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佳麗
【分類號】G636
社會變革對學生道德品質提出新的要求。當前,我國政治及經濟體制正處于極度轉型時期,政治體制上從高度集權的政治取向逐漸向民主型轉變,經濟上從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快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文化上從傳統(tǒng)文化向開放的現(xiàn)代文化轉變……全球化的浪潮迅猛的推進著科學技術的更新與發(fā)展,便捷的通訊設備、快捷的互聯(lián)網(wǎng)設施,使人們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產生巨大的沖擊和轉變,而新世紀以來的學生家長正是這一代新思想、新文化、新觀念的傳遞者、感受者及踐行者。家長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學生“三觀”的形成,社會變革在對家長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引起學生思想的動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都以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為重,公德意識淡薄,人情意識淡漠,“彭宇事件”、“小悅悅事件”的接連發(fā)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蕩然無存,迫切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之心,這就要求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形成教育合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祖國、愛集體、愛自己、愛他人的仁愛品質。其次,貪污腐敗現(xiàn)象嚴重,假冒欺詐行為泛濫,這些不良的社會思想及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正在潛移默化中扭曲著兒童的心靈,磨滅著兒童原本單純的心地。而學生又缺乏抵御不良行為的能力,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便成為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第三,媒體等不良信息引發(fā)小學生的思想沖擊。隨著信息媒體技術的廣泛傳播,學生接觸社會的渠道進一步拓寬,這些新興技術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帶了了不少弊端。例如,電視、網(wǎng)絡、圖書、音像當中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嚴重阻礙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同時,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錯誤思想也是阻礙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一大障礙。市場經濟強調利益最大化,這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片面思想滋生了大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部分家長過分夸大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錯誤的觀念嚴重影響了孩子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促使學生攀比成風,嫉妒之心泛濫,狹隘意識漸長,自私心理嚴重……均嚴重阻礙了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迫切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為學生鋪開一張保護之網(wǎng),共同抵制不良思想在學生思想之中的蔓延。
1988年,中國政府召開了全國第一次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德育的概念在中小學開始合法化。同年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出臺的《中小學德育綱要(試行)》在實施途徑中明確提出:“實施德育,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學校應起主導作用。學校要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長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愛好特長和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993年3月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頒布實施《中小學德育綱要》,其實施途徑中又再一次重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在小學生德育中的重要性。1994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全面確立了學校德育的重要地位。2004年,黨和政府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文件的發(fā)出,標志著中國學校德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以上歷程表明,以學校教育帶動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并促進三者的相互配合已成為推動我國中小學德育實施的有力途徑。
家校合作作為一種能夠促進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有其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許多學者在其著作中都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如:趙玉英和張典兵兩位學者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一書中認為途徑是指人們?yōu)檫_到一定目的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和工作。而“德育途徑是學校為了向青少年兒童施加影響,培養(yǎng)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而組織進行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活動和工作”。根據(jù)兩位學者對德育途徑的定義看以看出:第一,“各個”一詞表明了學校德育途徑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和多方面性。例如,根據(jù)狹義德育的界定,學校德育的途徑可以分為“教學、共青團、少先隊、課內外活動、校會、班主任工作等。根據(jù)廣義的德育界定,則德育途徑又可以劃分為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三個層面??傊?,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以德育途徑為基礎,依據(jù)德育目標,凡是能夠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方式、方法都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學校德育途徑。第二,“不同方面”一詞強調了對多種德育途徑的綜合性應用。德育途徑具有多樣性,不同的途徑所發(fā)揮的德育功能個不相同、各具特色。德育途徑間所具有的這種差異性與獨特性利弊兼有?!袄痹谟诿糠N德育途徑差異性和獨特性,所有每種德育途徑都擔負一定的德育任務,從而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氨住痹谟谡且驗槊糠N德育途徑的差異性和的特性,因此,每種德育途徑的單獨使用所發(fā)揮的德育功能具有單一性和不完整性。因此,為了克服德育途徑的這種弊端,在充分發(fā)揮各種德育途徑功能的同時,還有注意各種德育途徑的彼此聯(lián)合優(yōu)勢互補,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這種教育合力對于德育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從一個人能夠參與學習活動和社會開始”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條渠道都“同時在影響他的思想與行為”,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方面能夠彼此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則對一個人的德育發(fā)展效果顯著。綜合諸多學者對德育途徑的解讀,筆者認為,對于學校而言,通過家庭、學校相互配合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德育途徑,且家校合作對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又有諸多實踐性的基礎。
學校開展的德育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笨梢哉f,學校教育重在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打下基礎,教育內容相對穩(wěn)定,內容編排具有科學性,符合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而家庭教育內容主要貫穿且隱藏在家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受家長的興趣愛好及品質特點所決定,教育內容極不穩(wěn)定。很多父母對孩子急于求成,盼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迫切,一味追求孩子的分數(shù),往往忽略其道德教育。因此,家校合作可以幫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德育內容上進行一定程度的互補。
參考文獻
[1]顧越華.淺談德育過程中家校合作方式的意義[J].教育探索,2002,(03);12-13.
[2]吳敏.家長要學會與學校和教師溝通[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06):34-35.
[3]李莉.淺析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機制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3,(11):45-47.
[4]王敏婕.社會分層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現(xiàn)及其影響——美國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
[5]朱紅.新時期家校合作教育芻議[J].教育探索,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