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0)
基于探究式教學的太極拳設計教學方法研究
胡建平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來,太極拳作為傳統文化的豐富瑰寶受到廣泛重視,各中學及高校紛紛開設太極拳體育課程,而傳統教學方式下太極拳的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給太極拳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使太極拳教學的設計不斷改進。本文針對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相關概念的闡釋與描述,并根據太極拳教學中主要的課程內容及太極拳技法特點進行分析,以期為太極拳的探究式教學提供參考。
探究式教學;太極拳;教學方法設計
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的精粹,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融合了道家、儒家等理論,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符合人體與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是一門具有較強科學性的運動,高校中開設的太極拳課程普遍將24式太極拳作為主要學習的內容,但在其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上存在著種種問題與困難。探究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方式,對高校及中小學開展太極拳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科學知識的內容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生們學習的內容也應該隨之不斷擴展,而探究式教學方式,則是在相關探究式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構筑起一系列教學活動結構與策略,其中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在學習知識概念的原理和方法之后,進行探究活動,并根據探究的結果得出相對科學的解釋,由此獲得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我國探究式教學已經廣泛引入課堂教學,并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國情,建立了相對適應我國教育制度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并根據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在教學內容和流程的設計上進行細節(jié)的調整,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探究式教學的本質是通過改變教學內容在流程中的設計,教師不完全將有關概念和原理等內容直接展示給學生,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交互性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知識和內容。
探究式教學設計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探究活動的自身特點進行,因此,具有開放性、突顯性、統整性與操作性等特征。
2.2.1 開放性 開放性作為探究式教學設計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并進行自主的探究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一點要求教師不能設計過多的內容來限制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自主安排探究學習的方式、內容,同時要求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評估教學內容與學生能力的范圍和限度,同時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和多媒體的應用。
2.2.2 突顯性 教師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應將一種或幾種教學要素在內容和重要度上盡量突出,使學生的探究學習在探究內容和媒介上能夠有方向、有目的的進行,探究內容和媒介的相關部分是探究式學習的關鍵因素,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多加注意。
2.2.3 統整性 統整性要求教學設計從內容的整體出發(fā),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對內容等要素構成的教學活動進行綜合的安排與計劃,針對探究式教學的內容、任務、過程、環(huán)境等環(huán)節(jié)進行細致的安排,并且使各個要素都能圍繞探究學習的主題和目標。
2.2.4 操作性 探究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具體,能夠在教學中進行操作,這是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特色之一。教師應設計出適應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教學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內容設計,并控制一定變量,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使其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程序,進而使學生在探究中能夠順利達成教學的目標。
探究式教學的主旨在于促進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思考,這要求在設計探究式教學的內容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作為重點,并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知識外延和擴展。
探究活動的主體包括學生、教師、探究媒介及進行學習的材料等部分,這些因素必須統籌整合,進行合理的安排,共同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探究式教學實際中,教師應使各個要素相互配合,使其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
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在探究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探究教學時,應增加學生之間進行分享交流的內容,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們在分享中開拓思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探究,更好的發(fā)揮自身的潛能。
探究式教學設計必須將學生的探究思路與過程納入設計的范圍,根據探究發(fā)生的條件和過程來設計教學事件與環(huán)境,這要求教師在進行設計時,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根據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需要進行系統的規(guī)劃。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形成的相對系統化、理論化的教學設計格式,在課堂教學中選取恰當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根據在往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中,太極拳的主要教學模式包括3種:單項動作的技術教學與練習;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的目標模式;太極拳動作技術教學的評價模式。
太極拳的教學手段多元化,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了解太極拳不同動作要領的含義、攻守等特點,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和演練,最后配合多媒體技術和太極拳音樂,整合整套太極拳動作。這些方法主要運用在教師進行講解和示范的過程中,讓學生模仿和練習,在學生體悟太極拳的武道精神的同時,掌握太極拳動作技術要領,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深刻領會太極拳的魅力。
根據學科內容和教學要求編寫的教學大綱指導了課堂教學的目的、任務與內容,對知識技能的范圍和深度做了要求,而普通高校進行24式太極拳教學的實踐中普遍設置成36學時或者18學時,同時在這些學時內根據學生掌握動作的進程,將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為3個階段:求形、求勁、求化,將技能形成規(guī)律分為求形、求息、求意及氣、動、意相結合的4個階段,并發(fā)展從興趣到拳架、吐納呼吸,更進一步上升到哲理的太極拳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在演練風格方面,太極拳具有動作舒展大方、渾厚凝重、中正圓滿的特點;在太極拳編排方面,動作難度層層遞進,由簡入繁、由易到難,在動作套路的前幾個招式安排了直行動作,隨著招式演練的增多,添加了后退與側行動作,而后穿插蹬腳、獨立和含有復雜轉折的動作,使動作安排更加合理,增加了左右勢的對稱練習,使學生更加全面均衡地練習。
5.2.1 對于身型技術的要求 太極拳運動要求學練者在演練過程中保持頭頂虛領,頸部豎直,肩松肘垂,腕坐掌撐,胸含背拔,腰松臀斂,尾閭中正,胯縮襠合,膝屈足抓,做到足底踏實,樁步穩(wěn)固。同時身形整體要自然中正,尖節(jié)對應。
5.2.2 對于運動技術的要求 太極拳的動態(tài)要求是動作完成過程中呼吸、肢體及呼吸能夠相互配合,達到勁力順達的要求。其中心理要保持心靜用意,身體狀態(tài)保持身體各部位關節(jié)肌肉的舒張,體松輕柔,舉動剛落都要輕靈,動作的速度要緩慢均勻、綿綿相連,動作的軌跡要盡量弧形旋轉,以身體中軸為圓心,帶動四肢做弧線運動,呼吸與動作相適應,做到開呼合吸,換氣有節(jié)律。
教師可以先通過播放講解太極拳理念的視頻導入相關的教學內容和探究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針對學生不嚴密的結論,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對自己獲得的結論不斷完善修正;然后導入太極拳演練的動作內容,教師進行示范,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觀察太極拳的動作要領,通過教授動作套路,學生進行太極拳動作的練習,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發(fā)現問題進行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和協助指導,教師針對問題進行太極拳視頻的回放或者親身的演示,學生再根據糾正過后的動作進行演練和復習,鞏固知識,加深記憶。
在太極拳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幫助學生選定合適的探究角度,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精心設計問題的呈現方式,使這一過程的設計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并保證教學時間的合理;還要重視學生進行合作性的交流學習,重視小組的建設,使組員之間能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教學內容的設計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應巧妙,能夠將所學的內容轉變?yōu)樯鷦佑腥さ那榫硢栴},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太極拳的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探究教學理念的指導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太極拳教學的內容能夠符合探究式教學設計的原則和太極拳動作技法的要求,利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探究太極拳動作要求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太極拳運動的開展,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1] 魏得建.探究教學方式在太極拳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2] 彭延光.探究教學方式在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太極拳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神州:中旬刊,2016(4):90.
[3] 諶俊斐.武術課程中探究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3):305-306.
G852
A
1674-151X(2017)16-09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50
投稿日期:2017-04-17
河南理工大學2017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7JG032);河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18-JCZD-014);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互聯網+太極拳在高新傳播研究(162102210293);河南理工大學教學教改項目:體育專業(yè)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2015jg023)。
胡建平(1975—),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眾健身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