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哲
摘 要:“歧義”是一種語言形式蘊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表達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產生歧義的原因有很多,語音、詞義、層次或語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義??梢岳蒙舷挛恼Z境、換用適當的詞語、增刪詞語或調換詞語的順序等多種手段來消除歧義。歧義作為一種特殊的語法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學習中,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歧義;現代漢語;語義;語法
歧義作為一種特殊的語法現象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時也許可能會貽笑大方,但有時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一、什么是“歧義”
呂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語法修辭講話》中指出:“歧義是一句話有兩種說法”。裘榮棠先生在《“歧義”淺析》里說過:“歧義就是一句話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確切地說:“歧義”是一個短語或句子蘊含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沒有把確切的意思表達清楚,使人可以有兩種或幾種不同的理解。
例如:“熱愛人民的軍隊”,當作偏正詞組來看時,“熱愛人民的﹨軍隊”是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意思時指對人民有深厚感情的軍隊;當作一個動賓詞組看,“熱愛﹨人民的軍隊”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意思是熱愛軍隊,因為軍隊是人民的。
現代漢語中存在著多種類型的歧義句和歧義現象,但有些歧義現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分辨,是可以排除的。有時,標題上的歧義可以借助正文的內容來排除。對這樣的歧義句,一般來說,是應該允許存在的。積極地利用歧義,可以構成雙關語或歇后語等修辭格,使言語生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在上下文無照應的情況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義句就會給讀者帶來麻煩。無疑,這會影響人們的交際和漢語純潔健康的發(fā)展。歧義并非現代漢語獨有的現象。古今中外各種語言中都有歧義現象,以法語著稱的法語也不例外,只是情況各不相同罷了。
二、歧義是怎樣產生的?
語言中的歧義現象,跟語言的表達者有關,表達者可以更換說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應來避免歧義。語言中的歧義現象跟語言自身特點也有聯(lián)系。同一個人用某種語言(如,漢語)的某種句式來表達某個意思時有歧義而換用另一種語言(如,俄語)來表達,就可能沒有歧義了。
歧義是怎樣產生的呢?就語言的發(fā)展來說,歧義的出現也是一種必然現象。隨著人類思維的發(fā)展和外界事物的發(fā)展,人類的語言也在發(fā)展。新詞的不斷產生、詞義的逐漸變化、語法規(guī)律的逐漸發(fā)展和表達手段的日趨靈活豐富,都表明語言在發(fā)展。但是,外界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先于語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這種發(fā)展的語言總是晚于前者而出現的,是第二性的。一個新事物已經出現,一時還沒有相應的確切的語言來描述它,說明它,這種情況是常有的;一個復雜的道理或想法已經考慮成熟,在表達它時卻不能盡傳心意,這種情況也常有;至于復雜的感情難以言傳,微妙的心理常需意會,就更不必說了。思想要反映現實,而語言又要準確地表達思想,這當中既存在著認識與現實的矛盾,又存在著表達與認識的矛盾。這就是說,認識不一定與現實一致,而表達有不一定與認識完全吻合,要達到這種一致的吻合,就要有相當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需要有個過程的。舊矛盾解決了,隨著新事物的出現,又會產生新矛盾。人們的思想及其語言就是在這種矛盾中發(fā)展的。
可見,客觀存在的外界事物與客觀存在的人類思維,總會比用來表達客觀存在的語言更為豐富和復雜。人們如果用無限復雜的語言就非常難學,甚至根本學不會。于是,人民便用有限的語言手段去表達不止一種思想,語言手段便有了多義性。多義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歧義。
因此,語言所以會有歧義,從根本上說,還是客觀世界的無限復雜性同語言表達手段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三、歧義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標準和表達需求,歧義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在此,我們就其中的一部分來舉例說明。
(一)積極歧義和消極歧義
按照“歧義”的所造成的“利與弊”來分類,歧義可以分為:“積極歧義”和“消極歧義”。
語言有歧義不能一概說都是無益的,因為它也有積極的,有益的一面。我國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有些就是利用了詞語、句子乃至篇章的多義性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加強了作品含蓄、雋永的效果。我國古代和現代的一些笑話也有故意利用語言的歧義而妙趣橫生的。維吾爾族民間傳說《阿凡提的故事》中的《給大阿訇理發(fā)》中的一段對話,很經典:
“阿訇,你要眉毛嗎?”
