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摘 要: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往往能回答得準確流暢、自然圓滿,老師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往往不盡如人意,有時甚至出現(xiàn)錯誤,造成課堂教學的尷尬。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既要進入課堂角色,又要把握課堂目標;既要體現(xiàn)主導作用,又要與學生融為一體;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又要恰當靈活地運用。
關鍵詞:課堂應變能力;教學;教師;方法
在課堂上,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往往能回答得準確流暢、自然圓滿,正可謂有問必答,回答及時準確。但是,老師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不緊密的問題,教師的回答往往不盡如人意,有時候甚至出現(xiàn)錯誤,造成課堂教學的尷尬,這是課堂教學不允許的。那么,教師應當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體會。
一、既要進入課堂角色,又要把握課堂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師利用這一形式完成對學生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也通過這一基本活動,體現(xiàn)教師課堂角色的作用。課堂上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預定的學習目標,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師生積極主動的配合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設定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圍繞教學內(nèi)容去把握,但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具體過程是師生互動和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的課堂角色功能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方面。然而,教育的發(fā)展、教育觀念的不斷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的信息網(wǎng)絡時代的各種挑戰(zhàn),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課堂這一教學的主渠道如果停留在教師主導、主動的單一方面,顯然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也與新課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合地提高人,科學地發(fā)展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進入課堂角色。進入課堂角色,實際上體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關系,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重視教師如何教好學生,而忽視學生如何學好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興趣。課堂上要培養(yǎng)有舉一反三能力的學生,教師就不能越俎代庖,要盡可能地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能力、反問的意識和習慣。
二、既要體現(xiàn)主導作用,又要與學生融為一體
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很鮮明地指出:“發(fā)展學生的智育只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個方面?!苯處熞晃兜貜娬{(diào)智育,必然會導致學生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不平衡,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強調(diào)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教材為載體,充分考慮它的人文性,以教師良好的素養(yǎng)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和學生結成學習的共同體,不做居高臨下的知識的壟斷者和管理者。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強調(diào)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拔乃瓶瓷讲幌财健?,課堂上的學生也不喜“平”,所以課堂上教師如果不講究方法,不積極主動,不與學生融為一體,顯然不能喚起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受到生活閱歷、知識儲備、審美修養(yǎng)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很具“個性”,也可以說是很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允許這種“個性”的存在,保護這一閃耀著學生智慧的火花,因勢利導,用民主的而不是單向的、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課堂教學喚起學生的開放活躍,錘煉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樹立良師這一角色形象。
三、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又要恰當靈活地運用
素質(zhì)教育理念啟發(fā)和督促我們這些“以為教好課本就行”的老師:光憑已有的專業(y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學生一道共同學習。
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也要求我們教師具備全面豐富的知識。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只有知識化、學習化的人才能適應。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很好地傳授本學科的知識外,還要有能力正確解答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多面性、信息量的不穩(wěn)定性也促使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如果教師憑著自己對一些知識的優(yōu)先占有,權威地站在高高的講臺上,面對學生的提問,可能會出現(xiàn)回答不盡如人意甚至脫離學生的情況。教師不懈地學習,及時靈活地運用知識,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如無言的指揮棒。教師涉獵各個領域,勢必能掌握不少知識,擁有不少信息。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靈活地展示這些知識,傳達這些信息時,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diào)動起學生追求新知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起來。
新時代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為教師的課堂角色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我們必須用全新的復合式的角色形象代替老式陳舊的單一形象,既要有為師、為長的風范,又要有為父為母的愛心,更要有為朋為友的胸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觀念、勤奮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以課堂為用武之地,大膽改變固有的角色形象,讓自己的角色形象最大限度地符合學生的要求,符合時代的呼喚。
參考文獻:
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出版社,200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