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杰
摘 要:凈土信仰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流派,在中國歷史上沿革發(fā)展近兩千年。凈土信仰在中國的成功源自于其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適應,其與中國傳統(tǒng)的樂土、大同觀念,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以及民間思想深相契合。凈土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深遠,在流行的宗教文化以及行為模式等方面均留下了深刻印跡。
關(guān)鍵詞:漢傳佛教;凈土信仰;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6 — 0057 — 03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逐漸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漢傳佛教十宗。①但是,最能體現(xiàn)佛教中國化成果的是凈土宗。其是以《佛說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往生論》等為主要經(jīng)典,以念佛為手段,以往生西方凈土為目的的佛教宗派。②凈土宗所宣揚的凈土信仰,曾在中國社會造成巨大的文化影響,以致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形式。凈土信仰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它與中國文化的很多方面緊緊契合;另一方面,它自形成以后,又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本身。
一、凈土思想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
凈土信仰是佛教凈土宗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強大信仰。凈土宗是漢傳佛教的一個重要派別,凈土宗信仰阿彌陀佛,通過念其名號來求死后往生西方凈土。廣義上講,除了凈土宗外,彌勒信仰,即信仰彌勒菩薩,通過修行愿求死后往生其兜率凈土,也屬于凈土信仰。凈土宗最重視的經(jīng)典是“凈土三經(jīng)一論”,即《佛說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和世親菩薩的《往生論》(《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③在修行方法上,凈土宗以口稱念佛的名號為得生凈土的要行。
所謂“凈土”,即佛國,即理想中的世界?!皟敉痢迸c塵世間充斥各種罪惡的“穢土”相對,“出離穢土,往生凈土”是凈土宗佛教的根本理念。凈土信仰除了博采佛教經(jīng)論外,還大量經(jīng)吸收了中國儒家、道家思想以及眾多民間信仰,因此與印度佛教差別很大,卻與中國文化緊密相聯(lián)。凈土宗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易行。主張修行就是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如此即可“滅八十億劫生死大罪”,死后由佛陀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因為簡單方便,故極受中國民眾歡迎。
凈土思想起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佛陀被信眾神化,開始具有神格,產(chǎn)生了很多佛陀本生故事。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興起后,從眾多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潮。彌陀凈土思想是這一思潮的總結(jié),它描繪的“凈土世界”無比美好,令人向往,由此形成了凈土思想。
凈土思想相比其他的佛教教派,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一方面,與早期佛教注重人類生存智慧,不關(guān)注形而上的神學探討不同,凈土思想設(shè)想了一個與猶太—基督教思想體系中“天國”類似的概念,即“佛國凈土”,并著力將佛陀神格化,全能化,以之為信徒崇拜的偶像。這使得后來的凈土宗在佛教各個派系中最具有“宗教”的特點。因為佛陀被設(shè)定為一個成為有難必幫,全知全能的存在,這對于廣大民眾,尤其是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佛學教育的信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是凈土思想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即其所持的修行方法極具簡易性。后來凈土宗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所謂“執(zhí)持名號”,并達到一心不亂。凈土修行的簡易性著重表現(xiàn)在:(1)依據(jù)的佛教經(jīng)典最少,只有《觀無量壽經(jīng)》、《佛說阿彌陀經(jīng)》等幾部而已,與法相等宗不可同日而語;(2)念佛形式靈活。沒有硬性規(guī)定,坐、臥、行、住都可以念佛;(3)修行方法非常簡易。只要“稱名念佛”,不需要學習深奧艱澀的佛典;(4)用力少而見效快。凈土思想仰仗阿彌陀佛愿力成佛,比禪宗靠自力成佛要容易得多。①正是因為凈土法門如此簡單易行,其才深受社會普通民眾的歡迎。凈土宗在歷史進程中體現(xiàn)出了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在數(shù)次“法難”中幸存下來,并得以延續(xù)發(fā)展。
