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新
【摘要】教師備課鉆研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然后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素,最后選取符合理解教材與學生學力實際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深入”,又要“淺出”,讓學生真正在文本教材中“來來回回”“若有所思”。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預設 感悟
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我們在尋找利用資源時應想到,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我們的語文教科書。筆者聽了許多公開課,也上了許多公開課,深深感受到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改革真是風起云涌,各門各派,異彩紛呈。聽了他們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介紹,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共同點在于:教師鉆研文本,“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然后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素,最后選取符合理解教材與學生學力實際的教學方法。誠然,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深入淺出”。
一、深入
語文課堂教學博而雜。從哪兒人手?從現(xiàn)在理解來看,筆者覺得先要深入,后淺出。深入理解教材,深入研究學生,仔細鉆研課程標準,是我們備課的三大要素,也是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依據(jù)和回歸。那么,如何深入?
首先,深入教材。帶著童心,帶著本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去研讀教材,體會教材的重難點,考慮如何分散重難點至關(guān)重要。倘若你自己都不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搞不清重難點,抓不住要學習的點,那么學生怎么能有正確學習的方向?學生產(chǎn)生的困惑和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怎么去把握?怎么讓學生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就像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夾竹桃》一課,學習課文“幻想”一段。這段主要寫作者由夾竹桃的花影而產(chǎn)生幻想,一會兒像地圖,一會兒又像劃船過大?!杂腥绱说南敕?,是基于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是作者被夾竹桃的花影美、花香等陶醉的自然想象;是帶有個人理想與愿望的想象,所以說它是幻想。如果不深入研究教材,學生固然不能理解此段,老師教學也會不明所以。再如學習小鎮(zhèn)熱鬧這一段。讓學生想象,你是小鎮(zhèn)人們中的一員,一名小販、一個買東西的、一只鵝、一條魚……你會在早晨的小鎮(zhèn)上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讓大家學一學。馬上教室里就會熱鬧起來。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熱鬧。此時若教師不加以引導“別人來到小鎮(zhèn)就會覺得這里很吵、讓人心煩,作者會不會也是如此呢?”這個問題,學生又怎么會回到文中,回到作者身上,體會作者對小鎮(zhèn)的熱愛,體會作者眼中的熱鬧美、生活美,從而體會語言文字的表達美呢?
其次,深入學生。研究學生的學力水平、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也至關(guān)重要。任你研究教材再深入,不去研究學生,那只能是“單相思”。我校兩位老師都參加了秣陵片賽課。賽完課后,又向全鎮(zhèn)教師進行了展示。從上課的準備、方法、教材等來看沒有改變,唯一的變化是學生。第一位老師在南京市江寧區(qū)實驗小學上出了水平,展示了風采。第二次展示效果卻不理想。第二位教師恰恰相反。究其原因,第一位教師對學生這一頭沒有吃透。學生的學力水平變化了,我們的教學策略應作相應的調(diào)整,以適應其變化。你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當然有差異,當然要重新研究教學對象。第二位教師恰能適應這種變化,教學效果反而比參賽時更好。由此可見研究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至關(guān)重要,這也告訴我們教學中千萬不能“目中無人”。
