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
摘 要:文章首先提出家庭及家庭心理咨詢的概念,接著對把家庭心理咨詢引入中職學校的意義做了說明,然后介紹了中職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及與之相關的家庭親子關系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最后著重從優(yōu)化溝通方式、轉變評價角度、深層覺察三個方面對咨詢的工作思路進行了整理和總結。
關鍵詞:中職學校;家庭;心理咨詢
一、家庭及家庭心理咨詢的概念
家庭是由父母與子女所形成的私人性的、長久性的、特殊性的生活單位,它是一個活力流動的系統(tǒng)。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廠。結構式家庭治療專家李維榕說,人人都是自己家庭的產(chǎn)品,每個人的家庭背后都有一張無形的網(wǎng),或松或緊地把每個成員系在一起。家庭是有生命的體制,它是會“生病”的,要了解一個人的問題,先要看看這個人的家庭是否“生病”了。孩子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父親和母親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愛缺失的孩子可能會有戀母情結,嬰幼兒時期與母親的關系與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有很大的關系。
家庭心理咨詢就是以個人為對象或者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對在家庭生活中存在不適應和身心障礙等問題的對象進行心理援助、輔導。咨詢內容包括夫妻關系、家庭教育、鄰里關系、性生活、疾病、經(jīng)濟狀況、居住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的問題[1]。中職學校心理輔導中的家庭心理咨詢常常以親子關系、青春期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適應問題以及與學校教育相關聯(lián)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教育問題為中心展開。家庭心理咨詢可以選取家庭群體的行為與關系、結構與功能、溝通方式、相互的情感、角色的扮演與分配、群體的聯(lián)盟與界限等幾個維度去觀察和分析。本文僅從核心家庭的親子關系角度對學校家庭心理咨詢工作思路進行探討。
二、把家庭心理咨詢引入中職生心理輔導工作的意義
中職學校的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對象是青春期的學生,其過程是一個陪伴他們一起克服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擾的專業(yè)過程。學生成長中的煩惱,很多是由于其心性不夠成熟所致,也就是學生不夠接納自己,內心矛盾沖突太多,情緒管理能力薄弱等,出現(xiàn)一些與他人或者環(huán)境不適應的行為,或者在挫折和壓力之下暫時失去了應對能力。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心理問題,大都與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家庭環(huán)境有關聯(lián)。在實際輔導中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邀請父母介入,大家共同找原因,合力制訂解決方案,效果會更好。在這樣的咨詢過程中,學校心理咨詢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家庭理清內部的關系脈絡,一起找到學生心理問題的癥結。
把家庭心理咨詢引入中職生的心理輔導過程的意義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們通過與家庭共同工作容易更快地發(fā)現(xiàn)青春期學生心理問題的家庭根源,以便制訂更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工作方案。其次,中職生的性格還未完全定型,其仍具有可塑性,家長和學校的聯(lián)手是具有一定效果的。最后,中職生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許多家長對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存在一些困惑,其迫切需要得到科學的指導,因此我們中職心理教師在家庭心理輔導中是大有可為的。當然,如果把學生的家庭作為咨詢工作的基本對象,對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同時具備個別心理輔導以及家庭輔導的基本能力。
三、青春期心理特點及此階段家庭親子關系的特點
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青春期心理特點的本質就是矛盾與動蕩,它是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時期。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中職生有太多的迷茫和混亂,需要得到來自成人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法定的血緣關系,同時也是指父母如何養(yǎng)育、對待子女,子女又是如何對待、認識父母的一種互動的社會人際關系。在心理學中指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父母與孩子行為、情感及期望的組合,這種關系涉及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作為家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關系,它包括撫養(yǎng)、教養(yǎng)和親情關系[2]。親子關系具有互動性和階段性兩個特點。隨著孩子與父母的精神“斷乳”、反抗及要求自立的意識的增強,父母對子女的控制不得不逐漸減弱,親子之間的依存度開始降低。根據(jù)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學說,到了青春期,個人的主要社會心理課題是將要建立“自我認識”,逐漸發(fā)覺自己的個性,認識自己的興趣與嗜好,體會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并能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包括學習如何與異性交往,探索自己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等。家庭有時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時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此外,家庭會對一個人的個體化過程產(chǎn)生妨礙。進入青春期后,人會逐漸產(chǎn)生脫離家庭的趨勢。此時家庭其他成員往往會認為這樣的變化不正常,因此對他們橫加指責。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會感到家庭對自己的忽視,同時也可能感覺自己真的自私,從而產(chǎn)生一種負罪感,并失去了個體化的內在原動力。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出現(xiàn)問題,父母中的一方會與孩子結盟,心理學家Bowen把這種情況稱為“家庭關系三角化”。如果這個三角關系不瓦解,孩子就不能完成個體的獨立。
心理學家R.D. Laing和David Cooper認為,家庭還會阻礙一個人的自我確立。因為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存在“追求自我空間”和“向往群體生活”兩種傾向,兩者相互矛盾。家庭的約束、監(jiān)管與干涉雖然可以避免孩子產(chǎn)生孤獨感,但同時也阻礙了孩子的社會化進程。
