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燕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思維、新觀念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頭腦,社會道德面臨著重大的考驗。部分青少年理想消沉、道德滑坡,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行動者。這足以表明良好道德品質(zhì)對人生的重大影響。毋庸置疑,品德學科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承擔著重要任務。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簡要談談在品德教學中開展品德教育的一些有效做法。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堂
一、把握教材,設計恰當課堂
小學品德課教材是小學品德教育內(nèi)容最重要的載體,是教師和學生普遍使用的教學、學習工具。教師應該注重研讀教材參考書,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根據(jù)學生學情,制定既符合教學目標,又能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格的教學計劃。以下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和做法。
1.要有正確認識
品德教材內(nèi)容不是闡述幾幅道德插圖就算成功,而是要依托教材的道德問題,延伸到如何塑造學生品質(zhì),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要用好教材
品德教材是最基本的品德課教學資源。但教材不是“教條”,而是“例子”,用于啟發(fā)人思考,解放人的思想。例如,讓學生換位體驗受害者的心情,認識到施暴者的行為造成的不良傷害,從而樹立正確的認識。
3.要通讀品德教材
教師要通讀所教版本教材和教師用書,了解品德內(nèi)容的前后聯(lián)系。例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一單元內(nèi)容: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間學會和諧相處。先解決男生和女生之間的矛盾,再討論朋友之間該如何相處,最后塑造正確的認識,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應該友好交往,相互尊重”。只有把握了品德教材,品德教學才不會走偏方向。
二、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精彩課堂
我曾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音樂悠悠地響起,一段甜美的聲音散播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瞬間教室安靜下來,閃亮的小眼睛齊刷刷地看向了老師。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起了學生積極的回應,讓學生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一堂成功的教學。要創(chuàng)設精彩課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設計:
1.換位體驗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的道德情感內(nèi)化為道德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拾金不昧》一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想自己丟失貴重物品和別人將失物交還給自己時的心情。由難過到歡快的感覺,兩種情感體驗,內(nèi)化了自己的認識,認識到拾金不昧會給失主、社會帶來好處,所以要從小養(yǎng)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2.情感共鳴
在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找到和學生的共鳴點,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男生女生交往不煩惱》中,我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男生女生的一些特點,總結(jié)出男生:帥、英俊瀟灑、膽大、頑皮、堅強、獨立、勇敢、大力士、野、貪玩、義氣、大大咧咧……女生:漂亮、可愛、細心、體貼、美麗大方、溫柔、聽話、愛生氣……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教師引導學生研討在交往中避免發(fā)生沖突的做法,學會理解并尊重男女生的心理差異,站在異性的角度理解對方,使學生解決了男生女生相處的問題。
3.實踐反思
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小學期間,學生的品格還在塑造當中,應多讓學生實際體驗正能量,從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格。教學《尊重是最好的禮物》時,我采用活動教學方式,利用教科書中提供的五個具體情境讓學生進行尊重他人的訓練,針對表演中遇到的情況展開討論。緊接著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針對具體情境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體會到:我們不應該嘲諷、挖苦他人,應學會為他人著想,學會關心、鼓勵、幫助他人。然后讓學生來一次真情道歉,把歉意寫在紙上,寫下自己真誠的語言,用坦誠的心呼喚友情。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充分感知尊重他人的可貴,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禮儀。
三、走進社會,收集資源,融入集體
課堂的目的是定向的,然而學生的行為還需要內(nèi)化和更多的磨煉。不能將學生品德塑造局限在課堂上,而要讓他們大膽地去體驗社會、收集資源,在社會中端正自己的行為,融入集體。例如,在教學《社區(qū)》時,讓學生翻閱資料,整理知識,繪制標語等等,學生自行勸說那些亂扔垃圾、亂吐痰、亂說臟話的人,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也會用這個標準要求自己。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個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學生優(yōu)良品格的塑造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體會優(yōu)良品格的重要性,學會用愛來回饋社會。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教師富有愛心和誠心,總會打動學生的心。
參考文獻:
[1]陳玉兵.思品課堂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10(35).
[2]董玉鳳.例談如何把握與理解教材[1].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