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果
摘 要 作為課程改革的新成果,綜合活動實踐課為初中語文教學加入了一道美麗風景,這也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它改變了初中語文教學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并以其生動活潑、切實有效的形式而得到學生的歡迎。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綜合活動實踐課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72-01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是問題的主要癥結。因此,語文綜合活動實踐課程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途徑。只有把語文活動實踐課程列入語文課程,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給予教學目標、內容和進程的規(guī)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一、開展初中語文活動實踐課的有效途徑
1.注重活動實踐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新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稿)把語文課程分為了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再度把語文活動實踐課推上更高的地位。我認為,應該切實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設計活動實踐課實施的具體措施,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2.強調活動實踐課的學生自主實踐性
語文活動實踐課的活動,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思路為中心是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最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過分突出教師的作用,學生只是被動參與。而語文活動實踐課開展的出發(fā)點是使活動課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己設計安排、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根據學生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但很多情況下,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這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要強調活動實踐課的社會實用性。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彌補傳統(tǒng)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3.把開展初中語文活動實踐課作為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
要想把語文實踐活動真正有效地開展,最好的就是把這種教學方式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形式,多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語文實踐課。我結合多年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經驗,認為有三種形式是比較有效的。第一,開展糾正錯別字活動。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進商家,用自己的雙眼去發(fā)現(xiàn)并找出店鋪招牌或墻上書寫的錯字、別字,定期進行整理和歸納。第二,組織學生進行郊游。感觸大自然的氣息,布置學生寫出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受。第三,爭做“愛心小博士”的活動。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幫助低年級的同學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知識學習活動。
4.做到認真指導,“活”學活“動”
(1)準備充分,合理安排。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做“管事婆婆”,要相信學生“我能行”,全面放手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依據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合理安排任務,激起他們智慧的火花,培養(yǎng)活動能力。如在上《開展一次有意義的教育活動》這節(jié)實踐活動課時,學生能夠積極討論研究,充分發(fā)揮想象,不僅認真準備了許多禮品,精心布置了教室,還設計了多份活動方案,使教學過程能順利進行。
(2)放手活動,獨立參與。實踐活動課重在參與。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具體地指導下,積極動手實踐,認真思維,靈活運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如上實踐活動課《賞春聯(lián)》前,學生能夠走家串戶,看到門上的春聯(lián)就隨手抄下來,加以整理。在課堂上,學生拿出自己的勞動成果來相互欣賞品味,并能自造對聯(lián)吟詠,雖然有的語法欠佳,韻味不足,但每個人都有一股自豪感。
二、切實開展初中語文活動實踐課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活動課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fā)“活動”。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講究引導的藝術,相機行事,靈活應變。
2.必須使語文活動既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
活動課必須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別要考慮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采用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促進作用,并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認真檢查學習效果,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