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苑
摘要: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存在兩種觀點,即教育者主體論和雙主體論。兩者爭論的焦點是教育對象是否應該以及能否成為教育主體。事實上,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并非從一而終,也不是絕對的一方完全服從另一方的主次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存,雙向互動的關系。在教學中,只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需求靈活進行角色互換,實現(xiàn)雙向互動,才是應有之道。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辨析
中圖分類號:G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7-0078-03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教育從理論走向?qū)嵺`,從計劃走向?qū)嵤┑倪^程。雖然這一教育并無統(tǒng)一模式,但構(gòu)成教育過程的幾個要素卻是基本確定的,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載體、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方法。對每一個要素的認識和安排都直接關系教育的成敗。而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對兩者角色、功能的認識更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兩種觀點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指承擔教育職責,具體實施教育活動的人、機構(gòu)或者組織。當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學術(shù)界存在兩種學說,即教育者主體論和雙主體論。兩者各有側(cè)重,卻都沒有客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
(一)教育者主體論
教育者主體論是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關系的傳統(tǒng)認識,即認為教育是由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共同參與的過程,其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控制整個教育過程,在教育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是教育效果好壞的決定性因素。與之相對,受教者是被教化和塑造的對象,是教育的客體,教育客體從屬于教育主體,對教育過程的實施和教育的效果沒有實質(zhì)性影響。這一觀點長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教育者主體論在看待教育客體的作用時,又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將受教育者看作完全被動的個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視為是從教育主體到教育客體的單向流通過程。教育客體沒有個性,在教育中猶如應聲而倒的耙子,對待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不管教育者傳輸什么內(nèi)容都會全盤接受。這種觀點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動性以及其對教育過程的制約作用。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一般的物質(zhì)客體不同,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響時,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主動性,具有主體性的特征。”
另一種觀點則承認受教育者作為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卻認為客體的能動作用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范圍內(nèi)發(fā)生。雖然這種觀點沒有把教育客體完全消極化,但仍然經(jīng)不起推敲。因為在以往的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權(quán)威性被不適當?shù)乜浯螅處煴恍麚P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至高無上的“神”,教師所說的不僅完全正確并且不容反駁,學生即便心存疑慮也不敢表達。但是,現(xiàn)今的大學生已不再是過去順從的個體,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與社會的接觸日漸頻繁,對現(xiàn)實的感知更為直接,而大眾媒體和新媒體在學生中的普及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他們的自主意識顯著增強,對于教材所言和教師所說,不再盲目接受,而是會比較、判斷,有自己的見解,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因此,這種觀點雖然看到了教育客體因素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但依舊把教育者置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認為教育者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性,把主體的作用絕對化了,歸根結(jié)底仍然沒有脫離教育者主體論的范疇。
(二)雙主體論和多元主體論
雙主體理論和教育者主體論的最大區(qū)別是教育者主體論堅持教育主體的一元論,也就是認為教育主體只有一個;而“雙主體說”則認為教育的主體有兩個,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體,教育內(nèi)容才是教育的客體。雙主體論又可細分為三種觀點。
一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處于兩套不同的系統(tǒng)之中,即教育者系統(tǒng)和受教育者系統(tǒng)。教育客體已有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價值理念等都是制約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施教過程中,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而在教育接受過程中,兩者的角色剛好相反。與此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實現(xiàn)角色互換。所謂教學相長,受教育者的某些觀點會啟發(fā)和觸動教育者,使教育者在教學理念、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進。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而教育者則成為了被教育的對象。也就是說,兩者都是在教育客體,是兩個主體協(xié)同發(fā)展的關系。
二是在一定條件下,教育客體也可以承擔起傳統(tǒng)教育主體的功能,對更廣泛的對象實施教育,而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體。比如,受教育者在課堂上接受了教育主體傳輸?shù)慕逃齼?nèi)容后,轉(zhuǎn)而對其他人轉(zhuǎn)述這些內(nèi)容時,他們的角色便由教育的客體變?yōu)榻逃闹黧w。
三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內(nèi)容后,還可進行自我教育。反省和內(nèi)省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在自我教育模式中,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合為一體。
雙主體論看到了受教育者的個人因素對教育過程的影響,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能動作用,有可取之處。但它混淆了受教育者能動作用和主體性的區(qū)別,模糊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因此,仍經(jīng)不起推敲。此外,由于雙主體說把部分教育的職責和功能轉(zhuǎn)嫁到受教育者身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責任意識。有學者認為,“雙主體說”存在著邏輯上、理論上的諸多問題,難以成立?!半p主體說”把教育過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這兩個方面說成是兩個過程,由此產(chǎn)生了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同時,“雙主體說”在理論研究上也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模糊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基本關系;二是模糊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不同功能;三是模糊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不同作用;同時也淡化了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責任和自信。
