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鵬波
這仍然是他們最好的上升通道
文-馬鵬波
陳菲是西北地區(qū)一名參加2017年高考的應屆畢業(yè)生。她所就讀的紅山中學在該省默默無名,攤開地圖,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黃土高原腹地,環(huán)境閉塞,從陳菲所在的村子去距離他們最近的城市,火車需要行駛大約5個小時。2008年一條高速公路終于從小縣城穿行而過,但至今也沒有多少人體驗過高速的便利,以這里的人均純收入標準,大多數(shù)人還沒有能力買得起小汽車,在高速大巴和硬座火車之間,很多人習慣選擇更加便宜的火車。
“逢年過節(jié)開汽車回村的都是在外面闖蕩的能人!”陳菲解釋道。而這些當?shù)厝搜劾铩坝斜臼碌哪苋恕?,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通過高考走出大山的。因此,當?shù)厝苏J為,孩子要想真正走出大山扎根,還得狠抓教育、寄希望于“高考”這條途徑,他們一直篤信“教育改變命運”。對高考的重視,最直觀的體現(xiàn)是刷滿墻壁的各種標語,每年六月,小縣城的大街小巷就會懸掛起各種勵志語錄,紅色條幅將小城的上空塞滿,制造出一種緊張而熱烈的氛圍。
“走在路上,只要別人知道你將要參加高考,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樣,買水果都能多給幾兩,感覺自己一下成了焦點!”談起高考季的體會,陳菲直言不諱地說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自覺像打勝仗后歸來的英雄。
但是,高投入和高關注,未必實現(xiàn)理想中的高回報,很多年來,陳菲所在的紅山中學高考上線率(二本)在全市六個縣區(qū),僅僅排名第五或者第六,從未進入過前三甲?!熬瓦@還有一半是復讀生呢!”陳菲講,“有連續(xù)復讀三年、四年的,最多的一個同學復習了八年,我們叫他八年抗戰(zhàn),最后去了西安一所211學校。”
毛老師在紅山中學帶高三文科重點班,對本地區(qū)教育投入與產(chǎn)出不成正比的現(xiàn)實,他有自己的看法。
“差距出在基礎教育上,這些山區(qū)孩子本身就沒有多少教育資源,城市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這里大多數(shù)學生初中才學ABC,一開始就被拉開了差距。學生語文、數(shù)學、綜合都好,英語普遍不行?!碑斎?,不僅僅是英語一科,鄉(xiāng)村中學與城市中學本身在教育資源占有量上,也存在很大差距。據(jù)毛老師粗略統(tǒng)計,自從國家正式實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該校歷史上曾有多人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但迄今僅有一人最終被錄取?!拔覀儗W校每年也請專家給學生進行針對性培訓,但沒辦法,自主招生的題目都很靈活,我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書本知識掌握程度不相上下,有時候還可能占優(yōu),但課本之外的東西就了解得比較少了。信息閉塞,地區(qū)整體發(fā)展滯后,學校常年招不進來思想先進、眼界開闊的新老師,這些都導致學生在自主招生中敗北。”毛老師說道。
按照紅山中學的傳統(tǒng),每年高三新生入學后的春節(jié),校方都會照例邀請學校往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回校交流經(jīng)驗,這些被邀請的學生大多是校內的高考前三甲,屬于師生眼中的“好苗子”,比如王紅。她依然記得當年在武漢大學圖書館收到班主任邀請返校短信時的場景,感覺既不意外,也不興奮,“一切都在預料之內,來大學報到時就想到會被邀請返校,畢竟我考進了名校,不過后來這個念頭越來越小了?!蓖跫t說,“自己在母校是人人羨慕的狀元,到武漢大學后就成了班里的文盲,除了考試啥也不知道,尤其是英語,上課要跟上集體節(jié)奏太吃力了,四級連考三次才勉強過線,要知道我高考英語可是拿了140分吶!和城里學生差距太大了,就是那種讓你絕望的差距!”
