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摘 要:初中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關鍵內容。音樂教學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而且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業(yè)任務中得到放松,勞逸結合,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基于以上背景,結合教學實例,逐步探討基于學生角度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希望能讓學生隨心飛揚,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學生角度;初中音樂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7-016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7.103
初中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引導、學唱、音樂欣賞等活動讓學生理解音樂作用本身蘊含的思想,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抽象思維,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針對初中生而言,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均已具備一定的高度,正是提升想象力、彰顯個性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實踐意義外,還需從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欣賞能力、音樂喜好等角度出來,全面引導學生吸收音樂作品中的精髓,達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提高欣賞能力的教學目的。
一、 目前初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典型問題
(1)校和家長過分重視文化教育,導致音樂教學普遍被忽視,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也頗為簡陋,缺乏多媒體屏幕、音響設備,無法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需求,導致教學效率低,此外,在教學內容選取方面多以教材內容為主,題材陳舊,與很多學生平時喜歡聽的音樂相去甚遠,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3)在引導學生品讀音樂作品時無法有效找到切入點,忽略了學生自主探討、思考的重要性,教師過多的具體講解禁錮了學生發(fā)散思維,導致學生無法深入體會律動、節(jié)奏、思想感情這些音樂作品的主要內涵和特征。
二、 基于學生角度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一) 結合學生年齡實際開展音樂教學
初中生年齡處于從兒童到少年的過渡階段,童心未泯,好奇心重,因此在開展音樂教學時需結合學生這一年齡特征,為學生打造新時代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構建音樂教學系統(tǒng),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實施:(1)增加硬件設備,加強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多媒體設備是開展音樂教學的重要輔助設備,優(yōu)秀的多媒體影像設備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魅力,提高對樂理學習的興趣;(2)購置現代化教學設施,例如智能電架子鼓、電鋼琴等樂器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讓學生親耳傾聽各種樂器的音色和表達意義,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的音樂課堂。
(二) 結合學生心理實際開展音樂教學
音樂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而且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則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需積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需求,在音樂教學中可設計低難度的體驗式教學活動,讓每位學生均能體驗到成功,選取耳熟能詳的曲目請學生輪番領唱、范唱和指揮,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樂理知識和音色處理技巧。開展范唱活動時教師應先在課堂上動情范唱,并配合伴奏,將學生思緒引入音樂作品當中,充分感染到學生,并激發(fā)其歌唱熱情。例如在《江南好》這一曲目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演唱熱情,教師可先將歌曲中蘇州彈詞的韻味通過歌詞、伴奏和延長技巧示范給學生,帶領學生用蘇州話學唱歌曲中的優(yōu)美字詞部分,讓學生體會波音、倚音在曲調中表達的吳語小調風格,學生練習熟練后再讓其輪番領唱和范唱,激發(fā)其對作品情感的把控能力。
此外,音樂作為一種律動藝術,本身包含諸如節(jié)奏、音節(jié)等多種規(guī)則,只有嚴格遵循這些規(guī)則才能表達出優(yōu)美動人的旋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感受、表現音樂活動中的律動美,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例如在《東方之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使用形象直觀、易教易學的“數字符號舞蹈教學法”,在原有曲目的基礎上增加符合節(jié)奏的身體律動,例如A段的第一段歌詞“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可引導學生用右手單手寫“2”,第二段歌詞“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用左手單寫“2”;B段則用雙手對開寫“2”,歌曲反復段則雙手對開,先左后右,符號雖然形象具體,但在演唱過程中可讓學生做到心中默然了解的狀態(tài),不拘泥于符號的局限,在音樂節(jié)奏的伴隨下,學生可在樂曲中邊唱邊做手勢動作,配合“月兒”“海港”“淚珠”“黃色的臉”等字眼,能讓學生體會到香港同胞渴望統(tǒng)一的赤子之心。
(三) 結合學生創(chuàng)新實際開展音樂教學
音樂課堂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主要課堂,簡單的七個音符在作曲家筆下能相互協調形成各種特色的旋律,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形式。教師應精心設計各種音符、音色、音調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帶入新穎、輕快的教學情境當中。例如在發(fā)聲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做啞劇動作讓學生猜是什么意思,如蹲在地上一手伸出、一手捂住耳朵,做點鞭炮狀,并發(fā)出“咝咝”的聲音,由弱變強,好似鞭炮引線燃燒后的聲音,最后“嘣”的一聲好似鞭炮爆炸,由于模仿得惟妙惟肖,學生很快就能猜出答案,此時教師可順勢讓學生也嘗試著做音符、聲調強弱變化的練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到在每一種特定氛圍下音符的表達方式和代表意義,通過這一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后,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電鋼琴、架子鼓等創(chuàng)作平臺,讓音樂天賦優(yōu)秀的學生嘗試著發(fā)揮想象自編或改編歌曲,從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四) 結合學生追捧潮流開展音樂教學
流行音樂具有生活性、通俗性和娛樂性三大特征,初中生尤其喜愛,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偏好角度優(yōu)化傳統(tǒng)音樂教學內容,將流行音樂引進課堂,在教學中抓住學生追捧流行音樂的特征,在新課標要求的范圍內擴充主題健康、內容積極的流行音樂,例如在學習《友誼天長地久》這一課時,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主題為“友誼”的流行歌曲,例如周華健的《朋友》,并讓學生演唱,抒發(fā)內心對友誼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列舉朋友之間友誼流露的具體案例,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得到放松,避免出現厭學心理。
三、結語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是基本的教學宗旨,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年齡、創(chuàng)新需求和對流行音樂的喜愛等多種因素,基于學生角度對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掌握樂理知識,以“心”感悟曲目作品的內涵,從而發(fā)揮音樂的育人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吳玲玲.隨“心”飛揚--淺談基于學生角度的初中音樂教學[J].北方音樂,2015(2).
[2] 張諍.基于創(chuàng)新角度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