卷比重中約占30%,在高三一輪復習當中如何讓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更加有效也是一個十分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認真理解《考試說明》和《考試大綱》,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試大綱》提出:“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考試大綱對能力考查的目標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闡釋,由關注知識積累轉向關注學習能力,由關注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這是高考考試內(nèi)容的一次重大變革。這對于我們高三歷史復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難度。
二、認真鉆研教材,夯實基礎
《考試大綱》提出:“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高考試題雖不是教材的再現(xiàn)、重復、翻版,但也不是脫離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為基礎、為依據(jù)的,因此,首先必須用足用好教材。全國卷加強對能力的考查,而加強對能力的考查是通過對知識的考查來實現(xiàn)的。所以,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要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教師的視線要掃描到教材的每一個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給每一個知識點以應有重視和位置。
1.注重對歷史史實和歷史概念的教學與復習。歷史基礎知識包括歷史史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這六部分是歷史學科的主要內(nèi)容。近幾年來,歷史高考考查能力要求越來越突出,因此出現(xiàn)忽視基礎知識的現(xiàn)象,但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和載體。對于考生,史實的掌握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因此必須糾正忽視基礎知識的現(xiàn)象:要力求做到基礎知識無遺漏,全面理解記憶高考復習范圍內(nèi)的知識;重視對歷史概念內(nèi)涵、外延的理解;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透徹地理解歷史現(xiàn)象;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明確歷史發(fā)展演進規(guī)律。什么是歷史概念呢?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學生通過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統(tǒng)綜合,進而把握歷史知識體系,認識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靖拍罱虒W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靖拍钍腔局R認識上的升華,又是基本規(guī)律形成的基礎,所以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近年高考對歷史概念的考查,主要是教材闡釋不透、學生理解不到位的一些概念。比如:分封制、宗法制、自然經(jīng)濟、小農(nóng)經(jīng)濟、科舉制、均田制、等等。
2.合理整合與利用多本教材,比如考綱要求中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節(jié)課為例,人民版弱化了從漢到元的時段性,沒有嚴謹?shù)木€索;人教版列舉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與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從機構與官職的變化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可以彌補人民版線索不清的問題;岳麓版還特別突出了發(fā)展中的階段性特征,即到宋代為止,中央與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地方再也無法反叛中央了。
3.構建完整知識體系,高考強調(diào)對歷史整體及發(fā)展過程的把握,新課標教材淡化通史觀念,弱化了歷史階段特征。所以我們可以按通史體系進行一輪專題復習,構建完整知識體系。比如中國古代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4.加強檢查與監(jiān)督及時鞏固學習成果,課堂提問,抽背抽默,以練促學等手段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
三、注重對歷史史料的處理和運用,強化學生歷史學科能力
歷史學科考試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保持較大的材料閱讀量是一個關鍵,而中國古代史由于材料眾多,且以言語主言文為止,閱讀和理解難度大,加大對史料的閱讀和解讀也是提高學生能力應對考試的能力關鍵所在。
1.運用課文中的史料,進一步夯實基礎,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課本當中有大量的資料卡片、學習思考、知道鏈接、史學爭鳴、大量的地圖和圖片以及課后材料閱讀與思考等等。這些都是圍繞教材當中重點和難點精心選取的材料,具有時顯的典型性。
2.有針對性地補充課外史料,加深理解,依照高考要求,僅僅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還遠遠不夠,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重點難點內(nèi)容都配有史料,沒有史料說明,教師空洞的講述很難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以在備課中針對重點、難點,通過各種方式搜集補充史料以充實教材,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加強對史料運用的指導,提升能力,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讀懂史料,這是最關鍵一步無論是對教材上的史料還是補充的課外史料,教師都必須加強對史料運用的方法指導。
四、 要重視練習,掌握答題技巧
掌握答題技巧和正確方法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在歷史復習當中適當培養(yǎng)學生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考生應對高考,提高選擇題準確率和快速有效地組織答案。通過專項練習,訓練學生解題能力,建立錯題庫做到查漏補缺,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答題等。在選擇題如何提高準確率的問題上教會學生審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比如“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哲學原理在選擇題當中的運用等解題方法;在材料題當中如何使學生的答案與采分點一致,這就要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在備考復習中特別注意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找準觀點,明確答題方向。找準觀點就是要把握試題的設問角度,是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還是以“哪一部分知識”“哪一層次的知識”設問,由宏觀到微觀,層層篩選。二是使用恰當?shù)膶W科語言,緊扣題意。學科語言既要能體現(xiàn)原理的觀點,又要能體現(xiàn)材料的觀點,切忌教材觀點的羅列、材料的重復及原理與材料的分離。三是邏輯嚴密,要點的順序要體現(xiàn)思維的過程,不能雜亂無章。四是不要拘泥于某一學科的知識,要重視學科內(nèi)各部分間的綜合,但也不能忽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重視答題的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
總之,復習有法,但無定法,在高三教學與復習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既有水平,又要不斷的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盡量爭取在有限時間內(nèi)讓學生最有效的復習好歷史,讓學生充滿自信地走向高考考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