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最先由英國哲學家奧斯丁提出,他首先把句子分為兩類:敘事句和施為句。敘事句是指描述事物的句子,施為句是實施某種行為的句子。后來他覺得他的劃分不太科學,認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可以包含三種行為:(1)說話行為,即說出具有意義的話語的行為;(2)行事行為,即說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3)取效行為,即說話后產(chǎn)生的效果。情景交際能力就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交際、交流、交涉的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所追求的結果。訓練學生的英語情景交際能力,不僅是為了提高他們的高考應試水平,更是為了增強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提高個人綜合能力。一定會在將來的人生發(fā)展上有回報。
關鍵詞:英語;情景;言語幽默;素質(zhì)教育
交際法教學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其精髓是Rob- in son(1984)所闡述的“語言運用是為交際目的服務的”。因而提倡教學過程要交際化,其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而培養(yǎng)的途徑便是不斷提高交際的策略。國外交際策略的研究起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進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1980年,Can ale & Swain的交際能力模式研究(語法能力、話語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和策略能力)頗具影響,對交際能力和交際策略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交際策略研究在我國相對來說還是一個空白”(戴煒棟,束定芳1 994)O最近十多年來,我國交際策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許多學者開始介紹國外的交際策略的理論,如戴曼純(1 992),戴煒棟、束定芳(1994),束定芳、莊智象(1 996),王立非(2000)等。后來,有關中國學生交際策略能力的實證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了,如高海虹(2000)、王艷(2001)、王立非(2002)等。近年來,隨著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nèi)的研究者也開始加強對交際策略的研究(王艷,2001;譚雪梅、張承平,2002),但目前的研究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針對交際策略教學實踐的研究還很少。近年來,高考逐漸加大了測試學生英語情景交際能力的比重。顧名思意,情景交際能力就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交際、交流、交涉的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所追求的結果。訓練學生的情景交際能力,不僅是為了提高他們的高考應試水平,更是為了增強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很多人抱怨在國內(nèi),尤其是在內(nèi)地邊疆,少有英語環(huán)境。這是實情,但即便是在美國唐人街,也有一輩子不能開口講英語的中國人。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追求,每天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活動,沒有學習英語的熱情和動力,任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自生自滅。學習英語就象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一樣,要下功夫,花時間。即便是很有語言天賦的人,也需要付出時間和心血的代價。可謂“梅花香自苦寒來”。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呢?以下是筆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所積累的心得體會: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認識到培養(yǎng)英語情景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以前的應試教育教會了很多學生“啞巴”英語,這些學生往往考試能力強,在實際生活中卻難開口。要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緊迫性,不僅是為了對付考試,更是當前全球一體化的迫切要求,是一項基本技能,是衡量個人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不是可學可不學的,要想增強自己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一定要下功夫?qū)W好。學習英語就象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沒有一蹴而就的,要下功夫,花時間,貴在堅持。一定會在將來的人生發(fā)展上收獲回報。
二、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誦讀經(jīng)典美文,增加語感;比如人教版英語高二《下》課文“The American Sout”,從文學角度來講,就是一篇很好的誦讀范文,句式優(yōu)雅,氣勢恢宏,朗朗上口。我自己反復誦讀,直致能記憶背誦;也要求我的學生反復誦讀,增加他們的語感,體會英語語言的文學美,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原始熱情和信心。不滿足于課堂課本所教,主動涉獵課堂外內(nèi)容,大量閱讀英語原文報刊。網(wǎng)絡的普及,讓我們能直接接觸大量英語原文材料。我鼓勵學生都做有心人,在廣泛涉獵閱讀的過程中,碰到新穎的用法,活潑的短語,都馬上記下來,反復揣摩,以備日后活學活用。茅盾等的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等進行比較提問。連環(huán)式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淺人深、由易到難、步步深人、層層遞進地連續(xù)提問,以引導學生領會問題的實質(zhì),提高分析能力。例如,講《范進中舉》就可這樣設計問題:范進何時中舉?中舉前人們(特別是胡屠戶)對他怎樣?之后又對他如何?范進發(fā)瘋眾人是何反應?張鄉(xiāng)紳為何沒在范進中舉前出現(xiàn)?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是什么?這樣引導學生分析,以鍛煉其思維和概括能力。拓展式提問以教學疑點難點為基點,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把已理解的與未理解、或尚未理解透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拓展思路,融會貫通,深化主題。例如,分析小說《藥》的主題思想,圍繞華家為兒子買藥治病的“明線”學生都能看懂。可設問:作家的寫作意圖僅在于此嗎?作品中還有一條“暗線”反映了更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進而還可以提問: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樣,根據(jù)不同文章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問題,啟迪學生思維。
教學課文《變色龍》時,可抓住題目的比喻意義來指導閱讀。老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變色龍的特點,弄清變色龍變色的原因或是出于隱藏覓食,或是躲避天敵的威脅。接著,老師就可以拋出問題:“課文是向我們介紹變色龍這一動物嗎?"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自然明白不是介紹變色龍。于是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文中,變色龍比喻什么人?他是怎樣變色的?他變色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層層剝筍,撥開樹葉,見到青山——文章的人物形象、主旨也就凸現(xiàn)出來了??傊?,中學語文啟發(fā)式教學是一門高妙的教學藝術,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索,使課堂教學過程取得最優(yōu)化的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