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玲+謝青萍
摘 要: 《西太平洋航海者》描述了特羅布里恩德群島上土著人的生活及庫拉這種奇特的貿(mào)易形式,展示了島上的原始生活。作者精讀了這部人類學民族志,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對于其中的一些描述分享了深刻的感悟。著作中提到的他者文化、社會等級劃分、酋長制、婦女地位、獨木舟制作分工、獨木舟下水禮等與現(xiàn)今文明社會的一些風俗習慣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鍵詞: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田園調(diào)查 民族志 研究方法
一、《西太平洋航海者》作者馬林諾夫斯基生平介紹
馬林諾夫斯基1884年生于波蘭克拉科夫,1942年卒于英國。他的父親盧克楊·馬林諾夫斯基是杰格隆尼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同時是波蘭語在內(nèi)的斯拉夫語言研究先驅(qū);母親約瑟華·馬林諾夫斯基則是貴族之后,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優(yōu)越,所以馬林諾夫斯基自小就受貴族式的教養(yǎng)。他于1908年以全奧地利最優(yōu)等成績獲得物理學和數(shù)學博士學位,早期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澳大利亞土著家庭》(1913)、《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1926)、《兩性社會學: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比較》(1927)、《珊瑚園及其魔力》(1935)、《文化論》(1944)、《巫術(shù)、科學與宗教》(1948)、《嚴格詞義上的日記》(1967)。其中《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最能體現(xiàn)其關于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方法的觀點,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寫作方法。
二、《西太平洋航海者》在人類學上的成就
《西太平洋航海者》這部著作是馬林諾夫斯基將現(xiàn)代人類學特有的學術(shù)活動用田野工作的方法寫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民族志是一種描述群體或文化藝術(shù)的科學)。他是第一個成功地把學術(shù)活動、田野工作、民族志這三個要件結(jié)合在一起的人,奠定了人類學的科學規(guī)范[1]?!段魈窖蟮暮胶U摺肥侨祟悓W領域最有影響的民族志著作之一,這部著作不僅成就了馬林諾夫斯基在現(xiàn)代人類學界的地位,還造就了“參與觀察”式的田野工作——“馬林諾夫斯基革命”在人類學研究中的運用和推廣。這是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變革和飛躍,“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調(diào)查成為后來人類學研究的最主要方法,成為一定時期內(nèi)人類學的主要研究范式?!段魈窖蟮暮胶U摺纷鳛椤翱茖W民族志”的代表作品,確立了人類學田野工作及民族志寫作的基本要求和規(guī)范,成為現(xiàn)代人類學研究的經(jīng)典?!段魈窖蟮暮胶U摺窂淖⒅貐⑴c觀察、突出整體性的研究視角、強調(diào)勤、細、全、深的細節(jié)及參與觀察對象的選擇等方面給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提供了新的借鑒意義。
三、對書中的他者文化、社會等級劃分、酋長制、婦女地位、獨木舟下水禮等的思考
這本書的內(nèi)容比較多,一共有二十二章,主要討論一種叫“庫拉”的貿(mào)易交換制度,已有很多讀者甚至于學者對于“庫拉”發(fā)表了高見,對于本書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里不再贅述。正因為《西太平洋航的海者》從注重參與觀察、突出整體性的研究視角,強調(diào)勤、細、全、深的細節(jié),以及參與觀察對象的選擇等方面,給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提供新的借鑒意義。所以這本著作之后筆者對其中幾個細、全、深的細節(jié)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并有一些思考。
1.他者文化
