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標實施以來,新的理念和模式使語文課堂充滿了活力并更加高效,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的教學卻堅持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淺淺的”教語文卻達到“深刻的”教學效果,讓我們關注到這“淺淺的”教學方法,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一、目前語文教學語文味淡化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倡導將課堂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僅僅為體現這一點,很多時候語文課就成了整堂討論課,偏離了語文課程理念,這是因為對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理解有偏差導致的。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課堂,我們大量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語文課成了圖片賞析課,例如一篇《黃河頌》PPT可多達64頁,其中一大部分都是有關黃河的圖片展示,這并不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談骨氣》這篇課文的學習中,通常教師為了追求對情感價值觀,過分強調中國人要有骨氣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對此篇議論文論證選取等特點的講授,并沒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樣的語文課更像是一堂思想政治課。就像錢夢龍教師說的:“當下的語文課像思想品德課,像人文教育課,像青少年修養(yǎng)課,像政治課,像生命哲學課,……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的確如是,我們已經在語文的路上越走越遠,似乎已經忘了語文本身的存在。然而肖培東老師卻是貼著文本進行教學,用教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注重字詞句篇甚至標點符號等常識對理解文本的意義,是在實實在在的教語文。接下來通過一些課堂實錄來看看肖培東老師的教學方法。
二、肖培東老師“淺淺的”教學特點
通過觀摩肖培東老師上課,發(fā)現他的教學過程都是緊貼文本,課堂教學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問題簡潔嚴謹明了,對學生循循善誘,語言娓娓道來。他的課沒有出彩的PPT,不曲折也沒有懸念,卻能拴住人心、震撼心靈。在這種“淺淺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能深深的感覺到,肖培東老師上課時對于文本了然于心的那種瀟灑和自信,也能看到,學生在他的引導下逐步深入文本時情感表達的變化,更能感受到他對教語文的熱愛。他的課,似乎又讓我們對如何教語文有了“新”的認識。通過研究,他“淺淺的”教語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逐步提升學生品文能力
在肖培東老師的教學實錄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他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讀、寫、聽、說來開展教學,使學生能夠輕松的掌握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白x”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習慣讓學生朗讀或默讀某一段課文,但大部分教師在學生讀完后做出簡單評價,便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教學,讀也就停到了這里。那么肖教師的“讀”和我們平時又有什么不同呢?
教師導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握文章內涵,提升品文能力
在《山羊茲拉特》教學中,教師一遍遍的引導學生讀“咩”一步步幫助學生感知人與動物之間真摯的感情。請看教學片段:
師:這就是愛的語言,充滿著正能量,對話中的每一個“咩——”都飽含著力量。
師:我們再看對話?!叭绻笱┤岳^續(xù)這樣下的話,我們可能要在這兒呆幾天”后面這個“咩——”應該怎么讀?
生:應該讀出一種相互安慰的情感。
師:對,那應該怎么讀?
生:讀得慢一點,“咩——”(聲調延長)
師:很好,接下來,阿隆說“你最好說得明白些”,山羊“咩——咩——”應該怎么表達?
生:應該讀得急切,因為山羊急于表達。(讀)“咩——咩——”(聲調急迫)
師:當阿隆說“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之后,山羊的”咩——”應該表達什么意思?
生:這里的“咩——”應該是山羊終于等到阿隆說出了心中所想,它感到溫暖、開心。(讀)“咩——”(聲調輕松悠長)
師:現在我們可以完整進行一次對話,我來讀阿隆的話,你們讀山羊的“咩—”(師生配合朗讀)
我們現在看這一個教學片段,可以感受到學生仿佛已經成為了山羊茲拉特,已經能夠很深入得了解到山羊的內心感情波動,并且在很大膽的課堂上表達出這種感情。這樣的課堂成效,可以說很成功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高度的參與到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來,單單從這一小節(jié)實錄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與默契,我們會以完美來稱贊這一教學結果。然而在這段教學片段之前,學生們分角色朗讀,讀到“咩”時不僅害羞還有嬉笑。我們可以想象,平時在我們的課堂上,遇到這樣的詞,我們也會忍不住想笑,甚至在同學角色扮演時哄堂大笑,結果會影響到老師的正常教學,教師為了避免課堂失控,對于學生敏感,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的內容教師通常都會一遍帶過,亦或者是嚴肅批評學生這樣的行為。無論是哪一種,不僅不會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停留于表面,還有可能使學生不再愿意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稍谛そ處熝劾?,恰恰是學生的“笑”,給他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切入點,學生的笑,這一看似無心的行為,恰恰讓他了解到了學生并沒有對小說中最感人的部分有充分的了解,對山羊對阿隆的感情沒有充分的認識,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感知還很膚淺。所以他借此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通過與學生大量的語言互動,用語言一步步將學生帶入了人類與動物的世界。學生終于不是游離于小說之外,而是深入到了小說情感的最深處。教師的導讀使學生通過語言讀懂了情感,也使課堂充滿了活力與生命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熏陶和感染。導讀帶給學生的成長,足以證明教會學生“讀”的重要性。
當然在肖教師的課堂上,各種形式的齊讀、對讀都被他利用得淋漓盡致,無論全班學生一起齊讀,還是生生對讀,或者師生對讀,都力求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能夠更加的深入文本。比如在《山羊茲拉特》教學中,肖教師就用了六次齊讀,不少于四次的對讀,以及若干次學生的獨自朗讀。肖培東老師對朗讀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他完完全全的還瑯瑯讀書聲于課堂,伴隨著教師與學生瑯瑯的讀書聲中,教學層層推進,層層深入,直到到達文本的最深處。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在這個自然流暢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品文能力起到了無功勝有功的效果。難道不是十分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以點帶面,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拋出問題,利用高效追問,激活思維填補空白。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要上一節(jié)課時,總是會先查閱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通過教材參考書上的提示,來整體把握文本,然后開始預設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然后制作PPT等。但肖培東老師通常都會自己先反復閱讀文本,自己先徹底的讀懂文本,自己先深入進去,然后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閱讀學習的困難之處,再根據學生的閱讀困難為教學的切入點,提出問題,進行教學。并結合高效的追問,給學生做出正確引導,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從而能夠更加深入文本。肖培東老師的追問,幾乎是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他的問題形成了教學的主線。如《假如我有九條命》教學片段:
師:“應付”換句話來說是敷衍的意思。我們看第一條命,為什么現實世界用的是“應付”?
