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媚??曾麗葵??陳素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的應用效果。 方法 成立“降低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品管圈,通過現況調查,制定目標,提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開展實施前后分析效果。 結果 針對主要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后,出現瘀血人數6例,其中,護理技術操作問題造成的瘀血人數為1例;患者因素造成瘀血人數為5例;其中按壓時間不夠的有3例;按壓位置不正確的有2例。靜脈瘀血率由4.58%降至1.26%達到預期目標,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品管圈活動實施前護理滿意度為79.17%,品管圈活動實施后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為97.47%,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共出現皮下瘀血者28例,其中止血帶使用時間>1分鐘、抽血管數≥5管、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等因素作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開展品管圈活動不僅降低了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提高了患者靜脈采血成功率,而且還促進了品管圈成員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靜脈采血;皮下淤血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11-117-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on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after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ZENG Limei ZENG Likui CHEN Suxia
Surgery, Pingsha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on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after intravenou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after intravenous blood collect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goals were setted, corrective measures were putted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the analysis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For the main reason, after taking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he number of blood stasis was 6 people,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blood stasis caused by nursing technique operation was 1. The number of patients caused by blood stasis was 5 people, including 3 people with not enough time and 2 people pressing the position not correct. The rate of venous stasis decreased from 4.58% to 1.26% to the desired targe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ca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was 79.17%,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nursing group was 97.47%,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28 cases of subcutaneous blood stasis, including the use of tourniquet >1 minute, the number of blood vessels ≥ 5 tube, the same part of the repeated puncture and other factors f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after intravenous blood collectio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vein blood collec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memb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靜脈采血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護理操作,也是很重要的護理工作。皮下淤血是靜脈穿刺后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它不但給下一次靜脈穿刺帶來困難,同時也是引起護患矛盾的誘因之一。為了的失敗率,減少患者痛苦,提高護理滿意度,緩解護士的緊張高壓工作狀態(tài),促進護患和諧,使護理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我科于2016年 1~6月開展了以“降低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6月住院部、檢驗科的護士30名作為研究對象,30名護士均為女性,年齡 20~59 歲,平均(44.74±4.94)歲,文化程度:小學3例,初中5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8例。
1.2 研究方法
釆用品管圈方法開展釆血質量管理。
1.2.1 建立QC小組 成立QC小組,小組中有1名圈長,有5名圈員。召開圈員開展圈會,投票決定圈名和圈徽。
1.2.2 選定主題 召開圈會,根據存在的護理不良事件中找出問題,然后提出各自的提案,至少要有8個提案。再經過圈能力、上級政策、迫切性以及重要性這四個維度進行主題評價。最后經投票決定,本次活動的主題定是“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
1.2.3 目標設定 2016年1~6月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下降至 6.4%。設定理由:依據柏拉圖 80/20 法則將此類原因列為本期活動的改善重點,依據圈員的工作年資和學歷水平,通過計算,得到圈能力為 80%,按下列公式計算目標值,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14%-(14%×67.9%×80%)=6.4%,擬定我科動脈采血失敗率由14% 降至 6.4%,降幅為 7.6%。
1.2.4 原因分析 圈員們對調查結果匯總后運用頭腦風暴法,依各自工作經驗,通過人、物、法三方面分析得出靜脈采血后皮下淤血的原因。經過 QCC 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確定護士技術水平,心理狀態(tài);穿刺困難;穿刺方法,穿刺部位選擇;患者意識狀態(tài),精神因素;采血器等為改善方向。
1.2.5 制定對策與實施 (1)加強護士技能培訓,特別是對于工作年限較短的新護士,提高采血技能,深入探討靜脈采血技巧,相互學習經驗,學會處理靜脈采血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同時加強對采血相關知識的學習,降低凝血、血標本量不夠等血標本不合格率。(2)彈性安排采血護士,搭配合理。在安排采血護士時盡可能將工作年限較長或技術純熟的護士與新護士搭配,以增強新護士信心,同時增強采血窗口處理采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采血者排隊等候、人員擁堵時,及時增加采血窗口,以縮短體檢者采血排隊時間。(3)加強疏導分流力度,在采血發(fā)生擁堵時,導檢人員及時對體檢者進行疏導,將其導向其他診室先行檢查。(4)采血護士每日采血工作結束后及時備齊采血用物,同時在采血工作開始之前檢查用物是否齊全,是否在有效期內,是否有質量問題等,避免在采血工作中因采血用物導致采血中斷等不良事件。(5)采血流程化、信息化。規(guī)范靜脈采血操作,強化流程管理。將動作、語言標準化。(6)另設人員負責采血條碼的粘貼于采血管上,同時進行清晰度、準確度的核對,減少采血護士粘貼條碼花費的時間。(7)增加提示標識。將采血流程、注意事項等做成宣傳牌,并適當增加相關圖片,懸掛于墻上,方便年紀大、聽力障礙等有溝通障礙的體檢者觀看,以加強對其的宣教,使其能在采血中有效配合。(8)改善采血環(huán)境,控制環(huán)境溫度以免天氣寒冷造成采血者血管收縮。(9)采血護士要自己加強自身心理素質。護士在操作前要樹立信心,有了較強的自信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也要避免由于過度自信產生輕視、馬虎的心理而導致穿刺失敗的情況。
