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建才
摘要:初中體育課程的開展,不僅要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其還要更重要的一點即是要養(yǎng)成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提升自我鍛煉的能力。體育教學的出發(fā)點、落腳點都是學生,而學生體育素質提升、擁有健康的體魄是初中體育課堂的最終目的。在文中主要就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體育;自我鍛煉能力;培養(yǎng)
目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的課題。體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學生身體各部分的練習、掌握各項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只有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運動之中,提升學生身體各部分技能,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運動心態(tài),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1]。
一、正確鍛煉,養(yǎng)成鍛煉習慣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并不是短時間內能養(yǎng)成的,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對體育鍛煉有著直接興趣的學生僅僅是少部分,對體育鍛煉有間接興趣的學生也是少部分,前者對體育鍛煉有著強烈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從事身體活動,而后者僅僅是對體育課的學習成績感興趣,被動參與身體活動。而就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的自主意識十分強烈、行為叛逆,不容易被控制,要確保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需要在學校制度的保證下,才能夠對學生外在形成直接性的刺激,長此以往,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此外,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尋找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方法。初中是學生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間段,對學生運動素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教師應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由學生自行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設計運動鍛煉方案,然后根據自行指定的運動鍛煉方案進行鍛煉,教師則對學生的鍛煉過程進行指導,同樣也應積極參與到學生中與學生共同進行鍛煉。課后教師應針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展開點評。比如等距間歇跑團、變速跑等,應嚴格控制中間休息過程時間,為確保效果明顯中間休息過程不能長時間休息。以此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進而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
二、多種渠道,豐富鍛煉方式
體育鍛煉方式眾多、活動范圍寬廣,但是學生長時間待在學校,因此選擇適合校園的鍛煉方式。根據學校場地、器材的特點來選擇簡單易學、技術要求不高的鍛煉方式,比如山地車、越野、輪滑等,這些鍛煉方式與休閑體育關系密切,也需要學生走出校園,這類鍛煉方式學生勢必興趣濃厚,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運動鍛煉帶來的滿足感與快樂感,并將這種感覺帶入到其他體育鍛煉項目之中,進而將運動興趣轉化為自主運動習慣;結合傳統(tǒng)競技體育項目開展鍛煉,比如羽毛球、籃球、兵乓球、跳繩、跑步等都是很有價值的健身活動項目。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之中,同時由班級骨干帶領不喜鍛煉的學生共同開展簡單的體育鍛煉活動,積極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開展小型比賽,激發(fā)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促進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進而提升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三、改革方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組織能力
初中體育教學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學生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評價能力以及自我鍛煉能力等,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術、方法為理論指導進行自我鍛煉與自我評價。教師應加大對學生獨立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承包教育的模式[2]。比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準備活動、放松活動以及目的性的游戲的內容要求、練習形式以及時間等詳細給學生講解清楚,如需使用音樂應告知音樂節(jié)奏要求或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選擇音樂,并由學生提前制定大方案,由學生共同商量修改、教學時間之后,由教師進行講評,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成績與不足予以肯定與補充。通過改革教學方式,不僅充分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還進一步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獨立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我鍛煉能力是需要時間培養(yǎng)的,由于初中學生還陷于體育課常規(guī)形式中,對教師存有依賴性。對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示學生任務開展、準備活動安排的根據,所學習的動作、技術對身體有什么作用等等。通過改革教學方式,學生自我運動鍛煉的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
綜上所訴,初中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廣大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初中體育教師,應積極就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為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前提。教師應通過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清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對學生發(fā)展的益處,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的習慣,提升自我鍛煉能力,從而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賈榮. 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 當代體育科技,2015,5(31):158.
[2]劉婷. 初中生體育鍛煉與自我效能感、目標定向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