“當然要 ,這還用問!”阿訇說。
“好!你要我就給你!”阿凡提說著,颼颼幾刀,就把阿訇的兩道眉毛刮下來,遞到他手里。
大阿訇氣得說不出話來——誰叫你自己說過“要”呢。
“阿訇,胡子要嗎?”阿凡提又問。
“不要,不要!”大阿訇連忙說。
“好,你不要就不要!”
阿凡提說著,又颼颼幾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來,甩在地上。
對這位理發(fā)時一貫不給錢的大阿訇,阿凡提機智地利用了“要”這個詞的兩種不同意思(“要得到”和“要保留”)造成的歧義來構成笑料。
語言的歧義還有消極的、有害的一面。這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主要著眼點。國際條約、協(xié)議等文件中又歧義,就會有關各方面的爭執(zhí),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損失。例如,清政府曾向德國借錢修筑膠濟鐵路,作為代價之一,1898年的《膠澳租界條約》中這樣寫道:“沿鐵路三十里之煤鐵等礦,德國有權開采?!碑敃r議定的是鐵路左右共三十里。結果軟弱的清政府在德國硬說是左右各三十里的情況下,只好聽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礦權?,F在,如果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有歧義,就可能影響到下級有關部門、單位對黨和國家某些方針、政策、規(guī)定的理解和執(zhí)行。一般的公務文書出現歧義,也會造成理解和貫徹的差異。而合同、協(xié)議之類的契約性文書出現歧義、爭執(zhí)、賠償等麻煩就更不易避免。科學論文或設計中有歧義,首先就消弱和損害了它的科學價值;如果再照不當的理解去付諸實施,就可能使工程或實驗等歸于失敗,甚至照成重大的損失并浪費大量資金。一般的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有歧義句,雖不會造成什么嚴重的爭執(zhí)和損害,但是,它會導致說理不清,或是交代不明、描繪不準,從而有損于所要表現的人物或人物形象的鮮明和清晰,以至降低文章或作品的表達效果。上述幾個方面說明,在諸多文體中、在諸多場合下,語言上的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二)口語歧義和書面語歧義
按語言的表現形式來看,歧義又可分為“口語歧義”和“書面語歧義”兩類??谡Z傳遞信息的媒介是聲音,屬于聽覺的;書面語傳遞信息的媒介是文字,屬于視覺的?,F代漢語書面語言的歧義和口頭語言的歧義有共同之處,也有區(qū)別。一種有歧義的語言形式,如果說出來或寫出來都有歧義,這體現了二者的共同之處。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有些歧義只在口語中存在,到了書面上就沒有歧義了。這表現在同音字或同音詞上。
例如:(1)他姓zhang。
(2)小王期zhong考試全優(yōu)。
人們在聽到這些話以后,就可能有疑問。例(1)是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例(2)是“期中”考試還是“期終”考試?可是,這些話一旦寫出來,歧義就消失了??梢姡瑢懗鰸h字,即用書面語表達,就有分辨歧義的作用。
另外,有些歧義只在書面語言中存在,改用口頭語言表達就沒有歧義了。這是因為口語能體現不同的語調、重音、停頓和緩急等,而這些輔助性的表達手段正是區(qū)別某些歧義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準備好了。”
這個句子離開了一定的上下文,在書面上是有歧義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由我來準備,好了”,也可以理解為:“我已經準備好了”。這兩種意思在口語中完全可以分辨:意在前者時,“我”讀得重而長,“好了”讀得輕而短,整個語調是下降的;意在后者時,“我”一般并不重讀,“好了”讀得重,整個語調是平行的或是上升的。
其實,有時如果孤立地看書面上的某些句子,或是這類句子的句意在文中是孤立的時候,許多都是有歧義的。在此,就不舉例說明了。
可見,口頭語言具有明顯的分辨歧義的作用。一些歧義可以在口頭語言中排除。實際上,口頭語言還由于對象明確,場合具體,針對性強,輔助性表達手段豐富,出現歧義的情況要比書面語少得多。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歧義還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比如,按照是否依賴語言環(huán)境來分類,歧義還可分為語境歧義和非語境歧義。
四、歧義產生的原因
產生歧義的原因有很多,像上文提到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而產生歧義、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導致產生歧義。在這里,我們就“由詞語的某些特點引起的歧義”做一些探究。