最后,深入課標。深入研究課程標準體會其內(nèi)涵這點大家都清楚,但研究哪項,哪條?就拿語文工具性來說。雖然課程標準沒有提訓練,大家也知道要訓練聽、說、讀、寫能力,來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應用能力。于是課堂變成了“體會思想內(nèi)涵”加“個把訓練”的模式。好像我有了“個把訓練的點”就解決了語文工具性的問題,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等。這其實是誤區(qū)。教材編者一般都系統(tǒng)地安排了每篇課文教材訓練的點,教者只要在此基礎(chǔ)上照做或略有變化即可,不必“大動干戈”“獨立創(chuàng)新”,有時說不定適得其反。我們都聽了我區(qū)實驗小學許慧老師《小鷹學飛》一課,這課中“已經(jīng)”一詞是訓練的點,課后也要求造句練習??梢娺@個訓練點我們不必費心,只要充分利用就行。教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學策略,扣住此詞,傳、引、讀、悟,把文章思想內(nèi)涵融進去,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材的魅力、教師的引導功力,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淺出
研究了半天,如何把深耕細耘的東西淺顯地、自由地多種角度地讓學生領(lǐng)悟,對于語文老師來說,要因地制宜,適時進行。這關(guān)系到個人的喜好,各自的特點,以及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以下四點還應重視。
1.找準節(jié)點
既然要淺出那一定要把握時機,找準最佳的切合點。如我校老師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教學天空顏色時,看到這種顏色你想到了什么?你還能舉幾個這樣的詞語嗎?學生答,火紅、天藍、葡萄灰、茄子紫……想象一下你認為北大荒的秋天有哪些顏色?……倘若我們隨便找個時間,找個段落來教學,學生對顏色的體會,及顏色詞語的積累效果一定不會比這時更有效更理想!找準了內(nèi)容感悟和語言積累的契合點,教學效果當然事半而功倍。
2.進行預設
淺出的時機把握很重要,整個體會、研究的內(nèi)涵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怎么淺顯地展示更重要。它需要一個完整的預設過程,學生在有坡度、有層次地體會中才能匯聚完整的思想內(nèi)涵,才能經(jīng)歷這種學習的過程。誠然,從目的來說,教師的主導可能左右了學生思維和理解課文的層次,但從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集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來說應是值得的。如教學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教學此課是讓學生體會不斷求索的精神。重點段落是小鷹喘著氣說的一段話。其中“喘”是生字?!按弊值淖x音、字形解決后,教師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你在什么時候會喘著氣說話,會說什么。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搜尋表象,喘氣說話。再把這種感受遷移到文中,誦讀小鷹說的話,跟著去體會他為什么喘氣,說明了什么。把生活中的感受與語言文字的描繪相結(jié)合,最后體會小鷹喘著氣說的一段話寫得如何。反復誦讀體悟小鷹不斷向上、不斷求索的思想內(nèi)涵。這一系列的安排是精心進行預設的,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出的每個點匯聚成不斷求索的重要內(nèi)涵。
3.自然、變化
倘若一味追求把研究的重要內(nèi)涵不斷地淺顯表達,就顯得噦唆、瑣碎。我們的教學應自然而不露痕跡,追求變化、更新而又不脫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藩籬。如我區(qū)實驗小學的蔣崇勇老師教學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學習其中第二段,讓學生體會淺水灣的美。其中一句:“每逢假日,人們結(jié)伴來到這里,漫步在金色沙灘上,沐浴著輕柔的海風……真是舒服極了?!币w會人們舒服的感受,重點落實到“漫步”一詞。教師先自己在教室里快走一次,問學生是否是漫步,學生說不是。教師再慢走一趟,再問同樣的問題。學生就從教師的行為上感受到“慢”與“漫”的區(qū)別,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漫步”的含義。結(jié)合前面所學與后面的內(nèi)容,學生很快就體會到“漫步”有自由自在的意思,有一邊觀賞風景一邊閑逛的意思,從而使體會“舒服”水到渠成。同是這個片段,另一位教師則采用了“漫步”與“慢步”讓學生反復去比較。學生反復去比較了半天,收到的效果卻很差。究其原因是這種比較是優(yōu)生的專利,大多數(shù)學生處在“聽講”的過程,根本沒去思考,所得當然狹窄有限。由此可見,教師把深入體會、鉆研教材所得淺顯地、自然和諧地表達,讓學生學得不露雕琢痕跡,才是最佳。
如果我們既深入鉆研,又巧妙地淺出,不僅深耕細作而且淺顯淡出,我想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就有了一個深刻的改變,也就不會無的放矢,“摸著石頭過河”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