二、凈土宗的歷史沿革
作為與禪宗并稱的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流派,凈土宗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已近兩千年之久。東漢桓帝年間,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分別翻譯了《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二卷以及《佛說般舟三昧經(jīng)》,這被認為是中國凈土宗發(fā)展的開端。此后直至唐初,凈土宗最重要的經(jīng)典次第被譯出,這極大地推動了凈土信仰在東土的傳布。
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334年——416年)在江西東林山建立了東林寺,皈心凈土,開壇講學,使東林凈土宗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甚至成為中國南方佛教的中心,影響殊大,以至于廬山東林寺有“凈土宗祖庭”之譽。在此之后,經(jīng)過曇鸞(476年—542年)、道綽(562年—645年)等佛教大師的努力,作為漢傳佛教新興宗派的凈土宗正式形成。進入唐代,善導法師(613年—681年)進一步完備了凈土宗的理論與儀軌,“稱名念佛”為中心的凈土思想被正式確立。凈土宗逐漸分為專稱佛名的“少康流”、重視悟解的“慧遠流”和教禪戒凈兼修的“慈愍流”。盛唐時期的高僧慧日法師以善導的凈土教義為基盤,提出“凈土”與“禪”并行的修行方法。這一主張影響深遠,從此以后,中國凈土宗與禪宗等宗派逐漸融合,并最終成為漢傳佛教日后的主流。需要注意的是,凈土宗在隋唐時期一度達到了空前的規(guī)模,凈土信仰幾乎成為中國中古社會最為重要的信仰。唐武宗滅佛之后,簡便易行的凈土宗和禪宗成為中國少數(shù)的生力尚存的佛教流派。
因此,到五代和兩宋時期,凈土宗依然在中土盛行,深受士庶各界的歡迎。在唐朝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教、禪、律、凈諸宗融合兼修的趨勢得以延續(xù)。以五代末期極富盛名的永明延壽大師為例,禪凈雙修是大師修持佛法的理想,提出“明心見性而又念佛求生凈”。受到這種思潮的強勢推動,北宋時期,凈禪合流,②天臺宗、華嚴宗、律宗等同歸凈土,凈土宗普及于佛門。明清以后,中土佛門幾成禪凈一家之天下。③在某種意義上,佛教正是通過凈土宗,真正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從而使佛教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國的凈土信仰為基礎(chǔ),凈土宗在隋唐之際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其同樣成為這些國家佛教最流行的派別。尤其是在日本,凈土宗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進入平安時代以后,獲得了日本佛教主流的地位。這一時期,阿彌陀佛的造像在東瀛盛行,同時,高僧,如圓仁(794年—864年)、源信 (942年—1017年)等輩出。進入武家主導的鐮倉時代,隨著法然(1133年—1212年)、親鸞(1173年—1262年)等大師的出現(xiàn),凈土宗在日本取得了空前的地位。尤其是親鸞,對凈土信仰進行了新的發(fā)揮,被認為是日本“凈土真宗”的宗祖。直到今天,凈土真宗都是日本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教派。
三、凈土信仰與中國文化的契合
凈土宗和凈土信仰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迅速地生根、發(fā)展、壯大,是因為凈土信仰的很多因素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凈土信仰的很多方面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深契合。
首先,凈土信仰與中國傳統(tǒng)的樂土觀念、大同思想相契合。與佛家所倡導的“清凈莊嚴”的凈土世界類似,中國人自古也追求清凈和諧,無爭無罪的理想世界。這種理念在《詩經(jīng)》中即有體現(xiàn):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④
可見早在上古三代時期,中國人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自在快活的“樂土”觀念。此后,儒家學者更是在原始的“樂土思想”基礎(chǔ)上勾勒出無比美好,人人向往的“大同世界”藍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雹?/p>
由此,“大同世界”成為中國人心中的一種象征,是中國一代代儒者矢志追求的理想社會的圖景。
