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翠變
摘 要:在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審美鑒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修養(yǎng)與情趣。教師應反思重構自己的課堂框架,以開拓學生眼界,提升學生能力為語文教育教學之大方向。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改思考;語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
圣人孔子曾有“教無定法”之說,道出了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尤其是在學生思維極其活躍的今天,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著他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模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提高。因此,語文教學該怎樣實施,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深深思考一大課題。
一、跳出傳統(tǒng)的思想平臺,做學生情趣審美的引路人
作為語文老師,他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過是引導學生探索、掌握這門學科知識而已,但又有一定的差別。語文老師既是語文學科的引導者,還是學生心靈暢想和美感教育的燈塔,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朝氣蓬勃的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們熱情、敏感、聰明而又稚嫩,在人生的路途上還處于感知、了解、認識的時期;做人的經(jīng)驗、處事的規(guī)矩和對未來的憧憬追求以及偶有使然。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我們應設身處地探索學生的心靈世界,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讓他們求知的敏銳,求美的渴望,求勝的心理等年輕人特有的性格品質(zhì)保持活力,常有常新。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滋養(yǎng),璀璨多目的外國文學耀射,孔子孟子思想文化的精髓核心、李白杜甫膾炙人口的灼灼詩篇,雨果的不朽著作,巴樂扎克的永遠豐碑……這是多么豐富、深厚的文學寶庫啊,星光閃耀、光彩奪目!語文課本上的一篇篇詩文不正是這樣的一道道精神大餐嗎?入寶庫焉有空手而返之理?這個時候,我們做老師的,更應該及時指導,隨時點撥,指點學生求知、求學、求勝途中的點點滴滴,為他們撥開迷露,除去浮躁,讓他們在美的世界、情的海洋飛翔遨游,做一個品味美、賞析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的人。有了這樣的點滴滲透和慰藉鼓勵,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傾情投入,配合默契,也才能趣味盎然,特色漸現(xiàn)。絕不能滿足講一節(jié)好課而已,當我們把功夫下在平時,把美的種子播灑在學生心田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擺脫了傳統(tǒng)角色的束縛,著眼于更細膩而又更寬闊的視野,我們會和學生一樣,在爛漫的山花中綻開笑臉。因為,風景這邊獨好。
二、重視課堂模式,做弛張有度的課堂組織者
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像容器一樣接受知識,這種做法到底效果如何,可以肯定的說,培養(yǎng)了不少高分生,但是一遇到靈活性的題目則大跌眼鏡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提倡先進教學理念,提倡改變課堂模式,這無疑是件好事,尤其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概括能力更有裨益。我認為,死板的填鴨式教法必須大力改革,教師要清醒認識自己所承擔的義務責任,他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幫助者,對學情有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對教材的深度、廣度也要理解到位。倘若課堂成為老師問、學生答的自由天堂,那么天堂里的這些問題必須設計規(guī)范,結合材料、學情精到、準確,并具有啟示啟迪作用——其實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師在課前所付出的努力遠遠大于傳統(tǒng)一節(jié)課的勞動量、時間量。沒有實實在在的鋪墊和思考,泛泛而問,籠統(tǒng)回答,只會讓嚴謹?shù)恼n堂教學顯得零亂無緒,漫無目標。因此,我們倡導課程改革,改變課堂模式,不是只在表面做文章、做秀,一定要謹慎細心,不迷信、不盲從、不照搬原樣,吸取傳統(tǒng)教學的精華,從整體上、大方向上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和品味,開合有度,弛張自如,老師講得精彩,學生學得樂然,把語文課堂變?yōu)閷W生緊張學習的輕松驛站。
三、走出課堂,我教會了學生什么
我們常常說要“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強調(diào)的就是把課堂上給學生授之以“漁”,課堂外讓學生以漁獲魚。我們的一節(jié)課上完了,學生會感到饒有興趣,有所收獲,如果能堅持有這樣的感悟,語文老師無疑是成功的,這意味著他在“漁”的方面已有收貨?!坝兴斋@”和“饒有興趣”在我看來,應是語文老師的一大追求。前者指最基本的知識在學生心頭留下的烙印,這些烙印指導著他們不斷積累初步的語文基礎知識,獨立或研討課后練習題目,完成知識的原始積累,這是學生語文學習提高的基礎和毫末;相反,一節(jié)課上完了,同學們笑意盈盈,而在笑聲之余卻感到茫茫然,無可無不可,這就不能算上好的一節(jié)課,充其量也就逗你樂吧!對待這樣的笑聲,我們一定要警惕,因為笑過之后,將是怨聲和指責,或者還有“強為人師”的罪名。我們的課堂既要嚴肅,又要活潑;既要自律,又要互動;既要有笑聲,但又絕不是因笑而笑,而是“有所收獲”的會心一笑?!梆堄信d致”是更高一個層次,它意味著學生已沉入其中,已開始思考,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獲得某些知識點,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品位和咀嚼,有了他獨特的心得感受。惟其為此,他才會主動去尋找下一個“獵物”,他才能全神貫注,得意忘形。這自然是我們做老師的最大安慰。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思想的精靈一閃而過,靈感的火花轉(zhuǎn)瞬即失,引導式、點撥式、跳起來摘蘋果等都會給學生留下刺激和欲望。你的教法到位了,學生自然因漁得魚。我經(jīng)常反思我的課堂教給了學生什么,又教會了他們什么?對前一個問題,我自信還能說過去;但對第二個問題,我深感彷徨。尤其是在提高學生能力方面,甚至感到慚愧、無言。教師適當?shù)狞c撥,對作家作品有所側(cè)重的評點介紹等,都關乎著學生的認識量、信息和對作品的理解。老師必須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又決不偏離我們語文學習人性化、人文化的初衷。學生在一定的基礎上(即教師的精講等),又強化了大家的口語交際能力,歸納能力,寫作成份也滲透其中。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要為之,而且要深思熟慮,全盤把握,不要讓美好的愿望成為搞笑材料,真正讓學生既有收獲,又饒有興趣、課堂上甘之如飴,津津有味;課下能應付自如,提高能力。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了傳統(tǒng)教育的局限性和挑戰(zhàn)性。說到底,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學習更是這樣。我作為一名有著27歲教齡的老師,倍感責任重大,學勝于教。有詩云:“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想,做一名老師,學生自是他心目中的千帆萬木;我相信:當千帆竟發(fā)、萬木蓬勃之時,必定是老師寫意人生、浴沂歌雩之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