1.2.6 對策實施與檢查 根據指定的對策進行詳細的實施計劃,按計劃進行對策的實施并對實施對策進行跟蹤評價與督導,確保實施有效。若效果不佳,及時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評價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倽M意率=(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并對皮下淤血的原因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皮下淤血發(fā)生率比較
靜脈采血后患者出現皮下淤血原因:主要有護理技術操作問題,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夠,客觀原因,患者因素等。第一次數據采集于2015年6~12月總采血人數480例,出現淤血人數為22例,其中,護理技術操作問題造成的淤血人數為4例;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夠造成淤血人數為1例:客觀原因中由于棉簽濕滑造成淤血人數為4例;患者因素造成淤血人數為人13例,其中按壓時間不夠的有7例,按壓位置不正確的有5例。通過品管圈活動后,針對主要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后,第二次數據采集于2016年1~6月總采血人數475例,出現淤血人數6例,其中,護理技術操作問題造成的淤血人數為1例;患者因素造成淤血人數為人5例;其中按壓時間不夠的有3例;按壓位置不正確的有2例。靜脈淤血率由4.58%降至1.26%達到預期目標。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護理滿意度為79.17%,品管圈活動實施后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為97.47%,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共出現皮下淤血者28例,其中止血帶使用時間>1分鐘、抽血管數≥5管、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等因素作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皮下淤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凝血功能異常、皮膚松弛、感覺障礙等自身原因及護理人員操作原因?;颊哐茉蛑饕歉闻K疾病及血液等全身凝血機制低下者,及老年人皮下脂肪較薄弱,皮膚松弛,血管活動性大、血管壁彈性不好,在穿刺過程中不容易固定,在拔出針后容易出現皮下淤血的情況;由按壓時間短造成的皮下淤血主要是患者通常在拔針后按壓1~2min,正常人出血時間為1~3min,按壓時間短于凝血時間時,則會出現皮下出血、淤斑的現象。針對靜脈采血后患者出現皮下淤血采取的相應對策,對護理技術操作問題造成的淤血,新入科護士及年輕護士加強基礎操作技能的培訓。由老帶新,查找不足總結經驗: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夠造成的瘀血,應充分的發(fā)揮護理人員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增強責任心。尤其對新入科人員培訓時應加大責任心的培養(yǎng),使其認識到靜脈采血后患者出現皮下瘀血對患者的危害性,并組織相關的業(yè)務學習。皮下淤血形成后,指導患者正確處理也非常重要。皮下淤血24h內給予冷毛巾濕敷,每5分鐘更換一次。如24h后則給予熱毛巾濕敷,每5分鐘更換一次,并要注意控制溫度以防燙傷。此外還應注意避免產生繼發(fā)效應,因為當機體用冷和熱超過一定時間,則產生與生理效應相反的作用,此現象稱為繼發(fā)效應。冷、熱治療應該有適當的時間,以20 ~ 30min為宜。如需反復處理使用,中間必須給予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讓組織復原。靜脈抽血后皮下淤血的發(fā)生與工作人員和患者都有關系,積極探討導致皮下淤血發(fā)生的因素對靜脈抽血后發(fā)生皮下淤血有預防作用。在皮下淤血預防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穿刺技術、按壓時間、按壓位置等是導致皮下淤血的重要因素。針對患者原因造成的淤血采取的措施,在采血室粘貼健康宣教展板,使患者能夠直觀的了解采血后靜脈按壓的時間及部位,增加患者的配臺度,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護理質量??傊?,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以來,提升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集體凝聚力,增強了護理人員參與護理管理的意識和工作滿足感。在此過程中,與患者加強了溝通,增進了理解,融洽了護患關系。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醫(yī)院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陳佩娟,徐麗,劉映晨.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氯化鉀致疼痛和靜脈炎發(fā)生率中的應用[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6, 21(1):83-84.
[2] 畢星秀,孫玉俠,趙艷,等.獻血后針眼按壓止血方法的探討[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1):1822-1823.
[3] 張程,劉寶麗,戰(zhàn)麗麗,等.品管圈在減少靜脈采血后出現皮下瘀血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4(z1):106-107.
[4] 宮新燕,田尚玉,姚艷果,等.軍人獻血者局部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西南軍醫(yī),2011,13(2):255-256.
[5] 趙繼軍,崔靜.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83-384.
[6] 劉玉欣,孟琪.垂直進針法在成人肘正中靜脈采血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26(2B):444.
[7] 李福娥,楊賽.靜脈采血后兩種不同按壓方法比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23):65-66.
[8] 金紅梅.真空采血后大面積皮下淤血45例原因分析與預防措[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7):117-118.
[9] 劉玉欣,孟琪.垂直進針法在成人肘正中靜脈采血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26(2B):444.
[10] 蔣紅英,王華,梁婷,等.品管圈在降低N1級護士靜脈采血失敗率中的應用[J].心理醫(yī)生,2016,22(19):17-19.
[11] 方歲妹,徐樹霞.根因分析法在給藥護理不良事件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10 (29):69.
[12] 繆麗娟,曾憲芳.影響血液標本取材質量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C):64-65.
[13] 萬長秀,范德蘭,張小紅.血標本檢驗護理操作環(huán)節(jié)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24):40-641.
[14] 趙繼軍,崔靜.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83-384.
[15] 林漓,林文芳,林銀喜.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門診抽血室的實施[J].護理研究,2013,20(9):156-157.
(收稿日期: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