可見,儒家理念與凈土信仰所倡導的“凈土世界”有著內(nèi)在的契合,這使得凈土觀念較之其他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觀念,能夠更成功地切近中國人的理念中,從而與中國文化相混同,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其次,凈土信仰適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佛教很多教派不同的是,凈土宗是一個極其講求簡化修行方式,不重視理論思辨的教派。凈土信仰不要求信眾掌握極其繁復的佛教教理,具備高超的思辨能力,也不要求信眾通曉佛學經(jīng)律論大部著作,只要求信眾念佛觀佛,而且只要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即可。這無疑極大地簡易了佛學修行的難度,易于普通民眾學習。如果說最近于印度佛教教理的法相宗是學者的佛教,那么簡單易行的凈土宗就是民眾的佛教。事實上,中國歷來重視注重實務(wù),輕視理論;善于總結(jié)而不善于演繹。中國人不擅長抽象思維和形而上思辨,相反善于在實踐中反思和歸納的形象思維。這使得漢傳佛教與更接近哲學家氣質(zhì)的印度佛教有了極大的差異,而凈土宗的出現(xiàn)正是中國佛教徒在彌補這一差異中做出的努力探索。事實上,由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嚴格參照印度佛教創(chuàng)立的法相宗,在中國僅傳承四代就告消亡,而凈土宗卻傳承千年而不絕,最后發(fā)展為最重要的佛教教派。不能不說,這與凈土宗更加接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關(guān)。
此外,凈土信仰還與中國民間思想、道教思想等相互借鑒和交融。如神仙方術(shù)、圖讖緯書;再如傳統(tǒng)中國的西王母信仰等。②正是因為這些契合與交融,使得凈土信仰在中國深深扎下根來,并在千年的時間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四、凈土信仰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凈土信仰產(chǎn)生以后,因為曾經(jīng)風行華夏,被廣泛學習和接受,故其曾經(jīng)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促進佛教真正實現(xiàn)中國化,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在隋唐時期,崇佛禮佛盛極一時。隋文帝大興佛教,其中彌陀凈土信仰成為其重點扶持的對象之一。隋煬帝曾在并州修建弘善寺,“傍龍山作彌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③唐武宗會昌年間(840年—846年)滅佛后,唯有凈土宗與禪宗劫后余生,繼續(xù)發(fā)展。至明清時,出現(xiàn)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局面。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以后中國人提到佛教一般都會想到“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幾成為中國佛教最重要的標識,而它正是凈土宗的遺傳。此外,彌勒佛在中國婦孺皆知,成為中國佛教的另一代表,而彌勒信仰也是凈土信仰。④可見凈土信仰對中國文化影響之巨。
此外,凈土信仰對中國人的行為模式也有很大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強化了中國人“孝”的觀念。孝親本是中國人道德之大本,誠如孔子所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⑤而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與儒家孝親觀念相結(jié)合,極大豐富和強化了中國人的孝的觀念。相比較其他教派,凈土宗彌陀凈土思想主張為逝去的親人追薦冥福,祈愿往生,更加加深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接近和吸收。凈土經(jīng)典《觀無量壽經(jīng)》將孝養(yǎng)父母,奉侍師長置于彌陀凈土凈業(yè)正因之首,對孝道評價極高。⑥這部佛教經(jīng)典也成為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經(jīng)卷,被廣泛頌習。
總之,經(jīng)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佛教最終實現(xiàn)了中國化,而凈土宗就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凈土信仰在中國奉行了近千年,因此也對中國文化也產(chǎn)生了長遠而深厚的歷史影響,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參 考 文 獻〕
〔1〕蘇樹華.中國佛學各宗要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揚炯.中國凈土宗通史〔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鳳凰出版社,2008.
〔3〕賈發(fā)義.凈土信仰與中古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王公偉.中國佛教凈土宗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5〕王蘇君.現(xiàn)代語境中凈土宗的法門特征及其意義〔J〕.青海社會科學,2011,(01).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