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凱+劉洪文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yè)重要課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得到了高度重視,同時,兒童文學作品也被廣泛應用在大中小型幼兒園、早教中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F階段,怎樣進行兒童文學課程改革成為重要研究課題,對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對此,筆者根據實踐研究經驗,就幼教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融合式改革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 兒童文學課程 融合式改革
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進行兒童文學課程改革對學生文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展現了教師文學專業(yè)水平。兒童文學課程教育教學質量與學生今后職業(yè)發(fā)展有著直接聯系,關系著學生交流水平與效果,以及科研水平和學習能力。但是,根據現階段專業(yè)教學效果看,仍然存在諸多不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不足
(一)雙項教師資源緊張
現階段,學前教育中缺少雙項教師資源,缺少兼顧本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兒童文學理論素養(yǎng)的教師,教學和文學雙項教師緊缺。加之,受功利性教育目的影響,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兒童文學課程本質被視為“教育性”,看作道德引導課程,導致很多教師只立足于語言和道德層面進行兒童文學教育,將作品文學特點拋之腦后。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形象、生動、具體的語言描述和意境轉換,進而消弱了幼兒和文學作品親近的契機。
(二)缺少兒童趣味性展現
兒童文學中的顯著特點為“兒童趣味性”。因為,成人文學和兒童文學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滿足閱讀要求”。趣味性能夠讓幼兒閱讀起來充滿樂趣和快樂,愿意主動走入兒童文學作品中。不過,一直一來我國文學作品的最高標桿為“文以載道”,盡管兒童文學立足于“人之初”也刻意突出“文以載道”效果。究其原因,思想價值理念和倫理觀的影響而忽略了幼兒特殊心理規(guī)律。這種過于教條式理念影響了個性開放,兒童唯有的趣味精神未得到有效展現。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將成人思想意識和觀念帶入中心思想中,進而形成教育主題。這對于幼兒而言,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被灌輸于成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缺少趣味性展現使得兒童喪失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甚至產生排斥。
基于這一背景下,兒童文學課程改革成為必然,成為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進行課程改革應立足于全過程、多樣化、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打破傳統(tǒng)教學影響和束縛,實現課程創(chuàng)新與實踐。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融合式改革方法
新課程背景下,學前教育對教師的各項技能要求嚴格,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需要具有多項技能。進行幼兒文學課程改革也要立足于不同方面內容,逐漸滲透相關兒童心理學內容,使得學生專業(yè)水平得到提升。
(一)選擇適當的教材內容
教材作為教育教學的基礎工具,記錄著教學重點難點知識,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紐帶。為保證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教學質量,首先需要做好教材內容設計。教材選擇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使得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領會重點難點,了解幼兒文學問題特征并落實在具體工作中。教材選擇也不可僅限制在文本中,也要注重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化”教材。立體化教材指的是兼顧主干教材和輔助教材,同時包含電子教材,例如:影音媒體、電子教案、CAI課件等。兒童文學因為自身的特殊性特點,需要有清晰直觀的教學內容。所以,兒童文學需要引用信息技術,實現立體化模式,注重趣味性體現,滿足幼兒閱讀需求,擴大視野,這對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行課堂、閱讀室、幼兒園并行教學措施
學前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在一定的時間中盡可能的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性,進而提升質量。首先需要結合兒童文學課程特征,制定適合的教學形式。兒童文學教學中需要包含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進而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在實踐中得到消化。利用課內外實踐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得到知識的積累。
1、建立閱讀室,提高閱讀水平
現階段,學前教育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閱讀量小、缺少經驗積累。因此,想要在教學中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具有一定難度。對此,學??梢院驮撌袌D書館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條件,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有目的的閱讀文學作品、寫讀后感。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得到閱讀量的提升、經驗的積累。通過該種形式提升幼兒文學素養(yǎng),符合學前教育專業(yè)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為今后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怎樣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性一直是教育教學的重要話題。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師可以在講解兒童文學理論知識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評價作品繼而實現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通過專題方式給學生設計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結束后,學生進行問題回答。例如:在學習兒歌與兒童詩過程中,無需耗費較多時間進行區(qū)分。針對學生而言,兒歌與兒童詩并無太多分別。其教學重點應放在兒歌基本特點理解中,押韻、趣味性強、容易記憶。當理論學習后,讓學生去搜集兒歌。通過這一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為課堂主體,更容易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性,在搜集過程中帶給學生美好的童年的回憶。
(三)實踐落實
怎樣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不足,最為有效的方法為讓學生走走入幼兒園進行作品編排,進而在實踐中得到真知。例如:每周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到幼兒園實踐,進而將自己所學文學知識傳授給幼兒。只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發(fā)現存在的不足,也有助于教師發(fā)現教學不足,進而更好的改進。
三、結語
兒童文學課程改革應立足于多方面、注重理論與實踐融合文學作品和理論知識的傳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的文學人才,進而應用在學前教育中。
參考文獻:
[1]徐蕊.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以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為例[J].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2]王曉陽.論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的融合式教學改革[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3]邊春麗.學前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作品研讀教學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6).
[4]朱素蓉,楊盼.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兒童文學素養(yǎng)現狀調查——以成都大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