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中職計算機英語課學生學習動機不高,教學效果欠佳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嘗試采用內容和語言融合學習法CLIL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分析了職三級一個自然班的43名學生十六周研究期間的計算機英語學習動機的變化。結論是用新方法后學生對計算機英語課堂更感興趣,學習動機明顯提高。
關鍵詞 學習動機 計算機英語 CLIL 中職學生
1問題的確定
英語是國際通用的計算機語言,因此計算機專業(yè)的中職學生學好計算機英語非常重要。然而,學生上課不聽課,睡覺、玩手機,教學效果欠佳。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們做了以下假設:(1)學生覺得計算機英語沒用;(2)教師教學方法不受歡迎;(3)學生聽不懂。我們對計算機專業(yè)三年級的21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11份。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認為課堂沉悶,原因主要是課堂大部分時間被用于講語法、分析翻譯句子,結果證實了第二個假設。改變教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是重點。外語學習動機即個體出于愿望或滿足感在學習語言時的努力程度。學者Dcpmyeita把語言學習動機與教學情景的有機結合,他提出了提高學習動機的因素:(1)學生對該課程的內在興趣;(2)教學與學生需要的相關性;(3)學生對學好該課程的期望值;(4)學生對課堂活動效果的滿意度。我校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企業(yè)、企業(yè)實習等加強學生對職業(yè)性質和前景的了解來提高第2和3因素。結合調查結果,教師應提高學生對課堂活動的滿意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向持久性學習動機轉化。
2行動研究方案的制定并實施
近年,很多學者報道了歐洲國家采用內容和語言融合學習法(Content 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簡稱CLIL)在中小學用外語講授數學、生物、物理、信息技術等課程。例如,在一項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有93%的CLIL學生選擇下一學年跟同一個老師繼續(xù)用外語學地理。這表明,CLIL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機。相比之下,我國的CLIL主要應用在高校(如:朱劍林等),報道CLIL在職中的應用很少(如:周苑)。CLIL是將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內容和語言雙側重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內容(content)、交際(t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這4C為框架來制訂和實施教學計劃。我們嘗試在中職計算機英語課中運用CLIL,希望能提高學習動機。
行動實施時間為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共16周,周課時為2節(jié)。按CLIL模式,每個教學單元都含有4C要素。我們記錄職三年級一個自然班的43名學生計算機英語學習動機的變化。以下是行動方案:
2.1內容
這里指計算機專業(yè)知識,如:計算機的軟硬件等。
2.2交際
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交際活動,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交流信息、表達思想的環(huán)境,促進語言習得。本研究以《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為框架,整理了語言交際在計算機英語中的具體交際功能項目:感謝與道歉、預約與邀請、求助與提供幫助、贊同與反對、勸告與建議、投訴與受理投訴等,如:The client is complaining about his slow computer.Please give him some suggestions.
2.3認知
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活動進行學習:記憶、舉例、排序、解釋、比較、分類、預測、假設、推理、綜合和評估等的形式進行學習。各認知活動在本課程中各個單元出現的順序從低級到高級出現,使教學活動從易到難展開。例如,要學習計算機硬件設備的名稱,教師可以先展示圖片或實物,讓學生用英語說出其名字。學生不會的,教師展示單詞并示范讀音。然后,教師給出部分字母,讓學生看著教材,把這些詞拼出來,寫在思維圖的外圈里,接著,讓學生說出中心的上位詞是什么(識別)。下一步,可以通過Odd one out的活動讓學生對單詞進行分類(分類)Odd one out from:primer,scanner,keyboard,microphone.正確答案是printer,因為printer是唯一的輸入設備。接著,讓學生把本課所學的計算機硬件按市場平均價格從高到低排列(排序)。教師可以立刻上網,查國內現時的網購價,以給學生的估算結果一個反饋。然后,同桌兩個學生為一組商量,按1000元預算在教師設計的虛擬購物網“選購”計算機硬件設備(綜合)。教師自己做虛擬購物網為了保證目標單詞的出現和限制陌生詞匯的出現以降低任務難度,并向全班簡單描述選購方案,讓其他同學投票選出性價比最高的方案(評估)。通過由淺入深的幾個認知活動,學生把要學的知識點一次一次地復習,加深鞏固,以達到靈活運用。
2.4文化
文化,指多元文化,增強學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理解能力。老師以單元話題切入,提出拓展性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后,匯報通過上網等手段收集的信息。教師還指導學生在國際學生論壇上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提問交流。如:學習Internet的時候,學生調查英國中學生經常上什么網?怎樣利用Internet上課?
3行動研究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兩類資料:調查問卷和訪談。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同時且持續(xù)地進行,并始終伴隨著研究者的反思。
3.1問卷調查
在第一周和第十六分別對這43名學生進行無記名學習動機問卷調查,兩次收回有效問卷都是43份。有效問卷的數據通過社會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進行處理。得出以下結果(表1):
表1的結果顯示實驗后,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增強(t=-2.54,p<.05)。證明這種上課形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3.2學生訪談
在第八周和十六周,我們根據男女生比例,分別從計算機英語成績80分以上、60-79分、60分以下三個等級中選取了3名男生和3名女生進行訪談,問題如下:
問題1:對比以前,你是否覺得自己更喜歡現在的計算機英語課?
問題2:你覺得喜歡現在的計算機英語課原因是什么?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
訪談采用教師對學生訪談的形式,錄音后進行文字轉譯成6份文字資料,然后用三級編碼對內容進行了三級逐步提煉。分析后,得出以下反饋結果:
結果1:被訪學生均認為自己喜歡現在的計算機英語課。
結果2:喜歡現在的計算機英語課的原因主要有:課堂活動有趣吸引;課堂活動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專業(yè);課堂氣氛輕松,學生焦慮情緒減輕。
4結論與反思
4.1結論
學生對計算機英語課堂感興趣程度明顯提高,學習動機也明顯提高。實驗前、后,我們都分別用“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問卷”調查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抽出其中能體現學生對計算機英語課堂感興趣程度的問題的調查結果做一個統(tǒng)計,如:我希望這個學期有更多的英語課。這些數據通過社會統(tǒng)計軟件SPSS 13.O進行處理,統(tǒng)計的結果是(表2):
表2顯示,學生對計算機英語課堂感興趣程度明顯提高(t=-13.670,p<.05)。實驗前,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沉悶。我們采取一系列提高學習動機的措施后,學生對計算機英語課堂的興趣明顯增強,學習動機也明顯增強(見表1)。這個結論也印證了高一虹等的調查結論: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情境因素,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向持久性學習動機轉化。
4.2反思
本研究仍存在不少局限性,但總體來看,課堂上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的情況幾乎沒有,他們很投入、愉快地參與課堂活動,大部分人能跟著教師的思路積極地思考問題,學習動機明顯提高。然而,我們也觀察到一些問題,如:對于一些認知水平要求比較高的活動,學習能力相對低的學生不太愿意去思考,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搭便車”。這還需要教師進一步研究,努力解決問題。當然,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不是幾個月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采取更多有效的辦法并做進一步的探究。
★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內容和語言融合學習法對中職學生計算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2013YQJK05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