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內容摘要:內容摘要:在一節(jié)課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有的時候,教師們千方百計地去研究怎么教,但卻不知道,其實你教的東西本身都是存在質疑的。對于閱讀教學來講,由于文體不同教學內容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現(xiàn)代詩歌類文體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現(xiàn)代詩歌 文體 教學內容
一、意象的選擇與意境的營造
意象是文學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審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耙狻奔粗饔^的心意、情思,“象”即客觀的形象、物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詩歌中的諸多意象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環(huán)境、氣氛、境界或情調,就是意境。在普通讀者心目中,現(xiàn)代詩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接,語文教師的腦海里,卻要有意象與意象的組合,因為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尋找意象呢?選取意象,應該遵循“由意取象”的原則,這個過程大致是:結合背景,細讀文本,確定文意,再尋找詩中的哪些事物是與文意相符合的。
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為例。從文本和寫作背景上來看,文本的中心意象應該是“獨立寒秋”的“我”,雖然詞作中沒有直接寫出人來,但一個“獨”自,把一個孤高而偉大的人物突顯出來,其他意象則是在這一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在這里,胸懷博大的看風景人也便成了“風景”。結合詩人即將領導農民運動的背景,可以得知,這首詞展現(xiàn)了作者的壯志雄心,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情感,所以那些壯闊博大、競相向上的事物,就是這首詩的意象。沿著這個思路去找,就可以發(fā)現(xiàn)“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長空”、“魚”、“淺底”、“萬類”、“蒼茫大地”等意象。這些一個個的意象放在一起,就構成了本詩雄渾開闊的意境,展現(xiàn)了毛澤東作為一代偉大領袖異乎常人的眼界與氣度,能留意常人所留意不到的大氣象,這也是他開創(chuàng)一代偉業(yè)的基礎。
二、情感的體驗與升華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詩歌的特質那就是“情”。凡是文學藝術都離不開情感,但,只有詩歌的情感最直接、最開放、最自由、最精致。英國詩人艾略特在《詩歌的作用》中說道:“詩歌是生命意識的最高點,具有最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命的最敏銳的感覺。”
理解詩歌的感情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作者為此詩的情感。
作者在什么時代下,什么處境下,寫作了此詩。其實就是“知人論世”,通過背景介紹,千方百計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說的是什么,他有什么感情要表達。
還以這首《沁園春·長沙》為例,這首詩寫于1925年晚秋,當年毛澤東32歲時,離開故鄉(xiāng)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主宰大地沉浮的革命氣概。
但是,今天我們再讀這些詩歌的時候,都已經(jīng)隔著那么遙遠的時空了,他們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yōu)槭裁捶且敲磁Φ亓私夂透惺芩说那楦心兀?/p>
這就有了詩歌情感的第二層面:此詩的情感對我們情感的觸動與喚醒。
我們來看毛澤東小學時候寫的一首詩《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是毛澤東15歲時來東山高小讀書,參加入學考試時所寫的一首詩。當時學校規(guī)定考試作文題目是“言志”。校長閱后大加贊賞,高興地說:“我們學堂里取了一名建國才!” 毛澤東從偏僻的韶山來到地處繁華鬧市的新式學校東山小學,家庭條件差,年齡大,受到同學的嘲笑和蔑視。但這種自卑不但沒有使他沮喪,卻更加激發(fā)了他宏偉的抱負和奮發(fā)向上的勇氣。
毛澤東從小就人小志大、擁有藐視天下的氣概和膽略。表現(xiàn)出一代霸主之氣!難怪日后他能寫出“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边@樣雄渾豪壯的詩句。
我們帶著學生解讀毛澤東的詩句至此,就應該再進一步激起學生們的理想和抱負,尤其是男同學的遠大志向和陽剛之氣。告訴所有的男同學們:沒有激情的人生是可悲的,沒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是庸俗的,沒有在風雨中扼腕長嘯的男孩子永遠無法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
詩歌從創(chuàng)作來說,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fā),對讀者來說,感受到的卻是人類普遍的愛與恨、美與丑、和諧與沖突等永恒情感。正因為這樣,詩歌才比其他文體更能超越時代背景、民族風俗甚至階級觀念,從而獲得永恒的價值。
三、語言的品味與積累
(一)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詩歌韻律上的限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過限制有多少之分,規(guī)矩有寬嚴之別。我國古代的律詩極講韻律卻又不失美感,現(xiàn)代新月派更是提出了“戴著鐐銬跳舞”,詩除了講究 “建筑美”,“繪畫美”還講究“音樂美”。
1、韻律性
《再別康橋》基本上是一節(jié)內每兩句押一個韻,作者一直在換韻,不是他的才情不足以讓他一韻到底,是作者要通過換韻來表達他的情感變化。我們試著做以分析:
