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夢君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各個階段學生教育的影響很大,初中階段的不同學科也在不斷摸索相應的課改方案。為了實現新的課程目標,初中體育教學積極開展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完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實踐的策略,以期為初中體育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實踐是對教師的考驗,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如想貫徹這個理念,就必須改變學生被動參與教學的現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喜好擬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并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為學生構建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并主動融入教學中。這才是以學生為主的充分體現,也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體育的樂趣,才能進一步挖掘學生的體育潛能,最終提高體育教學效率。
一、更新教學理念,注重興趣培養(yǎng)
1.更新教學觀念
傳統教育體制和模式下,各學科的教學多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育教學也不例外,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和示范為主,學生被動地進行相關的訓練和測試,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監(jiān)督中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不但會讓學生承受過多的壓力,也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并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根本,重視學生的需求。
2.強化師生交流
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要注重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對于那些對體育課有厭煩情緒的學生更要細心,找出誘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對其進行開導。這樣才能與學生建立信任,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制定教學方案和標準,滿足學生的實際要求。
3.注重興趣培養(yǎng)
興趣培養(yǎng)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實踐的目標之一,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才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更新教學思路和手法,努力激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喜愛。
二、展開分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初中階段,學生的主觀意識強,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誘發(fā)學生對體育的熱愛之情,并引導他們自主參與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展開分組教學,依據學生的實際進行差異分組,選出組長指導組內的活動,教師可以先對各組的組長進行教學和訓練,并將教學的目標滲透其中,引導組長組織小組成員主動開展學習和訓練活動。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分組,并在分組后首先為各組長做示范動作,然后對各組的學習情況進行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不規(guī)范的動作給予糾正和指導。然后安排各小組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活動,并在組間展開評選活動,教師和所有同學共同參與,評選出最佳合作小組和最佳技術小組等,給學生以激勵。通過這樣的評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進入教學的自主性,同時也通過分組教學提升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表現對集體的影響,加強學生的團結意識,也能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分組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學習時間,也為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臺,既能保證學生的興趣,也能降低其疲勞程度。此外,分組教學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更讓教師了解到每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掌握學生的需求。
三、完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對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評價不應該局限于學生的技能和規(guī)范度等等,應該綜合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的態(tài)度、體能的變化以及合作意識的強弱等多個方面,評價的形式也不應該以單純的教師評價為準,應該展開師評、互評和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初中階段,科學的評價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該完善評價標準,采取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策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全方位的評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評價標準,并采取鼓勵性的評價方式,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長處,多給學生以鼓勵和表揚,讓學生積極面對自身的不足,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努力改正。而面對需要教師提出批評的學生,教師應該謹慎選擇措辭,注意說話的語氣,切勿急躁,意氣用事,更不能損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否則就會影響到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并運用智慧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技能,激勵和感召學生,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總之,以學生為本既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有益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多與學生交流想法,掌握學生心理的變化,并在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制訂教學方案,結合科學的教學方式,增強對學生的體育訓練,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汪洋.以生為本的體育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5):39-40.
[2]解四海.初中體育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群文天地,2012(9):18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