首先,由詞語的同音引起的歧義。這種歧義,有人稱其為“同音歧義”,常見于口語中,如上文中提到的“期中考試”和“期終考試”,就是由于詞語的同音而引起的。
其次,由詞語的多義引起的歧義。在現代漢語的歧義現象中,由詞語的多義性而引起的歧義占有一定的比重。任何語言的詞匯中只有少數的單義詞,主要是科學術語之類的,大多數詞是多義的,所以,多義性是詞語的特點。由詞引起的歧義,多數是由多義詞入句引起的。所謂多義句和多義詞是指不止一個意思的句子和詞。多義詞和多義句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不產生歧義,這是受上下文制約的,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產生歧義。
例如:“劉明要考張老師的研究生?!边@句話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是有歧義的?!翱肌庇袌罂嫉囊馑?,又有考查、考問的意思。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劉明要報考張老師的研究生,又可以理解為劉明要考查張老師的研究生。
另外,由詞語的指代不明會產生歧義、由于詞的兼類、詞同詞素的界限不清、復指成分界限不清、詞語的搭配組合方式不同、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等都會引起歧義。
五、消除歧義的方法
既然歧義產生了,我們就要尋找消除“歧義”的方法。消除“歧義”的方法有許多種,我們在此枚舉幾種,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利用上下文可以消除歧義。我們在前面舉出的一些有歧義的句子,大都是脫離了上下文的。其實,其中有些句子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并不會產生誤解。
例如:“票”!這句話是個簡單的句子,可是它表達的意思卻是多種的。如:在戲院入口處,看戲的人拿出票來交給收票員,隨口說一聲“票”,這是一種意思。在公交車上,售票員向上車的乘客說一聲“票”,提醒他們購票,這是另一種意思。總之,像這樣一類的句子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離開了語言環(huán)境,它雖然也有意義,但缺少內容。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說話的人也好,聽話的人也好,總是把它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賦予它以具體的內容。所以也不會產生誤解。
其次,換用適當的詞語可以消除歧義。有時候,有些歧義是因為用詞不當,尤其是多義詞使用不當照成的。因此,只要改換某些詞語就可以消除歧義。
例如:“誤報火警,話務員受罰?!边@句話中的“誤”可當“錯誤”和“耽誤”講。因此,“誤報火警”就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錯報火警”(沒有火警,卻報了火警);另一種解釋是可以理解為:“延誤報火警”。如果作者的意思是其中的一種,就可以把誤報改成“錯報”、或“延誤”,就不會產生歧義了。
第三,通過增添或刪減某些詞語有時可以解除歧義。有些歧義是由于多用或少用了某個詞語造成的,因此,只要增刪某些詞語就可以消除歧義。
例如:“我們要重視古代醫(yī)學研究。”這句話中的“古代醫(yī)學研究”有歧義,用添加結構助詞“的”的辦法可以使它分化??蓪⑦@句話分化為“我們要重視古代的醫(yī)學研究”、“我們要重視古代醫(yī)學的研究”。如果作者根據自己要表達的意思,適當增加一個“的”字,就消除了歧義。
第四,有時調換詞語的順序可以消除歧義。漢語中語序是重要的語法手段之一。同樣幾個詞語,語序不同,意思往往也就不同。有些歧義就是由于語序不同照成的。因此,只要調換一下詞語順序,歧義就可以消除。例如:“那次火山爆發(fā)的能量相當于投在廣島的二千五百顆原子彈?!边@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可能被誤認為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共二千五百顆。很顯然,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應該把這句話改為:“那次火山爆發(fā)的能量相當于二千五百顆投在廣島的原子彈?!?/p>
除此之外,像變換句式、補足省略的部分、增刪或更改標點都可以消除歧義,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國的文字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要認真地學習,深入地研究,體會文字給我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