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曦
摘 要:探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在語文教育中提升成績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的問題,提供實際經(jīng)驗和思考。
關鍵詞:人文教育;語文學習;分析和應對;教教方法
1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質(zhì),是遠超出課本與分數(shù)之外的。人文,簡單地說,就是如何為人的文化,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關切。愛因斯坦說“僅有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和諧發(fā)展的人”。沒有人文情懷的工作者,只能算是生產(chǎn)鏈上的一臺機器,或者一枚鉚釘。
排除科學技術等因素,單純考查制度對生產(chǎn)效率的作用,結論很驚人,效率最高的制度是奴隸制度!同等科技水平下,如果用酷刑逼迫工人一天只休息四個小時,拼命工作,稍有懈怠就要被處死,那生產(chǎn)效率絕對是最高的,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有時與之很相似,有的學校和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壓榨時間,采用各種手段逼迫學生學習,不惜精神摧殘甚至肉體折磨。分數(shù)一般是會很高的。但是,這些表面的高效率,實際上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難以治愈的傷害,剝奪了人的尊嚴與幸福。而借此得到的成績是暫時的,不正常的。高壓,封閉。機械化的教育只能造出低能的,甚至是畸形的人。當今社會中,民族的群體道德素質(zhì)大幅度滑坡,誠信缺失,信仰崩塌,社會風氣浮躁暴戾,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這些觸目驚心的問題,起因眾多,但教育恐怕難辭其咎。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形成和性格成長最關鍵時期,對年輕人一生的影響是遠超其他任何階段的。然而,師生面臨的教育環(huán)境,也恰恰是最尷尬的。在社會現(xiàn)狀面前,提高分數(shù),依然是每一位師生最關心的問題,我們?yōu)橹畾椌邞]、嘔心瀝血。開展人文教育,需要投入時間,精力,會不會和爭分奪秒抓成績的高中生活相沖突?在課堂拓展和壓迫式教學之間,在課外閱讀、課余活動和海量練習之間,在全面發(fā)展與高分低能之間,在獎懲與毀譽之間,如何取舍?何去何從?
2魚和熊掌也可兼得
孟子用魚與熊掌來比喻二難選擇。曾經(jīng),分數(shù)與人文教育似乎是魚和熊掌的關系。幸運的是,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人文教育與追求分數(shù)不再勢不兩立,正逐步走向包含與融合。
第一,考試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絕不僅是靠嚴要求和大量練習就能完善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普遍有以下共同點:愛讀書,對書籍和其他藝術有一種熱望;喜歡思考感悟人生,心地寬容善良,成績也很不錯。原因是:
1.廣泛閱讀,充滿好奇,必然眼界開闊,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作文思考有深度。
2.積極參加集體文化藝術活動,與人交流,既提升能力,又接受情感和道德熏陶,有益身心健康,提高抗壓能力。肯定有利于學習和進步。
3.書、音樂,戲劇等等藝術,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xiàn)代社會。這些,是讓孩子心靈純凈,抗拒世俗庸俗侵擾巨大力量。而超越才能致遠。
第二,高中語文教育改革,正走在分數(shù)與素質(zhì)結合的道路上。新課標教材中,練習的問題不強調(diào)標準答案,而是注重啟發(fā)引導思維。每一單元都有綜合性學習,把知識從零碎向系統(tǒng)收攏。設置了5冊必修課本,9種選修課本,可以根據(jù)學生發(fā)展情況選擇選修內(nèi)容。高考命題的也要求應試者具備更廣的知識面,更強的綜合素質(zhì)。新增的文化常識題,涉及知識點非常細致,不是考沖刺死記硬背能應付的。古詩題鑒賞要求學生對不同風格不同類型涉獵廣泛,懂得文化差異,知人論世。名句默寫由“記上補下”的純記憶力考查變成了理解填空。排序題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而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強調(diào)將寫作和閱讀理解結合起來綜合考查。這都傳遞著分數(shù)與人文互相融合的強烈信息。
3具體做法
一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挖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融匯相關文化知識和社會熱點。講授《論語》“克己復禮”文化的傳統(tǒng)和長幼尊卑的等級觀念,結合網(wǎng)絡熱點“日本人不給人添麻煩到什么程度”來開展中外文化優(yōu)劣的比較探討。講授《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拓展到干支紀年和“望、朔、晦”的知識點。講到徐志摩梁啟超,拓展到他們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交情,介紹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梅松竹”的典故,以及梁啟超為泰戈爾取的中文名字“竺震旦”的含義等等。這些做法,既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接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又能適應考試題目的需求,既是知識鞏固,又是道德教育。
二是豐富教學手段:①課前演講,時間在兩分鐘到八分鐘之間??梢哉f古論今,欣賞美文,評論時政,探討人生。起到信息交換,語言表達,思維鍛煉等多方面的功效;②創(chuàng)造性練習,挑選篇目,給出角度,要求學生寫出鑒賞文章,在課堂上展示觀摩的優(yōu)秀習作,指導學生自己備課,寫教案,做課件,講課,評課,師生換位感受,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學習;老師從接受者的角度體會接受者的需求,思考接受的效率問題;③文化活動,舉行古詩文朗誦比賽,先開展朗誦技巧專題套探討,引導研究情感與朗誦的關系,比如英語中“she”可以讀出女性的柔和纖細感,“he”體現(xiàn)出男性的強壯感等等例子,激發(fā)了學生探幽尋微的興趣,體會“言為心聲”的境界。舉行硬筆書法比賽和漢字聽寫大賽、話劇表演,專門開課講解漢字和書法的源流和變化,從“漢字六書”分析漢字的音形意結合的特征,從實用角度強調(diào)書寫與生活學習的重要關系,體驗書法蘊含的民族精、氣、神,從精神修養(yǎng)角度領會“字如其人”的意味。
4思考
人文教育,是一條滄桑正道,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分數(shù)追求如何做到真正的和諧,時間分配,精力投入,如何達到黃金比例,還需要不斷探索。
另外,人文教育的效果是隱性的,長期的,在現(xiàn)有評價機制下,只能量化顯性的分數(shù),而那些影響人的一生,乃至影響整個社會風氣,歷史進程的教育效果,往往是無法做出明確評價的。所以,現(xiàn)實利益社會毀譽之間的壓力仍然沉重。取舍之間,人文教育之路還是漫長修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