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緯宇+楊丹丹+李文強
摘要:如今移動學習APP作為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依托工具,因此文章將研究南京地區(qū)學生對其使用的行為模式以及影響因素,從而提高移動學習APP在用戶群體中的接受度。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技術接受模型,對移動學習APP的使用行為進行深入的分析,建立移動學習APP接受度的結構模型,對學生使用移動學習APP的行為意向與其各影響因素間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效應關系進行詳細分析并且針對性的對南京的移動學習APP提出改善意見。
關鍵詞:南京地區(qū);移動學習APP;技術接受模型;接受度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在互聯(lián)網以及智能設備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移動學習的新型方式應運而生,這也使得移動學習APP不斷涌入智能市場。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如今類似于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的使用人數(shù)呈大幅度增長,在公交地鐵、馬路、圖書館等,我們都能看到手拿移動設備使用學習APP的情景。
作為智能化時代下的產物,移動學習APP所兼具的便利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很好的滿足了大眾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借助網絡媒介的傳播,使得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學習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移動學習APP應運而生。加之身處知識信息時代,人們對于學習的強烈愿望也推動著移動學習APP的進一步發(fā)展。
但是,移動學習APP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軟件互動能力不強,個性化優(yōu)勢不夠明顯,移動學習理念不夠深入等各種問題。在選擇調查地點方面,我們選擇了江蘇省會城市南京市,以期其調研結果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性。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并結合技術接受模型,對用戶使用移動學習APP的意向進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意見,以推動移動學習APP的高效發(fā)展。
二、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一)深度訪談
由于移動學習軟件的主要群體為學生,因此我們從南京仙林地區(qū)邀請了一些使用過移動學習APP的中小學生和大學生關于接受度問題進行了深度訪談。每個人訪談時長控制在30分鐘內。為保證訪談順利開展,通過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向學生了解移動學習APP接受和使用情況,總結出以下方面: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會受到網絡環(huán)境的限制、各種軟件的質量層次不齊等。
(二)模型構建
本文在技術接受模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移動學習APP的特點,構建了適合本次研究的移動學習APP接受度研究模型。將影響行為意向的外在變量分為兩個,用戶方面和軟件方面。軟件的質量是用戶接受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影響用戶使用意向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構建的模型中增加了對移動學習軟件質量測量的部分,包括移動學習軟件的內容質量、品牌知名度、設計的人性化和功能的穩(wěn)定性。除此以外,我們還需了解移動學習軟件是否對用戶具有使用價值,只有滿足了用戶的學習需求,才能提升用戶的使用意向。因此,本文對用戶方面的測量包括感知實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通過模型的構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用戶使用行為意向的產生是軟件和用戶是雙方相互影響的結果。
(三)研究假設
根據(jù)模型構建過程中的相應問題,針對性的提出下列假設。
問題一:用戶方面的因素是否會影響移動學習軟件的接受行為?
假設H1:感知實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假設H2: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問題二:軟件方面的因素是否會影響移動學習軟件的接受行為?
假設H3:軟件的內容質量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假設H4:軟件的品牌知名度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假設H5:軟件的人性化設計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假設H6:軟件功能的穩(wěn)定性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
三、問卷發(fā)放與數(shù)據(jù)分析
(一)問卷發(fā)放與回收
1. 目標樣本與抽樣方法
目標樣本為南京地區(qū)的學生。本次抽樣過程中采用了分層抽樣和方便抽樣的方法?;跁r間和經費的考慮,選擇學校較多的棲霞區(qū)、鼓樓區(qū)、江寧區(qū)的學校進行抽樣,同時為了數(shù)據(jù)結果的可信度,還利用分層抽樣控制各個年級的學生比例和男女比例。
2. 調查精度
調查前,根據(jù)樣本容量公式,在95%的置信水平下,以6%作為抽樣誤差,我們計算出理想的樣本量應為267份,但綜合考慮后,按照1:1.3實發(fā)問卷347份,回收有效問卷326份,經篩選除去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290份,有效率為89%。
3. 樣本量的分配
根據(jù)調查對象中小學及大學生的人數(shù)對樣本進行分配,即各學歷人群控制在25%左右,即每個年級需發(fā)放大約87份。但實際上,我們在小學生采集的有效樣本數(shù)為70,初中生采集的有效樣本數(shù)為74,高中生采集的有效樣本數(shù)為 73,大學生采集的有效樣本數(shù)為73。
(二)數(shù)據(jù)分析
1.基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290份有效問卷中女性比例占了59%,較男性所占比例大。有63人曾使用過的移動學習軟件在3款以內,占到了21.7%,且以小學生居多,還有115人曾使用的移動學習軟件在4~6款,占到了39.7%,且比例最大。
2.信效度分析。信度指同一用戶在某一變量內所有題項答案的一致性程度。本文采用 Cronbachs Alpha 值來度量,該值在0.7以上表明信度較好。運用SPSS20.0 分析總體α值為 0.854,表明該問卷的信度較好。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問卷KMO值為0.780,說明問卷效度較好。
