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這個閱讀的主體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個性閱讀學習,已成為很多語文教學者研究的問題。
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個性的學習方法人手,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樂趣”也是貫穿于小學閱讀教學各個學段、各個年級、各課閱讀中的重要教學目標。
一、個性閱讀教學的內涵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比欢斝聲r代的教學主體觀進入語文課堂時,還有很多教師使用傳統(tǒng)教學,采用談話的方法,用“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樣只會讓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泯滅,創(chuàng)造的天賦被扼殺。
二、個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活知識技能。
語文本身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學科,它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內容描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自己獨有的閱讀感受,讀出自己的風格是每個教學者夢寐以求的。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予情?!苯處煈擅畹貑l(fā)學生。從個性閱讀中激活學生情緒,激發(fā)學生獨特思維。使學生在愉悅的享受中感受美,道德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例如,《兩袋麥子》這篇文章,為了體現(xiàn)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老師并不強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向“小猴”學習,在“小?!?、“小豬”身上,我們也能學到知識和道理。
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挖掘學習情境下的資源,其中的學習內容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適應學習內容的要求。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得到知識和技能訓練,領悟到文本內容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情境的作用。
例如,《蝸牛的獎杯》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遙遙領先”時,教者創(chuàng)設了情境,讓幾位學生在教室里奔跑,其中有一位學生奔跑速度比較快,很快與其他幾位學生拉開了距離,而且拉開的距離很遠。學生看到這種情境后,一下子就明白了“遙遙領先”的意思。這樣的情境設計,淺顯直白,生動形象,準確到位,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
再如,《螳螂捕蟑》出示句子: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乘虛而入”與“不堪設想”時,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地圖,接著出示反映戰(zhàn)爭后的悲慘圖片。讓學生穿越時空,來到春秋時期,做一回吳國的大臣,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并用自己的話具體描述不堪設想的后果。這種情境設計,讓學生通過圖片理解了關鍵詞語,訓練了口頭說話能力,進而感悟了文本內涵,既便于操作又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訓練了技能,理解了文本。
當然,必須明確的是,“盡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讓學生任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閱讀教學只會陷入混亂之中。所以,尊重個性差異,是建立在一定標準或共識的基礎之上的。
2.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起情感共鳴。
“閱讀過程是在文本的言語形式與閱讀主體的生活直接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掌握與形成。更要關注掌握知識技能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有效的教學情境是紐帶,它能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與互補,極大地豐富以至升華“境”與“情”,使知識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更好地被學生接納和內化。
學生對于文本中所體現(xiàn)的生活底蘊是沒有直接經驗的,唯有教師啟發(fā)學生喚醒記憶,借助自己在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似直覺經驗去解讀文本內容。
例如,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老師可利用歌曲《母親》以及多方面解讀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深入文本,以求獲取知識的同時起到情感共鳴!
再如,《明天,我們畢業(yè)》課堂一開始,教者就進行了離別校園依依不舍的情感氛圍的設置,首先教者用一番動情的話語將學生拉人了回憶中,接著課件里開始播放學生六年來平常生活的照片,并配上了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伴隨著淡淡的傷感獨白,很快就將孩子們拉入美好往昔的回憶和離別的愁緒中。在情感的熏陶中,再讓學生去有感情地誦讀文本,去寫留給母校、老師、同學的臨別贈言。從學生的寫話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的學生已得到情感熏陶,寫出的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里的情境創(chuàng)設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正因為有了情感共鳴,才會有鮮活的文字在筆底流淌。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也是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教者如果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準確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軌跡,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與文本交融在一起,就會實現(xiàn)教師情、學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諧共振。
3.創(chuàng)設有效氛圍。激起自主探究。
事實上,學生的閱讀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一方面更應該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這也便是語文課上,學生就這些值得爭鳴、質疑的問題,進行分小組討論,在合作探究中共享成果,讓學生的個性化得以充分張揚?!锻醵 返恼n堂教學:在導入課文前,教者營造氛圍,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讓學生跟著齊唱。歌聲把學生帶入當年王二小給敵人帶路時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對王二小的敬愛,對敵人的仇恨。學生帶著這種愛憎分明的感情,閱讀課文更加認真,因而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文本內涵。
必要時創(chuàng)設一定的氛圍,可以收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強化注意力等多項功效。但不論哪種氛圍,都要能緊扣教材內容,并確實能激發(fā)學生個性閱讀。endprint
三、如何實施個性化閱讀
教師應熱情鼓勵學生敢為人先,標新立異,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多層次,多角度的傾聽,面對“學生眾多的聲音”,要既聽出“雜音”,分辨對錯,也要聽清“高音”,分清認知水平的高低,還要聽出奇音,覺察出見解的獨特與新穎。這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人情人境,在閱讀中整體感知,在閱讀中陶冶情操。讓學生激昂處作一個激昂,委婉處還它一個委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這一切的“讓”,都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宗旨與目標。當孩子們能從閱讀中感受美,他們才能讀有所得,讀有所悟。從而產生共鳴。“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又一個基本理念。如果把學生封閉在教材的框框之內,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的線性延伸、平面滑行,且容易形成定勢心理,導致學習興趣的削減。教師要善于選取相關的文本資料,通過不同文本的交相輝映,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全新的開放的空間,這種向外輻射的閱讀方式可以把不同的文本組合在一起,使它們之間產生一種立體的和諧效果。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進行閱讀理解。
例如,在教學王冕的《墨梅》時。我就以“梅”為主題,進行了嘗試。我想把陳亮的《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設計成謎語,讓學生猜猜詩中寫的是什么。這樣不僅巧妙地引出主題,亦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來我又結合詩的內容指導學生欣賞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使學生對梅花的高尚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位不畏權貴、鄙視流俗、貞潔自守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
一樣的40分鐘,卻因為有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主動言說的自由,開放立體的閱讀,使課堂猶如一幅色調、線條、構圖流暢圓潤的畫。它和諧寧靜,默默地拓展孩子們生命的空間,提升孩子們生命的質量。它的每一分鐘都會創(chuàng)造豐富多元的價值,每一個學生都會收獲躍動的生命、鮮活的靈魂,我們也都會欣喜地聽到孩子們生命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語文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在追求人文精神的真善美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感,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激發(fā)個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而個性閱讀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深層源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感受的能力。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多方面,多角度,有機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思想。通過老師正確指導,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通過發(fā)揮潛能,來真正體現(xiàn)課堂上“學生是主體”的個性閱讀教學主體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