四、中職學校家庭心理輔導的切入口
從優(yōu)化溝通方式入手,對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進行具體的指導和訓練。筆者接觸過比較有代表性的個案:有一個父親,對女兒經(jīng)常跑到某個女同學家去住很生氣和著急,因為女兒以前很乖的,現(xiàn)在忽然表現(xiàn)得很叛逆,那個接受女兒去自己家住宿的女同學出自單親家庭,和母親住在一起。這位父親很擔心女兒跟著那個女同學學壞了。他特意來找心理老師,說出自己的擔憂和想法,同時把他和女兒之間的短信來往內容打印出來給我看。我注意到,他在短信中的語氣和內容基本都是嚴厲和指責的。我建議他先思考一下,為什么女兒喜歡去別人家而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家?自己的家究竟缺少了別人家的什么東西而對女兒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他表示不是很清楚。我建議下次把女兒叫來一起探討。隨后,針對短信的內容,逐條幫助父親去體會他的表述方式內容在女兒看來,會起到一種什么樣的效果,從而去學習與女兒正確的溝通方式。之后,他把女兒叫來,女兒在父親運用一致性的表達方式的引導下,終于說出了自己喜歡去別人家的原因,還有對父親母親的真實看法和希望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我也及時地對其女兒的表達方式做了一些指導。離開的時候,父親和女兒都表示有收獲,學到了更加有效的親子溝通的方式,準備以后多運用。
從轉變評價角度入手,給家庭提供看待問題的新視角,從而幫助家庭從逆境中找到資源、看到希望,產(chǎn)生改變的動力。咨詢中可以借鑒短焦的提問方式,突出“朝目標前進一小步”。比如,可以以青少年叛逆的新視角來看。叛逆一般會讓成年人恐慌和不適,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種資源呢?在上一個案例中,我就和父親討論過女兒的叛逆是否能從積極的方面去看,即這是女兒向成年人轉變的一個標志,說明她需要走向獨立了,這比起那些還繼續(xù)做著父母乖小孩的孩子是不是更讓父母欣慰呢?這里提供一個與改變評價角度有關的案例:一個男孩在面臨學業(yè)上一個重要選擇的時候,忽然陷入了極大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他經(jīng)常失眠,有一次甚至嘗試自殺。父親母親非常焦急和重視。我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咨詢室里共同進行了輔導工作。我們先從孩子出現(xiàn)自殺行為談起,雖然這是一件大家都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是危機事件,但從危機的背后,是否能找到正面意義?即自殺告訴我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于薄弱了,這說明家長需要更多地幫助孩子做一些改進。在與家長會談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父母面前話很少,但實際上,他在學校里還是很健談的。我感覺到,父母在描述孩子的時候,用的負面詞語以及要求比較多,父親甚至有意無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你就是不如老爸”的語氣。這可能是孩子出現(xiàn)選擇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偏低,導致他不敢做決定,容易患得患失。于是,我決定讓父母分別在紙上寫出孩子的十個優(yōu)點,每條要用孩子做過的實際的事情舉例。在寫的過程中,能明顯地看出父母感到非常困難。不過,這是一對很愛孩子的父母,雖然花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最后終于寫滿了十個。我請他們看著孩子大聲念出自己寫的贊美,再用擁抱向孩子表達出支持和肯定。最后,我建議父母以后多從發(fā)掘優(yōu)點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時常給他正向的反饋,幫助他逐步培養(yǎng)自信,同時在生活中多訓練他做選擇以及學習理性思考分析各種選擇的利弊并學習承擔各種選擇的責任和后果。
從深層覺察入手,引導個案家庭對問題的全盤洞悉,促進每個人對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和作用產(chǎn)生更清晰的認識。中職學校的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有時進行語言上的溝通相對困難,再加上父母和孩子都有一定的防御,因此,利用沙盤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樣的咨詢方式就不是主要依靠心理咨詢師的單方推動了,有時候來訪者自己就能對問題產(chǎn)生深刻的領悟。面對沙盤,讓學生和家長自己去體會,問題出在哪里,可以有哪些對策。比如,有一個男孩感覺到在家庭中很不快樂,他主動找到心理咨詢師傾訴。他告訴我,父母關系很糟糕,雖然住在一個屋檐下,但實際是分居狀態(tài)。在他對父母的描述中,發(fā)現(xiàn)他一直站在父親那邊,對母親有諸多的挑剔和不滿。咨詢師開始只是認真傾聽與共情回應,后來為了確認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在我們多次面詢之后,在咨訪關系已經(jīng)建立得比較好的情況下,我征求他的意見,是否可以做一個沙盤。他同意了。從他的沙盤畫面就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這個孩子已經(jīng)在父母的沖突之間陷入了混亂與迷茫。他把沙盤的沙子劃出了明顯的鴻溝,自己和父親站在一邊,母親在另一邊。但是,從空間距離上看,他離母親更近,而且眼睛是看向母親的。從沙盤中,他自己也發(fā)現(xiàn),對母親不僅有恨也有依戀。本來我是很想邀請父母都來咨詢室的,至少父親能來一下,但是男孩出于種種考慮,沒有同意。后來我只能從男孩的角度和他一起探討了一下,在父母的沖突中,他可以做一些什么。我想,如果這位父親足夠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夠意識到自己對待妻子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某些不好的影響,若其愿意做一些行為上和語言上的改變,男孩的心態(tài)與個性轉變一定會更大、更快一些的。
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家庭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中職學校家庭心理輔導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很有力的幫助,所以中職學校心理教師的工作方式從以個體心理輔導為主轉向以家庭輔導為主應該是大勢所趨。今后,我們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應該加強家校聯(lián)動,向家長多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幫助家長認識到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一部分是心理健康成長,而家長能起到的作用比他們自己想象的還要大得多。
參考文獻:
[1]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與治療[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振聰.獨生子女家庭親子關系研究綜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1):4-7.
(作者單位:上海市醫(yī)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