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董德龍,王 馨,秦延渠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女大學生運動協(xié)調能力的評價模型研究
——基于5項簡易測評指標
張 倩,董德龍,王 馨,秦延渠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協(xié)調能力是人體各機能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其對運動技能的形成及掌握程度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其他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早在1932年前蘇聯(lián)學者伯恩斯坦就運動協(xié)調問題從生理學的角度進行了系統(tǒng)地研究;前蘇聯(lián)學者普拉托諾夫指出協(xié)調性為人們迅速合理省力和機敏地完成動作提供了保證;我國學者對協(xié)調性問題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田麥久認為:“運動技術的合理性依賴于參加動作的肌肉群的協(xié)調程度,而這種協(xié)調程度又依賴于神經系統(tǒng)對肌肉的合理而精細的支配。”綜上所述,對協(xié)調能力的定義主要是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進行剖析的。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協(xié)調能力會受個體遺傳、機能水平、運動素質、知識經驗、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影響。從學校體育層面來講,協(xié)調能力即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在頭腦形中形成的沉淀,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內化形成映像,并表現(xiàn)為具體的技術動作的能力。
就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對運動協(xié)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少年兒童運動協(xié)調的研究及評價標準,凸顯兒童快速發(fā)展敏感期的重要性;結合專項對運動協(xié)調進行闡述;在專項技術分析領域中,對肢體協(xié)調層面的研究較多。盡管這些研究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展現(xiàn)出一些共性的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對運動協(xié)調屬性的研究及概念的理論解析等幾個方面。然而,受體質測試項目的引導,人們對大學生群體的協(xié)調能力評估還不多見,體育教學中往往以體質測試項目為主要鍛煉手段。協(xié)調能力作為一項人體基礎運動能力,越來越受到關注,且實證性研究更需加強。為此,本研究擬對這一群體的學生進行測試,希望能夠從更為簡便、可操作性的角度確立測評項目,并用于大學生群體的運動實踐教學當中。
1.1 研究對象
基于5項簡易測評指標,對女大學生運動協(xié)調能力的評價模型進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輸入“運動協(xié)調”“協(xié)調性”“專項協(xié)調能力”“動作評價模型”等關鍵詞搜集相關文獻,了解常用的測量協(xié)調性的方法與手段,為本研究提供框架和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在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就研究所需要使用的相關指標等問題進行了專家咨詢,依據專家的專業(yè)知識,選取測量指標。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本研究將獲取的實驗數(shù)據使用Excel進行整理,并通過SPSS軟件進行相關的統(tǒng)計分析。
1.2.4 測試法 對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公共體育選修課健美操班的31名女生按照預期設計的5項指標進行測試,不同的測試項目采用不同的量化標準給予評定。具體測試項目說明如下。
(1)足球曲線運球
測試意義:反映受試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既要觀察目標物又要能在快速移動中繞過障礙并完成運球的協(xié)調能力。
測試方法:受試者在起點聽到開始的口令運球繞過障礙物,快速回到起點。以秒為單位記錄本次成績。
評價方式:在運球繞過障礙的過程中所需時間越短說明協(xié)調性越好。
(2)花樣跳繩
測試意義:反映受試者在連續(xù)跳躍過程中的節(jié)奏感以及眼與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
測試方法:在基本搖繩姿勢的基礎上,搖繩過腳后一腿做提膝動作,支撐腿跳起后伸直,再次跳躍過繩后,兩腳并步落地,然后換另一條腿重復提膝動作。依次的3個動作為1組,以組為單元記為1次。在聽到開始信號后,記錄在1分鐘時間內跳躍的次數(shù),若中間出現(xiàn)失誤,未完成1單元不計1次,并要求從第1個動作開始跳。
評價方式:在1分鐘時間內跳躍組數(shù)越多說明受試者的節(jié)奏感以及眼與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越好。
(3)5米三向折返跑
測試意義:反映受試者在快速跑動中快速變換身體方向的協(xié)調能力。
測試方法:受試者在聽到開始的信號后,按照預定的路線快速跑到起點,以秒為單位記錄本次成績。(圖1)
評價方法:在快速跑動的過程中所需時間越短說明協(xié)調性越好。
圖1 5米三向測試
(4)籃球雙手同時拍球
測試意義:反映受試者在雙手同時拍球的過程中,手、眼的協(xié)調能力。
測試方法:受試者在聽到開始的信號后,雙手同時拍球,記錄在1分鐘時間內拍球的次數(shù)。