第一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來表現(xiàn)那種難分難舍的離情,但是作者的離情卻是清新、灑脫的,所以用了輕盈的“懷來韻”,即“來”和“彩”。
第二節(jié),作者沉醉于波光里柳枝的艷影,對新娘情不能已,以洪亮的“江陽韻” 來直抒胸臆,即“娘”和“漾” 。
第三節(jié),作者對康河的愛已經(jīng)到了愿意與之融為一體的程度,就是做一條水草也心甘情愿,于是作者選擇了柔和的“遙條韻” 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即“搖”和“草”。
第四節(jié),詩人的感情從沉醉到激動,這時作者的情緒已經(jīng)開始發(fā)酵、升溫,甚至到了一觸即發(fā)的程度。所以,他選擇了渾厚的“中東韻”,即“虹”和“夢”。
第五節(jié),詩人借尋夢,使自己的情緒達到高潮,此刻的他,忘乎所以、不能控制,這時任何韻都不足以表達他的情緒了,他選擇了不用韻,而是縱情“放歌”。endprint
第六節(jié),詩人又回到了現(xiàn)實中,面對著即將離別的現(xiàn)實,他變得沉默,這種不想走,又不得不走的復雜,讓他在韻的使用上也變得交織、雜揉。他在一三句中使用了“梭波韻”,即“歌”和“默”;在二四句中使用了“遙條韻”,即“簫”和“橋”。
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的換韻看似無心,實則有意,都是和他要表達的情感密切相連的,所以用韻被稱為“聲情之美”,聲緣情而發(fā)。
2、復沓
復沓是詩歌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間只更換位置相應的幾個字,反復詠唱。作用在于加深讀者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歌的主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使詩人的情感得到盡情地抒發(fā)。
比如,在《雨巷》中,第三節(jié)的“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的“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
3、疊詞
疊詞又稱疊字,是指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jié)重疊使用。這種手法的運用,既可創(chuàng)造雙聲迭韻的音樂美,又能大大增強表達效果,鮮明而強烈地創(chuàng)設意境、渲染氣氛,最終達到加強作品對讀者的感染力與情緒沖擊。
比如余光中《鄉(xiāng)愁》里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除了字面的修飾之外,還包容著更深的意蘊在里面,海峽兩岸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是暫時的無法到達。
(二)詩歌語言的跳躍性
詩的產(chǎn)生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但是詩的創(chuàng)造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在綜合過程中,出于表達情感主旨的需要,或詩歌押韻的需要,將已有意象加以“新配合”,將詩歌語序做一定的調整,就形成了詩歌的跳躍性。
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性,是讀懂詩歌的前提。現(xiàn)在,我們常說,好的作者難,其實做一個好的讀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詩歌語言的跳躍性的理解是建立在詩人與讀者之間某種默契的基礎之上的,正如梅堯臣所言:“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
如卞之琳的《斷章》。要想理解這首詩,必須把詩作中跳躍和省略的部分補充回來。你在橋上眺望遠處的風景,可是不曾想到的是你遠眺的樣子構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你在橋上,他在樓上;你看風格,他看你;你的風景在遠方,他的風景就是你。到了晚上,你安恬地睡去,你不曾知道,明月照進屋內,裝飾了你的窗子。而你卻進入了那個思念你的人的夢境。
我們按常理分析,第一節(jié)寫的是白天,第二節(jié)寫的是晚上,詩中沒有任何時間的交待,卻給了我們一種時間的跳躍。而第一節(jié)中“你”在“橋上”,“看風景人”在“樓上”,時間相同,地點不同,體現(xiàn)了空間的跳躍。同樣,在第二節(jié)中,“你”安睡了,而“別人”卻夢見了“你”,“你”和“別人”所處不同的空間,又一次體現(xiàn)了空間的跳躍。這首小詩,篇幅如此短小,意蘊卻相當豐富,就是因為時空的跳躍,給人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和組合的可能。
(三)詩歌語言的凝練性
詩歌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在寫作中更便于對語言進行雕琢和磨練。因而,我們要讀懂詩句,一定是要將詩人高度凝練的詩句還原成生活的場景,用謝冕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要把詩中所提供的東西‘泡出來”?!霸凇芭荨遍_的過程中,需要調動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要用“以往的經(jīng)驗來印證新經(jīng)驗”,將文字轉化成畫面,設想自己處在如此境地之中,看到如此景色,做出如此動作,說出如此言語,意欲表達何種情感。當我們把高度凝練的語言帶出場景,加上過渡,我們就將詩讀通讀透讀出了畫面感。
以上我們所分析的三點,意象的選擇與意境的營造、情感的體驗與升華、語言的品味和積累,是一首詩的核心內容,而并非全部內容。至于在課堂上一節(jié)課到底講什么內容,還要根據(jù)詩歌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狀態(tài)來確定。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新課改的中學語文文體教學研究”,課題編號:JG16CB346]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