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昌
[摘 要] 蘇州市平江中學校數學組在“以生為本、精講精練、注重思維、發(fā)展?jié)撃堋钡恼n改理念下,依據數學學科“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的特點,認真開展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融合研究,逐步形成了“思練結合,學教融評”課堂范式.
[關鍵詞] HPM;課堂文化;課堂教學范式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精辟地敘述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貢獻”的觀點. 而以落實數學課程目標為己任的數學教育,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fā)展趨勢,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作用,特別是在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因而,把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之中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所在學校數學組在“以生為本、精講精練、注重思維、發(fā)展?jié)撃堋钡恼n改理念下,依據數學學科“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的特點,認真開展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融合研究,逐步形成了“思練結合,學教融評”的課堂范式,其基本結構為:回看入境——探究生成——拓展提升——學情評價. 下面從“HPM”視角對筆者所在學校數學學科課改范式進行闡釋,進一步揭示數學史對豐富數學教育內涵的重要意義,以期使教師能夠形成將數學史與數學教育融合的自覺,把HPM研究成果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
“回頭看”,助學生前行更順?搖
“回看入境”是筆者所在學校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一題、一問引導學生對前認知進行自我診斷,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聯(lián),有效推進新課的學習. “回頭看”的內容可以與上一節(jié)課內容關聯(lián),也可以是前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其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對重點知識的不斷溫習,解決知識遺忘問題,進而達到夯實“雙基”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適時地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回頭看”中,通過“錯時訓練”,可以解決一些難以一步到位的認知問題,從而有效解決學生的層次差異問題和認知快慢問題. 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如學習了數軸后,學生雖然了解到“數形結合”思想,但理解顯然比較膚淺,不會感受到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今后的數學學習所帶來的好處. 但學習了“字母表示數”后,設計如下的回看練習,就可以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圖2為筆者所在學校數學課堂常采用的“243”組織架構,采用三級合作模式:基礎級——解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的探究性問題,由兩人小組合作解決;進階級——解決中等難度的探究性問題,由四人大組展開互動;挑戰(zhàn)級——解決綜合性、探究性問題,先由“鐵三角”合作探究,然后向四人大組輻射.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僅局限于“探究生成”環(huán)節(jié),它可以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當然也可以拓展到課外學習活動中.
數學思想方法助學生思維發(fā)展
的沃土更潤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又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 只有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的本質,才能把數學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把課堂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即“拓展提升”定位為:在已有認知基礎上總結提升,運用數學思想方法,遵循“用好變式、激活思維、解決問題”的原則,強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并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思想方法的魅力. 因此,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學習的高級階段,內化與運用概念、把握規(guī)律和形成思想是本階段的主要任務.
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一般會從1~2個典型題目入手(稱之為“母題”),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拓展與變式,這樣雖然有時涉及的知識點會很多,但都與“母題”有根本性的關聯(lián),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現(xiàn)舉例如下.
例題 把兩塊全等的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ABC和DEF如圖3所示疊放在一起,使三角尺DEF的銳角頂點D恰好是三角尺ABC斜邊的中點, 若AB=4,則AP·BC=______.
變式 把兩塊全等的含45°角的直角三角尺ABC和DEF如圖4所示疊放在一起,使三角尺DEF的銳角頂點D恰好與三角尺ABC斜邊中點O重合,其中AB=4. 把三角尺ABC固定不動,讓三角尺DEF繞點O旋轉,設射線DE與射線AB相交于點P,射線DF與線段BC相交于點Q.
(1)如圖4,當射線DF經過點B,即點Q與點B重合時,試證明△APD∽△CDQ,此時AP·CQ=______.
(2)將三角尺DEF由圖4所示的位置繞點O逆時針旋轉,設旋轉角為α,且0°<α<90°,則AP·CQ的值是否改變?試說明你的理由.
(3)在(2)的條件下,設CQ=x,兩塊三角板重疊部分的面積為y,求y與x的函數關系式. (圖5、圖6供解題用)
顯然,變式題是對例題的深化,是一道操作類問題. 雖然此題綜合性強,但學生一方面因為有基礎而會很自信,另一方面,因為有深度而會產生登高望遠之樂趣. 學生會從熟悉的題目出發(fā),不斷地探索,產生新的發(fā)現(xiàn),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學會用類比的方法思考問題. 當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緊緊抓住△APD∽△CDQ這個關鍵,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悟“動中求靜”“形變而其本質不變”等思想和數學活動經驗,使思維進一步升華,形成解決動態(tài)型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
再如,教學“用加減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當師生共同提煉出解題基本思想與解題步驟后,教師出示了一道題:解方程組x-2y=-4,x ∶ 2=y ∶ 3. 通過共同學習,各小組展示了幾種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先將方程x ∶ 2=y ∶ 3變形為3x=2y,再化為3x-2y=0,這樣就可以用今天所學的加減消元法來解方程組了. (常規(guī)思路)
方法二,將方程x ∶ 2=y ∶ 3變形為3x=2y后,可把2y看作整體直接代入x-2y=-4中消去y, 從而求出方程組的解. (利用“整體”思想)
方法三,利用小學里學過的比例知識,把x ∶ 2=y ∶ 3的比值看作k, 就可以得到 x=2k,y=3k, 然后代入方程x-2y= -4中,解出k的值后,就可得出x,y的值. (“設參數法”)
學生對這么豐碩的成果無疑是欣喜的,教師不失時機的題后小結更使得學生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解上述題目時,無論是采用代入消元法、加減消元法,還是“設參數法”,都運用了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這其實就是一個化歸的過程. 在今后的學習中,還會遇到化歸思想在解方程(組)中的應用,如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把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把無理方程轉化為有理方程等.
實踐表明,無論是以能力立意設計漸進式問題串或變式題的形式,還是探究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問題,只要有數學思想方法的融入和支持,都能使學生的思考逐步深入,并且探究欲望會持久地保持,學生學習也會漸入佳境,思維會得到逐步拓展和深入,并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探究過程可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chuàng)造,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活動中獲得成就感. 同時,能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思維品質.
學習評價助學生自我反思意識
更強
“學情評價”是筆者所在學校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 通過一組檢測題的解答以及學生的表達交流,使得教師和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做評價,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和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 評價學情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與技能外,更要關注本堂課所獲得的活動經驗和所運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 有時,還可以根據需要引進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小典故,教育學生把數學家所具有的科學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進行傳承,引導學生在思維的縝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所展現(xiàn)出的頑強精神、合作精神等意志品質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反思能力. 例如,很多學生在解題時,雖然思路正確,但往往由于忽視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或在多種可能性的情況下出現(xiàn)分類不全面的問題,造成解答錯誤,這些都屬于思維縝密性不夠的具體表現(xiàn),需要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
結語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課改的要求. 隨著課改的推進,數學史的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所重視,并且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進行數學史融入的實踐,這將給數學課堂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為了進一步發(fā)揮數學史的教育價值,數學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積極轉變數學觀和教學觀,要從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角度去認識數學史與數學教育融合的意義,從而增強自己研究數學史的意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數學史知識,并成為數學史與數學教育融合的實踐者和促進者.
2. 要注重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的科學性. 選取數學史料時,一定要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不能把數學史與數學知識割裂開來,同時選取的內容切忌過多過濫,否則雖然學生受到了數學文化的熏陶,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學生的關注點可能已偏離數學知識本身,這樣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影響了教育價值.
3. 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可以適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先確定主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圖書、上網查詢等方法自主收集一些資料,然后采用課堂展示、講故事或數學小報評比等方式進行交流,從中感悟數學家的勵志故事、數學知識產生的原始背景和數學思想方法形成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數學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