生:因為他說現實生活有很多的煩惱,他應付不過來。
師: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最煩的事情是什么?
生:辦手續(xù)
師:其實這些句子已經寫出了填表格的什么?
生:麻煩
師:對,麻煩,煩瑣。剛才那位女同學講,顯然教書這件事情不應該這么去寫的,因此不能用“應付”,那第二條行不行?
生:“有心”是指留心,說教書要全力以赴,不能隨便,所以要比“有心”的程度更深一點。
師:我們想想是這么解釋嗎?教書就要全力以赴,對待父母就可以不全力以赴了?還是先找找有心留給父母的部分看看,再去思考“有心”教書行不行。
生:我覺得也可以吧。
師:為什么?
生:“有心”教書也是全力以赴的教書,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教書。
師:看看課文中寫教書的段落是怎么寫的?作者是怎么把這個“心”放在教書這個段落里的?
……
根據讓學生通過對“專門應付教書”“有心教書”“應該完全用來教書”“專門用來教書”能否用來替換“用來教書”這一問題的思考,“一命”聯(lián)“九命”,更是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一問題的提出,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打開了更容易深入的綠色通道,更容易去理解一個人晚年的思想。這樣自然流暢的教學,這也足以表明肖培東教師對于文本的把握已經爛熟于心了。緊接著開始了一步步的替換追問,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知道了對于“麻煩”的事,作者選擇“應付”,而教書卻不是麻煩的事所以不能替換,在學生對“有心”的回答不夠清晰時,肖培東老師又緊接著追問:教書就要全力以赴,對待父母就可以不全力以赴了?在學生依然沒有理解作者“有心”中的無奈時,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看看作者是怎么寫教書和陪父母。通過層層追問,學生終于明白作者有心陪父母,卻沒有做到,只能用常常想念代替,而教書是作者的本職,他一直在做。在這一系列追問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啟而不發(fā),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直到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這一點是特別難的,但肖培東老師卻用替換追問的過程幫助年輕的心理解人到晚年的復雜情緒,非常的巧妙。通常我們覺得這樣的文章難教,也就是因為我們總是急于尋找最佳的教學途徑,忽視了對我們所要教授的內容的學習。只有像肖培東老師那樣先提出問題問自己,教明白自己,才能教會學生。
課堂教學就是即時的創(chuàng)作,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通過提問與回答進行思想的碰撞,生成新的問題,再次激起新的火花。追問的這一種教學形式,不應該有過多預設好的問題,應該是能對課堂生成性有準確的處理與把握,是對教師是否能熟練教學內容的檢驗,更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三、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才是高效教學的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教師明白語文是什么,語文教什么,才能從真正的意義上成為一名語文教師。肖培東老師通過自己對文本的深切感知,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淺淺的進行教學,這種看起來淺淺的教學,其實是“絢爛至極而歸于平淡”,達到了一種無功勝有功的效果。而能達到這種境界,是因為肖培東老師在老老實實的打下了深厚的語文功底,有了深厚的積淀,即使“滿堂讀”“滿堂問”也是高效課堂。正如李鎮(zhèn)西教師所說,一個真正有學問有情趣的教師,哪怕他“滿堂灌”,都叫“素質教育”。所以說我們教學流于追求教學花式,正是因為“亂花漸欲迷人眼”了,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師都開始不會教語文啦。語文可以說是一門很容易教的課,也可以說是一門很難教的課,難與易的區(qū)別就在于對語文的認識不同,也區(qū)別于教師是否做好了實實在在教語文的準備。所以說教師要有終身學習,深入學習的意識。
通過研究肖培東老師的教學方法與特點,他的課堂對于花樣百出的當前語文課堂,有著矯弊之效,語文就應該用語文的方法,花樣其實不是特別重要,至少不能喧賓奪主。肖培東老師大匠無痕的教學過程,讓我們感受最深的是因為他深厚的語文功底。這功底,足可以支撐起他簡單卻有效的課堂,他深厚的語文功底,讓他認識到反復“讀”與有效的“問”可以幫助學生輕松的學習語文,這才成就了他淺淺的教語文中的深刻,老師一直只是在扮演者一個合格的引導者,通過一次次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與追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以及生活經驗,對作品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現在倡導的理想課堂,生態(tài)課堂,活動課堂,都應該是建立在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上,切勿急功近利。有了深厚的功底,然后再去感染學生,使學生愛上語文,愛上語文課堂。這就會成為“其功至偉”的教師。
參考文獻:
[1]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2]李思衡.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聽肖培東老師上《琵琶行》[J].中學語文,2014,(05).
[3]劉方旭.語文課,你本該那樣的美!——聽肖培東老師講《金岳霖先生》有感[J].教育科學論壇,2012,(01).
[4]陳東生.范讀伴讀對讀——賞析特級教師肖培東的賞析藝術[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5,(08).
(趙萌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7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