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
內容摘要:賽珍珠(1892-1973)Pearl. S. Buck, 美國著名女作家,1938年憑借《大地》三部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就被傳教士父母帶到中國,從此與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她從小接受中國文化,她的作品是其在中國生活最真實的反映與表達。作品因講述農民王龍如何以土地發(fā)家致富的故事使得世界各地的讀者對中國農民及其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將從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其《大地》進行分析。
關鍵詞:后殖民女性主義 大地 賽珍珠
一.理論簡介
現(xiàn)代西方自殖民以來,利用其文化霸權和殖民話語,針對非西方施加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影響,而后殖民概念正是針對這一復雜互動的歷史過程反映并激勵第三世界人民在其文化思想領域不斷發(fā)動的抵抗與批判。女性主義則是針對當時歐洲社會男女權利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所進行的超越兩性權力關系的反抗與批判,是當時對于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與批判。而后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結合不僅從種族上對西方殖民地國家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從性別角度對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批判,為當時廣大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爭取了除政治方面以外的各方面的權利。
二.理論在文本中的體現(xiàn)
賽珍珠的《大地》是以土地為主題的,土地在王龍的一生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也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在王龍看來任何東西都比不上土地在其心目中的地位。究其原因從當時世界背景來看,中國社會正處于被西方殖民地國家侵略時期,而當時處于封建社會之下的中國農民更是找不到任何生存的機會,面對西方國家的大肆侵略,對于當時手無縛雞之力的農民來說解決溫飽問題成為了重中之重,而要想解決溫飽問題,人們就必須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于是農民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土地上,因為只有土地能夠使他們在辛勤勞動之后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從而得到寬慰。
從國內社會背景來看,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還處于封閉狀態(tài),尤其是對于兩性的歧視,重男輕女思想非常嚴重。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女性一出生就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雖然辛勤勞動,但是社會地位卻極其低下的,是滿足男人的性欲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在當時社會,女性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權利都要由他人來控制,這在當時社會是非常不公平的,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廣大女性的悲苦人生。
三、社會不公的代表--阿蘭
阿蘭,《大地》主人公王龍的妻子,依靠其勤奮與優(yōu)秀的持家能力使王龍家的日子蒸蒸日上,同時也為王家延續(xù)香火,傳宗接代。在王家日子稍有起色時,王龍便娶回了自己的第一位妾室,開始冷落阿蘭。
阿蘭,作為當時社會女性的代表,雖然處于“失語”狀態(tài),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和言論自由,但是在無聲之中卻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在當時“失語”的狀態(tài)下她也作出了反抗,例如,阿蘭對王龍納妾一事心懷芥蒂,每天的熱水和飯菜只是夠自己一家人使用而沒有妾室的,王龍?zhí)峒按耸聲r,她也只是借洗衣之際使勁敲打衣服來發(fā)泄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委屈,這充分體現(xiàn)了阿蘭無聲的反抗。
阿蘭這一形象充分反映出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充分體現(xiàn)出在當時民族危機背景下對女性權利的忽視,而與此同時早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女權主義運動也為當時處于殖民地時期的東方國家對于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權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洞蟮亍分匈愓渲楣P下的阿蘭這一形象恰到好處的反映了當時女性主義浪潮的高漲,同時也促使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追求自己應有的權利和自由。
四、作者心中理想女性形象
賽珍珠的《大地》雖然描述的是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感,但是作品中卻滲透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描述出自己心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從小就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在父母那里接受基督教的教義的,同時又從家庭教師孔先生那里學習儒家思想,自幼年便開始接受雙重文化的熏陶,18歲回到美國接受正統(tǒng)的西方教育。由此看來,賽珍珠心中理想女性的條件之一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賽珍珠的婚姻也是值得關注的,在婚姻中經歷了一次失敗的賽珍珠并沒有對自己失去信心,這也促使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從此成為了陪伴她一生的人。從賽珍珠的婚姻我們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理想女性是敢于追求自己的愛,能夠果斷的放棄和勇敢的重新開始。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