評價方式:在1分鐘時間內拍球次數(shù)越多說明受試者的協(xié)調性越好。
(5)繩 梯
測試意義:反映受試者在連續(xù)跳躍過程中眼與雙腳的協(xié)調能力。
測試方法:受試者在起點聽到開始的信號后,雙腳跳入第1格,然后向右側弓步,收腳成站立姿勢,再跳入第2格,然后向左側弓步,收腳成站立姿勢,重復以上步驟,記錄所需時間。
評價方法:連續(xù)跳躍所有空格所需時間越短說明協(xié)調性越好。
2.1 測試項目的可靠性分析
經過查閱書籍、文獻資料、經驗總結初步確立反映協(xié)調能力的測試指標有:籃球三步上籃、籃球雙手同時拍球、排球對墻傳球、5米三向折返跑、哥薩克跳、十字步、足球曲線運球、雙腳連續(xù)跳等11項指標。為了使所選取的測試指標更具有科學合理性,對選取的測試項目進行了專家訪談,通過對12位專家的訪談分析,結果顯示共有4項測試達到了75%的同意率。在專家交談的過程中,有專家建議可以用繩梯替代雙腳連續(xù)跳和跨步跳,且方法靈活易操作,建議在測試協(xié)調性的方法手段選取上盡量不要涉及一些健美操的步伐動作,因為專家打分誤差較大,沒有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去評判。因此,最終選定的項目有籃球雙手同時拍球、花樣跳繩、繩梯、5米三向折返跑、足球曲線運球。
為了進一步研究所測試項目之間的結構特性,明確各因子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主成份分析法對各測試指標進行了因子分析。從圖2可以看出,有兩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計貢獻率達到了63.133%。本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運動協(xié)調測定的定性模型。根據陡坡圖分析可以看出,幾個因子整體趨于平緩,故將運動協(xié)調的測定指標歸為一類因子。協(xié)調性測試指標初始因子載荷分別是:籃球0.793、跳繩0.077、足球0.894、繩梯0.314、5米三向折返跑0.612。其絕對值越大,在判定協(xié)調能力時對綜合評分的影響就越大。
圖2 各測試指標主成份分析陡坡圖
2.2 各測試指標的評價模型為了提高運動協(xié)調能力訓練的科學性,試圖建立比較系統(tǒng)的指標評價標準,有利于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平。本文采用判定協(xié)調能力的5項指標作為評價指標。
2.2.1 評價標準的制定 累進積分法的公式為:Y=kD2-Z,Y為累進記分數(shù),k為系數(shù),D為變量,Z為常數(shù)。根據D變量與原始變量X和標準變量U的對應關系,建立累進記分公式。D變量的轉化公式為:
若起分點的分值為0,滿分點的分值為100時,則根據累進積分法的公式可得累進記分的標準公式:Y=1.67D2-6.68。例如,1名學生的跳繩成績?yōu)?35個,則根據D變量轉換公式可求得D=6.11,根據累進記分公式可求得y=55.82分。同理,可分別求得其他指標的單項得分。因此可確立相關測試指標的分數(shù)一覽表,由表1所示。
2.2.2 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在判定女大學生運動協(xié)調能力時,要考慮到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對各項指標進行整體性分析,明確各指標的權重,從而便于綜合性的評定。為了更好地反映各指標的重要程度,使綜合評價的結果盡可能的合理,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載荷系數(shù),求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為:Tx1=0.29,Tx2=0.03,Tx3=0.33,Tx4=0.12, Tx5=0.23,并使用多元回歸求得解釋率為86.7%(回歸方程R值)。
綜合計算公式為:Zn=0.29 Z1+0.03 Z2+0.33 Z3+0.12 Z4+0.23 Z5
本研究將綜合成績劃分為3個等級,前20%的水平定義為優(yōu)秀,20%~80%的水平定義為良好,20%以下的水平定義為一般。因此,確定協(xié)調能力的綜合評價標準:優(yōu)秀等級Zn≥51.26分、良好等級23.37≤ Zn<51.26 分和一般等級Zn≤21.37分。
表1 相關測試指標分數(shù)一覽表
研究顯示,籃球雙手同時拍球、花樣跳繩、曲線運球、繩梯、5米三向5項指標能夠得到大多數(shù)專家的認可,在對女大學生群體的測試中發(fā)現(xiàn),這5項指標能夠較好地評判女大學生的運動協(xié)調能力。本研究給出了籃球雙手同時拍球、花樣跳繩、曲線運球、繩梯、5米三向5項指標的單項評分標準和綜合評價標準,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便捷地對這5項指標進行測試,并完成單項評分和綜合等級判定。運動協(xié)調能力是人體運動的基本運動能力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這一能力的判定以理論定性研究和訓練方法為主,便捷性評判模型相對不足,對大學生群體的測評缺乏一致性的結論。本研究提出的這5項指標主要是基于一種教學便捷的角度,雖然預測效率相對較高,但還需實踐的不斷驗證。
[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 ]董德龍,劉文明,SEAMUS Kelly.歸屬、規(guī)模、規(guī)制:對中國體育學科發(fā)展的認識——一種學科方向探究[ J ].體育科學,2015(3).
[ 3 ]從湖平.體育統(tǒng)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4 ]辛靜,申存生.高校男子高腳競速運動員身體素質評價模型研究[ J ].搏擊·武術科學,2009(4).
G804.49
A
1674-151X(2017)07-123-03
投稿日期:2017-05-12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ZR2016CM44);魯東大學2015年研究生重點課程資助項目(編號:YZK1503)。
張倩(1995~),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