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霞
摘 要:在紫砂制壺陶壺藝中,常見的款式是“光器”,最為顯現制壺藝人的功力的也光貨。光貨主要是通過點、線、面的合理組合,從中進行概括、提煉、變化、制作成各式具有幾何立體感的茶具。
關鍵詞:紫砂;造型;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24-01
自明清以來,紫砂壺的造型“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呈現出爭妍斗巧的局面。傳統(tǒng)造型大體可分三類:第一類屬于幾何型,基本由圓、方、錐、橢圓等幾何形狀變化而成。第二類是筋紋型,主要采用花果形態(tài)設計,其中包括葵式、菱式、筋瓢等。第三類是自然仿生型,即仿動物形、仿植物形。仿實用器物形或其他物狀造型。
現代造型加進了更多的個性色彩和文化意蘊,強調純樸天真之自然表現,所謂“方圓不拘于規(guī)矩,施彩不拘于精斫”,于法簡練,自然天成,有出人意外之趣旨。
質言之,傳統(tǒng)造型大都是“具象”,取之于生活,還原于生活,作品彰顯自然美的效果;現代造型則歸依“抽象”,追求形式美,著重處理好點線面的分布關系,使其按設計意念制作,從而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
紫砂光器大都表面光潤,造型簡樸,實用性是其一個重大考慮因素,無論是重量、大小、把與手的協(xié)調,壺嘴出水的流暢度,蓋子出氣也的好壞,取泡茶是否方便,是否利于泡養(yǎng)成等等,光器都比其他兩類要出色許多。而花器和筋紋器相比則要遜色許多,比如花器的細節(jié)勾勒比較繁復,在泡茶時容易出現磕碰而將一些或如尖角、葉紋之類的弄破,而且花器注重美觀性的同時也導致了它在人體功能學方面的考慮不足,適手度不高。且花器和筋紋器在泡茶時間長后,壺面不容易清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光器更容易展現泡養(yǎng)的效果,而花器和筋紋器則要遜色了。
已故大師顧景舟在世時就極為推崇光器,而視花器工手投奇弄巧,大為不屑,如同也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同”之語若似。雖然言辭頗為過,業(yè)無貴賤,然細思之余,不得不學得,光器的審美是更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光器強調大氣、雅韻。或如虬然大漢,或如翩翩君子,或莊重大氣,或蕭然飄逸。重內涵而輕外表,此等意境是更適合文人賞玩的。不似它類類以賞玩為主,笑而了之。
紫砂光素藝術美,是紫砂陶藝中自然、古樸、典雅、清淡風格的定格。它雖屬無釉陶,卻又不同于新石器時代的紅陶、夾砂陶、黑陶和灰陶。它產生一種豐富的表層肌里,如砂般的顆粒特征,并在精致加工后,達到粗中有細、拙中有巧、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的獨特效果。造型的簡練概括,用線的果斷流暢,材質的古樸素淡,一絲不掛地裸立在人們面前,使人愉悅、賞目、驚嘆,成為紫砂光貨素器裸胎藝術的不朽典范之作。
討論和探索紫砂光貨素器的藝術美,絕不排斥紫砂花貨(塑器)、筋瓤貨(筋紋器)造型藝術在紫砂陶藝中所占有的地位及影響,絕不排斥姊妹工藝在紫砂陶藝中發(fā)揮的融化、同化、借鑒、裝飾等作用,也絕不排斥光貨飾器及各種形式的裝飾手段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黑格爾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彼^意境,首先就是情與景的交融。王夫之說:“情景各為二,而實不可離。神與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逼浯危饩骋彩撬囆g家的思想、審美觀念及審美理想與客觀景物的融合。這就意味著,從主體方面看,“意境”中的“意”并非某種單純的情感和情緒,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動人的靈魂的力量。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意境之誕生》一文中引用前人的觀點,從主體方面談到了意境中三個不同層面的結構,“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弊诎兹A解釋說:“‘情是心靈對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钡拇_,意境之美太主觀了,不但創(chuàng)造意境的紫砂壺工藝師是從主觀出發(fā),而且欣賞意境的鑒賞家也從主觀出發(fā),這就很難從主觀意趣上搞條例化了。
“道刨而器,德降而藝,既為世資,亦用資世。”深入的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可以將以實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有高尚的德行修為便能更好的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這既為世人的財富,也為世人所用。這只是敝人粗淺的見解,在制壺時想到的,隨性隨筆而記罷了。紫砂壺的發(fā)展充滿玄機,充滿希望亦充滿文化深度。愿藝人都能做到勤勤墾墾、刻苦鉆研、巧妙構思、嚴謹設計、合理布局、精工細作,達到真功實能,追求自然之態(tài)。
相信紫砂器的發(fā)展將會呈現出燦爛奪目、群星閃爍、多姿多彩、創(chuàng)新提高的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灣南天書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