和“雙主體論”一樣,多元主體論在教育主體上也拋棄了“一元論”的主張。不同的是,多元主體論有把教育主體延伸擴大的趨勢。這一理論認為教育主體不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環(huán)境、教育介體等都可以充當教育的主體,發(fā)揮教育的功能。這種觀點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教育要素對教育過程的影響,但卻有主次顛倒之嫌,貶低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實質(zhì)上是無主體論。endprint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構(gòu)成
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開展、調(diào)控等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主體性的概念,一般來說,是從主體對于客體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來理解的,它是對象性活動的發(fā)動者、承擔者的本質(zhì)特征?!币钊肫饰鼋逃黧w的構(gòu)成,就必須聯(lián)系教育客體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與哲學意義上的客體有所不同。哲學意義上的客體是從人和物的關系上劃分的,是指人類活動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領域,無疑也是一種對象性活動。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作用對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不是從人與物的關系上來劃分的,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劃分的,準確地說,是從人與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與被作用、教育與被教育的相互關系上來劃分的。
無論是教育者主體論、雙主體論或是多主體論,都有失偏頗,都沒有客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沒有擺正主客體間的關系。從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可分為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個人層面的教育主體包括教師、領導者、思想政治教育宣傳者、家庭成員等。而組織層面的教育主體既包括經(jīng)過嚴格程序?qū)徟?、具有一定?guī)模和章程的正式組織,也包括學校社團、文藝團體、體育團體、各種興趣小組等各類非正式組織。各類主體在教育開展中應該相互配合、協(xié)同發(fā)展,以促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由于現(xiàn)實生活的多樣性,教育對象價值意識形態(tài)多樣化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達成不可能通過單一的課堂教育活動來完成,而是要深入實踐,融入到教育對象日?;顒拥拿恳粋€領域。因此,家庭、學校的社團和社會上的有關組織要積極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要和學校形成教育的合力,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評析
在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后,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關系。對此問題有兩種觀點。
(一)主體中心論
這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普遍觀點。這一觀點把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定義為“知識的傳授者”,將教育者置于教育過程的核心地位,認為教育者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和教育效果的主要決定因素。教育者操控整個教育過程,通過運用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活動各要素對受教育者的知識、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希望的那個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受教育者成才與否完全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構(gòu)成了一種不平等的“主體——客體”關系。這一教學理念在教育發(fā)展史上長期占據(jù)重要地位。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育者從教材選取、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采納等方面都完全服從于自身想法,把受教育者視為任人擺布和一味服從的“木偶”,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實際情況,不重視對受教育者意見的征集和反饋,最終使教育活動陷入教育者個人的“自說自話”。
(二)客體中心論
客體中心論在具體教育中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它雖然看到了教育客體的能動作用,但把教育客體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教育的主體性混為一談,否定了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其最終必將導致教育的自發(fā)論。
主體中心論和客體中心論雖然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單方面夸大了教育過程中某一要素的作用,都沒有擺正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事實上,不論是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還是其他教學形式,教育者對教育過程的主導和控制是不容否定的,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這一點也是不容質(zhì)疑的。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也不應該是一方完全服從另一方的主次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存,雙向互動的關系。雖然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對教育的諸環(huán)節(jié)握有主動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表示教育者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確和不容置疑的。所謂教學相長,教育的主客體雙方應該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如果把教育主體的角色讓位于受教育者顯然不合適,因為教育內(nèi)容和學生的價值理念緊密相連,指望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達成教育目標是不現(xiàn)實的。與此同時,在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中,教育客體和教育主體一樣都能接觸各類信息源,因此,寄希望于教育者的單方說辭扭轉(zhuǎn)客體的消費觀也是不現(xiàn)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和客體的互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劉新躍,周亞東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思想理論教育導刊[J],2009(08),
[2]顧鈺民,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說”評析,教學與研究[J],2013(08)
[3]董之鷹,新世紀的老年教育與資源價值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1(01)
[4]馬志華,辦好老年大學——提高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2(02)
[責任編輯:周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