3.研究結果分析。本文在該部分的分析工具選用的是結構方程模型,使用多變量路徑分析法對用戶接受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與其各影響因素間的效應關系進行研究。endprint
各移動學習軟件接受度研究模型的擬合度指標值:X2/df為2.331、GFI為0.945、AGFI為0.937、NFI為0.912、CFI為0.93、RMSEA為0.037。從上述驗證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六個擬合指標數(shù)據(jù)值都在較合理范圍內,而且模型擬合度較高。
通過對移動學習軟件接受度研究模型路徑系數(shù)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除去研究假設H2,其余假設都得到了數(shù)據(jù)的驗證。具體分析有以下方面。
第一,γ1和γ3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49和0.47,且t值顯著,說明“感知實用性”和“軟件的內容質量”對移動學習軟件接受行為的影響最為明顯。結果表明用戶認為使用移動學習軟件進行學習活動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從數(shù)據(jù)上可以發(fā)現(xiàn)“軟件的內容質量”低于“感知實用性”,表明要真正提高用戶的接受度,軟件提供商必須注重軟件內容的質量提高。
第二,γ4和γ5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34和0.36,且t值顯著,說明“軟件的品牌知名度”與 “軟件的人性化設計”對移動學習軟件接受行為的影響也比較明顯。由此說明軟件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對用戶的接受行為存在一定的作用,且移動學習軟件的界面設計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
第三,γ6路徑系數(shù)只有0.23,且t值顯著,因此表明“軟件功能的穩(wěn)定性”也會對移動學習軟件的接受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lián)Q代,保持軟件功能的穩(wěn)定性也顯得格外重要。
第四,研究假設H2沒用得到數(shù)據(jù)驗證,表明感知易用性對移動學習軟件接受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通過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南京地區(qū)的學生大都具備良好的電子產品操作能力,在進行移動式學習中,幾乎不存在技術障礙。
四、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假設驗證結果,感知實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軟件的內容質量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軟件的品牌知名度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軟件的人性化設計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軟件功能的穩(wěn)定性正向影響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但感知易用性對用戶移動學習軟件的使用意向影響不顯著。
根據(jù)本次調查的結果不難看出,在南京地區(qū),移動學習軟件已被學生廣泛接受,充分體現(xiàn)了地區(qū)的經濟和教育優(yōu)勢。且多數(shù)用戶是使用手機進行移動式學習,例如使用單詞軟件或是慕課等線上教育軟件。且普遍認可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tǒng)的學習模型一種補充,二者相輔相成,能夠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毋庸置疑,移動學習軟件相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一大飛躍式進步,通過普及移動式學習模式,不僅對個人學習有益,對信息化教學,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fā)展建議
但本次調查也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軟件在內容質量和界面設計不合理等問題依舊影響著用戶的使用意向。本文針對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對南京市的移動學習軟件的發(fā)展提出以下建議。
1. 軟件開發(fā)者應進一步完善移動學習內容。企業(yè)可以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合作,對軟件內容和學習過程等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還應考慮軟件使用與移動設備設備的兼容性,做好界面美工。在利用移動式學習的便利性同時,還應注意結合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交互性,大力開發(fā)軟件的交互功能??紤]到用戶的多樣性和不同需求,開發(fā)者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趣味性內容,如百詞斬,充分體現(xiàn)寓教于樂,進一步發(fā)揮移動式學習的優(yōu)勢。
2. 企業(yè)和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移動學習軟件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工具,目前還需借助學校老師等多方面的力量擴大其使用范圍。雖然移動學習軟件的普及率較高,但實際上移動學習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廣泛地傳播。因此培養(yǎng)社會群體的移動學習意識,引導他們正確有效地進行移動學習顯得十分重要。
3. 政府應做好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工作。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看得見的手”,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學校、企業(yè)的交流。教育機構、開發(fā)商和政府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以此推動移動式學習的發(fā)展。同時還應注意到,構建高效的移動學習軟件產業(yè)鏈是離不開政府的監(jiān)督的,應該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03).
[2]魯耀斌,徐紅梅.技術接受模型及其相關理論的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0).
[3]顏端武,劉國曉.近年來國外技術接受模型綜述[J].現(xiàn)代情報,2012(02).
[4]呂藝萍.關于移動學習軟件的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
[5]劉子毅,馬志祥.中學生使用移動學習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6(31).
[6]趙學銘,舒珺,張振興.基于用戶體驗的移動學習APP評價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2).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