馬林諾夫斯基生于波蘭克拉科夫,自小便受到貴族式的教養(yǎng),作為一個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族,能到一個從沒有去過,還是一個沒有開化的土著群島做田野調(diào)查,亦很不易。他還在村落中安營扎寨兩年之久,學習當?shù)厝说恼Z言并直接與土著人交流,幾乎完全融入進土著的社區(qū),深切地感受土著人的生活,為完成巨作收集到了第一手資料實在是讓人佩服的一個舉動。20世紀30年代之前,西方的社會或文化人類學家一直以當時被他們稱之為“野蠻人”的亞非等土著居民作為研究對象,在某種程度來說,“人類學”的另一個名稱似乎等同于“野蠻學”[2]77。直到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書問世,這樣的偏見才逐漸消失。對于民族學研究者來說,不能因我們處于異文化就在調(diào)查中帶有個人偏見。相反,我們應該用包容他者的文化,甚至融入他者的文化中。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論》提出:“一個物品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是它有能力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需要導致文化產(chǎn)生,文化反過來滿足需要?!盵3]17在人類學家的文化觀里,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合體系,各要素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4]47。因此,文化整體觀對民族學研究有著指導作用。四川大學陳波教授曾提到西藏的藏族文化和別的民族的文化有些差異,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流問題。陳教授在《人類學家眼中的西藏》的專題講座中介紹了“他者文化”。在講座中陳教授講到藏族中“姓氏”這個文化時說道:我們一般人想知道你名字時都會問:“你姓什么?”而西藏的傳統(tǒng)是沒有姓氏只有名字,這樣問問題就避免不了尷尬,所以我們站在“他者”角度應該問:“你的名字叫什么?”尊敬與包容他人的文化,在他域的自然、歷史條件下,形成了他域的文化與秩序,其中可能存在差異、誤讀和沖突。文化當然是有差異的,卻不能有先進與落后之別。因為他者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秩序中,我們用文化整體觀點來看,就如同我們存在的社會一樣,只要是和諧的,他們的文化同樣是美的。
2.社會等級劃分
特羅布里恩德群島族群中社會等級劃分有著特別的描寫:土著人外貌殊異,其中有些土著人多數(shù)是那些較為好看的一類,受到其他人的特別尊敬,他們是酋長或等級較高的人。這讓我想到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外貌在社會的定位很重要,不管是找工作還是找朋友,如果顏值不夠,就會有所碰壁,這里就和土著人的社會等級劃分有著相似之處。說“現(xiàn)在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也不對,因為自古以來,“以貌取人”就難以避免,并非現(xiàn)代產(chǎn)物。人類對美的追求是出乎本能的,至少也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從審美的愉悅來說,美是符合人們的利益原則的。正如心理學家克米拉·沙哈尼·丹寧的一份研究報告所說:“長相的偏見出現(xiàn)在各個領域,比如老師看臉給分、選民看臉投票、陪審團在模棱兩可的案件中看臉做出裁決,長相也會影響面試官對于應聘者的評判?!眅ndprint
3.酋長制
書中描寫酋長權(quán)威時寫道:“酋長在場的時候沒有一個普通人膽敢高過他,他們要彎下腰或蹲下以示尊敬。同樣當酋長坐下的時候也沒有人敢站起來,這個嚴格的酋長制度連同他極端的服從、等級和權(quán)力標志,像細致的宮廷禮節(jié)?!边@讓筆者想到中國傳統(tǒng)的家長制度。《民法·親屬》第1123條規(guī)定:“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親屬。家務由家長管理,而家長制最早就淵源于原始社會中的父系氏族。”尊卑關系則是整個封建禮教、孝道、家長制的前提。在傳統(tǒng)家庭中,吃飯時有長輩在的話,長輩要坐正位,要等長輩坐到位了才正式開始吃飯,還要等長輩下第一道筷子后,小輩才能動筷子吃飯;就是當前,在一些農(nóng)村里有喜事辦酒席,一桌有一個年長的長輩,這一桌酒席開桌或者每上一道菜,都要這個長輩吃第一口菜,其他人才能開始接著動筷子,這是一種傳統(tǒng)禮儀,也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4.婦女地位
