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紅
摘要:傳統的教育目標非常單一,就是使學生的分數能夠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課改的方向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在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應注重多元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發(fā)展不單單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應該將教育學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關鍵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那么,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就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簡單談一談看法。
在傳統的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課程往往過于封閉,教學模式過于單調,教學方式不靈活,不能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和固定,以教授歷史知識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卻顯得有些滯后。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能適應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學模式的固定化和封閉化,使教學不能聯系實際,忽視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往往顧此失彼,使歷史教學的功效不能通過歷史課程充分發(fā)揮出來。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歷史課只是單純的老師教、學生學,甚至是教師講,學生記。沒有互動,也沒有交流,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yǎng)卻很容易忽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往往只是停留在淺層的知識認知上,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最終使學生厭煩上歷史課,抵觸上歷史課,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以前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的評價,常常是只注重講授知識,對學生評價很少甚至不評價。教師講課怎么樣作為課堂效果的依據,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聽課情況深入探究。即使有評價也是片面和單一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只注重歷史課的最終成績,也就是在期末考試的成績好就是歷史課程學得好,對平時的監(jiān)督和考評基本沒有;二是只注重筆試的成績而忽視實踐能力的考查,不能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考查內容上只注重記憶性的知識,而忽視歷史素養(yǎng)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內容只注重知識性,不注重思想性,不能引導學生在考查層面上將零碎的歷史知識系統起來,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
四、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歷史教學改革
當前在歷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實現素質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歷史新課程改革中主要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提高。
1.在教學目標上實現多元性和開放性
傳統的教育目標非常單一,就是使學生的分數能夠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課改的方向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在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應注重多元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發(fā)展不單單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應該將教育學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比學習知識更重要。而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建立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還包括學習情緒、興趣、動機等方面的情感態(tài)度,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下歷史教育的多元性發(fā)展。其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所以,今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逐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歷史教學的學習,使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人格和修養(yǎng)逐漸內化到學生心中,而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所以,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多元性和開放性至關重要。
2.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所以,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教師首先應該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應重新審視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重要的主體位置上,尊重主體,發(fā)展主體,讓學生主導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歷史的課程中體味到樂趣。那么,如何轉變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應認識主體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改變以前主要以教師的“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要知道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只是教授知識,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接受能力、層次差異等多種因素,保證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2)應尊重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教師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師與學生應建立一種平等互助、共同進步的教學關系。我們知道激勵教學是重要的教育教學方式,只有多多鼓勵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愿意學習。所以,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這樣每一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歷史課程中得到認可和尊重,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應發(fā)展主體
教師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去設計教學課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提高能力,培養(yǎng)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