讓王紅倍感絕望的是城鄉(xiāng)學生在眼界、知識上的差距。
但讓紅山中學另外一些“普通畢業(yè)生”絕望的,則是不平衡的高考錄取政策。李雷和王紅同一年參加高考,當年高考總分超出一本線10分,在紅山中學所有考生中排名第15。李雷一心想去海濱城市看看,他信心滿滿地查詢自己期望的高校的往年錄取信息,但是“越查越絕望”。李雷中意的學校大多屬于市屬重點大學,受地區(qū)保護主義政策影響,這些高校在外省錄取名額很少,分數(shù)線普遍較高,權衡再三,他最終用自己超出一本線10分的成績報考了一所天津市屬二本師范院校?!暗搅怂奚岷蠡ハ嘁淮蚵?,自己分數(shù)居然最高,而天津本地的學生過二本線就能報考,頓時覺得太不公平了。寒窗苦讀十幾年,和人家突擊學習一年的效果居然一個樣!”李雷無奈地講道。
那一年春節(jié)前夕,李雷和王紅一起被邀請重返母校為高三學生做了經(jīng)驗交流。王紅回憶,當年返校后,面對臺下一臉憧憬、崇拜的學弟學妹,自己心里其實很矛盾、很糾結,“但我還要激勵他們加油備考,因為這是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機會!”李雷也贊同王紅的看法,“雖然高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公平,但我們這些山里學生沒有更多選擇,先通過高考走出去,只要出去,機會總比呆在這個小縣城要多,我當時建議他們盡量往大城市考,城市越大,機會越大!”
當年還是高二學生的陳菲,作為學生會一員,也參加了那場高三經(jīng)驗交流會,而李雷“往大城市報考”的建議則直接影響了陳菲對自己高考的期望。6月5號,我在紅山中學學生食堂問她想考哪里的大學時,這個19歲的女生用堅決的口吻說:“城市越大越好,越遠越好,大地方機會多!”很顯然,她對自己未來的大學生活和城市生活是充滿期待的,“不過我得考一個比較高的分數(shù),我需要一些好運氣,按照往年的例子,我的程度要去大城市的學校有些吃力!”陳菲把筷子在飯盒里劃拉了幾下,看得出來,她有些擔憂,也有點緊張,“不過我不怕,考不上就復讀,直到能考進大城市里,一輩子很長,復讀一年無妨,只要能走出山溝溝,多花幾年時間,值得!”她夾起一塊食物塞進嘴里,那是一塊紅燒肉,是陳菲的母親中午專門從家送到學校的。
6月7日上午,高考第一天的早晨,毛老師帶領紅山中學高三文科班的學生提前半個小時,步行至設立在另外一個中學的考點參加考試。當天室外氣溫超過35度,但學生經(jīng)過的道路兩旁早已站滿了目送考生的家長,他們有人手拎泡好的涼茶,有人手里還托著提前切好的西瓜,認出自家孩子的家長在道路兩旁高聲呼喊,但毛老師厲聲呵斥學生不要擅自離開隊伍?!懊恳荒甓际沁@樣,我得保證每個細小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出錯,高考對學生和家長都太重要了,所以我更不允許發(fā)生一點兒意外!”毛老師一臉嚴肅。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個現(xiàn)實,最近幾年自發(fā)目送考生的家長隊伍規(guī)模越來越小,在他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敏感的信號,“可能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yè)越來越難,家長們對高考的期望值也在縮水吧。沒辦法,但這些學生除了高考也沒有別的出路,打工?白白浪費了這么多年的付出,誰也不甘心吶。如果沒有高考,這些農(nóng)家子弟更沒辦法和城市學生比拼了,沒錢、沒背景、眼界閱歷有限,只會比高考輸?shù)酶鼞K!有文化總比沒文化要好點兒,只要走出去,總會有機會?!笔聦嵣?,這也是當?shù)睾芏嗉彝サ目捶ā?/p>
6月8號下午5點,高考最后一科英語考試結束,毛老師和家長們一起站在考場門口翹首等待,此時數(shù)不清的碎紙片從教學樓上飄落下來,那是學生撕碎的書籍和資料。毛老師深知這些學生背負的壓力,也深知這壓力并沒有因為這場考試的結束而結束,經(jīng)過短暫的放松,他們將面臨更大更漫長的壓力,通常這個時候,他緊繃的面龐照舊會微露代表寬容和默許的喜色。那天,陳菲從考場出來后和毛老師擁抱,又和父母擁抱,這個樂觀的女孩告訴我,她的運氣不錯,今年應該能去大城市了,她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要好好享受假期了。
責任編輯:劉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