“在部落中,婦女的地位很高,她們雖然不參加男人的會議,但控制了部落生活的好幾個方面,比如園圃工作、新生嬰兒的庇護和葬禮中的食物分配及承擔部分巫術(shù)”。土著族群婦女地位很高,她們在社會中承擔的工作不比男人少,甚至有過之。女性在血統(tǒng)、繼承、社會地位的傳承等方面的地位也令人大開眼界。此外,她們的社會地位之高還體現(xiàn)在一些重大事務的管理及對巫術(shù)的掌握上:她們承擔了番薯苗圃的種植和管理,掌握了震懾人的巫術(shù),諸如此類都是關系到土著人生死的東西。這大概反映了婦女社會地位高低與她們所能產(chǎn)出的經(jīng)濟效益和掌握的技能密切相關,同時體現(xiàn)了部落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了一定的先進性。如今在中國,女性在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中擔負的責任、體現(xiàn)的價值越來越多了。且不說她們在諸如護士之類的服務型行業(yè)和藝術(shù)表演等文化領域占據(jù)壟斷地位,即便在技術(shù)研究領域甚至在軍隊、武警等這種充滿陽剛之氣的行業(yè),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屠呦呦獲得本土內(nèi)地首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海軍陸戰(zhàn)隊中的女子兩棲偵察隊、武警中的女子特警隊也巾幗不讓須眉。女性的社會地位必將隨著婦女所取得的成績和所做出的貢獻而越來越高。
5.獨木舟制作分工
根據(jù)書中描述:“我們來關注第一點社會學意義上的功能劃分,首先是獨木舟的所有者即村落和更小地區(qū)的酋長和頭人負責整個建舟工程,付出酬勞聘請專家、委派工作及調(diào)集勞力。除了獨木舟主人之外還有一個技術(shù)人員便是造船專家,他在社會學意義上很重要。他懂得建造獨木舟、雕刻圖案,實行巫術(shù)這些技術(shù)功能,可以但未必有同一個人擔負。第三個與建造獨木舟有關的社會學成分是勞動力。勞力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人數(shù)不多,是獨木舟主人或造船專家的親朋好友參與整個建舟過程,第二類是一般的村中土著,只參加建舟過程中需要集體勞力的部分?!鼻蹰L主持建造獨木舟有嚴格的分工并且分工很細,有出資人、設計者、監(jiān)工、建造工、勞動者,每一層都要管理下一層的人員,它這種分工制度與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科層制有一定相似之處??茖又剖且环N公司管理制度,一層一層管理分工明確,是一種比較科學的管理制度。而在部落土著群落里,文明還未達到的地方,有這么清晰、明確、先進的分工制度已經(jīng)很讓人震驚。
6.獨木舟下水禮
作者在介紹獨木舟下水禮時這樣寫道:“獨木舟漆飾好后,人們便會確定一個下水試航的日期,這被稱作tasasoria。消息傳到臨近群島的酋長和頭人那里,其他擁有獨木舟且同屬一個庫拉社區(qū)的人,當天會抬著他們的獨木舟前來參與新舟的下水禮大賽?!边@讓筆者回憶起小時候快樂的時光,所在村莊每一年的端午節(jié)都有龍舟比賽的風俗,如果龍舟舊了就要制作一艘新的龍舟,待龍舟制作好后下水比賽前也會有個下水禮,眾人抬著綁著紅綢帶的新龍舟,一起喊著號子前往目的地,一路上打著鞭炮,沿路的居民會往龍舟里面投果子和粽子,以示來年風調(diào)雨順,博個好彩頭。這種風俗儀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已經(jīng)退出我們的生活,能在《西太平洋航海者》中看到這種下水禮的儀式描寫并產(chǎn)生共鳴讓筆者受益匪淺。
四、結(jié)語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已經(jīng)有很多讀者,包括人類學學者、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等,對該著作有著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看法。每一種體制里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會留下不同的見解,而我對于著作中記錄的他者文化、社會等級劃分、婦女地位、獨木舟制作分工及獨木舟下水禮等方面有很多感想并產(chǎn)生共鳴,因而寫下上述拙見。
參考文獻:
[1]陳興貴,李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對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的啟示[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1):45-49.
[2]張文生.民族學田野調(diào)查方法的啟示——讀《西太平洋的航海者》[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2):75-77.
[3]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馬林諾夫斯基,著.張云江,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王曦樨.人類學研究方法比較——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達曼島人》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7):38-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