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榮
(福建省南平市王臺中學)
摘 要:信息技術正在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教學,這是近些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結果,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一系列的“微”產品也開始發(fā)展,例如微博、微信等,教學中也出現了“微課”這一詞匯,那么什么是微課,它又是如何應用在教學中的呢?今天就初中數學與微課的結合進行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信息技術
一、微課的定義
所謂微課指的是基于教學設計的思想,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專門教學的視頻或者音頻。它的特點是時間短(一般為3~8分鐘)、針對性強(一般都是針對某一知識點的講解)。
二、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1.利用微課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
預習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都是教師用自己的語言設定幾個問題讓學生閱讀,這樣學生的興趣不高,同時也影響了預習的效率。那么微課是如何運用到預習過程中的呢?我們拿《圖形的認識》來進行舉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設置一個3~5分鐘的情境導入,從而引導學生預習。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包含多姿多彩的圖形、直線、射線、角等,讓學生通過視頻的形式對這一節(jié)的內容有所了解。這種利用微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形式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
2.微課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對學生傳授一個個知識點的過程,有的知識相對簡單,教師可以一帶而過,而有的知識點卻很有難度,教師需要進行重點教學。例如,方程“5x+7=7x+5”,如何對這個方程進行移項并合并同類項,移項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另外面對有括號的或者是有分數的一元一次方程應該如何進行求解。教師在運用微課對一元一次方程進行求解教學時可以全面展示這幾點,這樣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才算完整。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教師可以把微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利用微課整合知識點,從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3.微課在復習中的運用
復習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階段,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數學復習過程中,教師往往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效率低下。而利用微課的形式,教師則可以把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關聯(lián),讓學生去發(fā)現知識之間的規(guī)律,從而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初三階段的復習時,教師就可以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組”進行有機關聯(lián),讓學生通過微課的形式弄清楚這幾個方程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各自的特點,從而避免學生對這幾個方程式的混淆,有效提升了復習的效率。
三、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1.合理設置視頻內容
視頻的主題選擇要合理,這是微課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很多教師在制作微課時不能合理選擇教學的主題,導致教學的效率一直下降。我們拿有理數這一節(jié)的內容進行舉例,這一節(jié)的內容相對簡單,同時也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那么教師就沒有必要把它制作成微課的形式。相反整式的加減乘除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整式也分為單項式、多項式,運算規(guī)則也比較復雜,面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點教師就可以設置微課來進行針對性教學,這樣微課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利用微課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合理設置視頻內容。
2.注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
微課應該是為教學效率的提升而服務的,因此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定期對學生的易錯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然后對學生進行二次教學,保證學生能夠有所收獲。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學生對二次函數有關的概念很了解但是卻不會應用,因此,教師可以列舉幾種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數的題目來進行重點教學,向學生滲透解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定能夠有所提升。
3.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
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形式,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都是最重要的問題,那么微課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如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首先,在制作微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圖片,枯燥的文字總是讓人產生困倦心理,如果教師能夠把圖片與文字相結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更高一些;其次,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時盡量不要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教師在播放視頻時往往會中途暫停然后自己進行講解、補充,這種教學的形式破壞了學生的正常思維,也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下降,因此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時也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
總之,微課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產物,它能幫助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學習、復習,為初中數學的課堂提供了便利與幫助。今天我們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微課的運用做了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相信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我們的教學質量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劉斌.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6(40):92.
[2]楊雨國.淺談“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5).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