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反思性教學蘊含著創(chuàng)新成分。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如果把反思性教學看作一輛嶄新的汽車,那么教師就應是一名具有熟練駕駛能力的司機,只有人車合一,才能到達教學的目的地。這是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及時的反思有利于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簡單與枯燥,使閱讀課變成了語法課,學生則被當作解碼器,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建立在對字詞、短語、句子和段落的解釋上。大量的逐詞閱讀,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字詞知識,真正的閱讀技能得不到訓練,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是不良的閱讀習慣。閱讀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能,閱讀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大多數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常常以相同的速度閱讀不同的文章或材料,無論單詞對理解上下文是否重要,都要搞清楚每個詞的意義才能將閱讀進行下去。一些學生習慣使用低效或低水平的閱讀方法,例如唇讀、朗讀、指讀等。這些不良閱讀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是薄弱的英語國家背景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有助于英語學習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但很多學生缺乏這樣的知識。例如,學生不知道國會在美國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對感恩節(jié)不熟悉,對馬克·吐溫感到陌生等,這些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使他們難以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
二、反思性教學的作用
小學生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好習慣。這是每位授課教師要努力達到的教學目標。事實上,反思性教學就是要不斷激發(fā)與提高教師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督促教師積極追求與探究教育實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真正達到教師會教、學生會學的效果。
三、反思性教學策略
意大利哲學家埃伍德·波諾曾說:“開始是我們創(chuàng)造習慣,后來是習慣創(chuàng)造我們。”反思性教學要具體到實踐,務必要養(yǎng)成每課反思的好習慣。教師對每節(jié)課的教案都要用心設計,課后要認真思考、寫好反思報告并不斷學習,以實現自我教育與業(yè)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1.反思閱讀教學目標
教師要根據每節(jié)課的教學成果及學生掌握的情況,對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閱讀文章的特點及與學生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進行認真反思。對教學目標的可行性進行反思時,需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反思英語閱讀課程是否以總目標為指導,以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和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為目標,通過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設計具體教學目標;二是反思英語閱讀課程是否將具體教學任務轉變成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學生自覺參與,全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2.反思閱讀教學內容
反思閱讀教學的內容,首先要反思能否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主動開發(fā)并合理利用學習資源,使其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興趣相符。以一篇關于學校生活的課外閱讀材料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文章想想自己的學校,更好地認識里面的一些相關單詞如 art room、library、canteen等;在設置語言教學的內容時,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表及里地循序漸進。其次,要反思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思想性與學生年齡特征是否相符。此外,還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考慮了學生差異,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或目前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或任務,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對于學習能力較差或目前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應當提供適當降低難度的問題或任務,并在他們取得進步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3.反思閱讀教學方法
筆者根據所觀察到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在教學上進行了反思并相應地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是針對學生缺乏閱讀技巧,成為單詞解碼器這一方面,提供幾種適合小學生英語閱讀的技巧。例如預測法:先看題目,再看文章,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有效獲取信息。又比如分類法:把閱讀的文章分成科普類、對話類、表格類和故事類等,不同的體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二是基于實踐與觀察,羅列小學生常見的不良閱讀習慣,如用手指指讀、出聲朗讀或唇讀等,并向學生清楚明確地解釋這些習慣如何阻礙閱讀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列的不良習慣,觀察自己的閱讀情況并進行勾選,在清晰的自我認識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自我完善。
三是針對學生薄弱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筆者在教學中增加了相關“文化點滴”以彌補學生這方面的不足。例如關于感恩節(jié)的文章,設置相應的關于感恩節(jié)的文化介紹,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和英語的含義息息相關,互相促進。在日常英語學習當中,不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適當補充相關的文化信息。
4.經驗教訓也是教學資源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時會不能實現預期目標,或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與實際操作有沖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教學活動安排和教學方法不合理。如教學設計一味追求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略了活動的可行性,致使活動成為一種形式,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例如,在一節(jié)閱讀課上,筆者提問檢測,發(fā)現學生們對閱讀材料中關于顏色的詞掌握得不好,于是引入了一個游戲:用課件出示了七色花瓣轉盤,要求轉盤轉到哪種顏色,學生馬上回答出相應顏色的英語單詞。游戲一開始,學生很興奮,各組學生大聲喊出所對應的英語單詞。后來,大部分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有的還離開座位拼命往前擠,而大聲喊出來的也不再是某種顏色的英語,而是漢語。本來希望通過游戲給課堂帶來生機,誰知卻使課堂陷入了混亂,教師一時難以應付,只能草草結束了活動,也因此沒有達到預期學習目標。這次活動雖然失敗了,但卻使筆者發(fā)現了課堂組織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類似情況進行了反思和更充分的準備,使經驗教訓變成財富,引領筆者走向更高的教學境界。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才能想出對策,解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提高教學實效,并最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