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文婭
【摘要】醫(yī)教結合,既是特殊教育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內涵發(fā)展的重要課題。筆者所在學校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模式,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關鍵詞】 特殊教育;醫(yī)教結合;途徑研究
醫(yī)教結合,既是特殊教育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內涵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怎樣開展“醫(yī)教結合 綜合干預”的實踐探索呢?
一、關注語言康復,架起溝通橋梁
首先,組織多樣化的語言康復訓練形式。一是班級授課制形式的集體教學,即將8~12名學生按照年齡、智力情況分別安置在相應的班級,學科的任課教師通過生活語文課、生活數(shù)學課、勞技生活課等課程有意識地滲透語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分組訓練,每周開設兩節(jié)語言康復訓練課,每學期開學初將全校學生集中起來,挑選一些目前極其需要語言康復訓練的學生進行走班語言康復訓練。三是個別訓練,對于一些語言能力極差或者有語言能力但不愛溝通交流或者一些無語言的兒童,通過觀察、運用各種量表及軟件對學生進行言語方面的測試評估,專業(yè)的語言康復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分析后,制訂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在進行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地評定、修正訓練目標與進程。
其次,探索科學的語言康復訓練策略。一是我們注重運用現(xiàn)代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運用泰億格言語康復訓練儀、啟音博士語音評估與訓練儀、啟音博士言語測量等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測量與訓練。二是我們注重多重感官在語訓中的作用,在訓練時準備大鏡子,師生互看口形,觸摸喉部,感受手背氣流等,運用視覺、觸覺等感官配合聽覺接受訓練。教師還設計不同音高、不同音色進行發(fā)音訓練,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記憶。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觀察發(fā)音時的舌位和口形變化,讓學生跟著學發(fā)長音、短音和間隙停頓音,讓學生仔細觀察模仿教師口形,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強化語言訓練。
二、關注動作康復,提高活動能力
首先,強化感覺統(tǒng)合康復訓練。一是訓練目標清楚,對不同的孩子選擇不同的器械:前庭平衡失調的孩子以滑板、滑梯為主,其他器械作為輔助訓練;觸覺功能不良的孩子則以按摩球和各種爬行為主;本體覺失調的孩子就以跳為主要訓練項目。二是活動難度適宜,設計的訓練內容使孩子容易完成,使兒童產生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活動過程有彈性,讓孩子自己選擇合適的游戲過程。三是訓練方式靈活多樣,單一的訓練比較枯燥,加入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會比較興奮,但是單純的游戲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產生疲勞情緒。我們就加入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再次,強化蒙臺梭利康復訓練。學校開設了蒙臺梭利康復訓練課,運用蒙氏教學法對特殊學生進行康復訓練,以改善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一是改善運動機能障礙,“走線”訓練活動中,訓練了孩子的專注力和平衡力;在“插座圓柱體”組的訓練活動中,充分訓練了孩子的視覺辨別能力和手眼協(xié)調能力;在“粉紅塔”訓練活動時,訓練了孩子的視覺辨別能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手部控制能力等。二是促進生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蒙氏訓練中的扣扣子、拉拉鏈、倒水、掃地等工作不僅是對學生精細動作的訓練,更是讓學生掌握了自理的技能。三是促進自控能力及注意力的發(fā)展,通過訓練有效地改善了他們的注意力。
三、關注藝術康復,插上幸福翅膀
首先,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一是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利用課堂資源,讓學生各方面得到康復。二是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使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能力范圍內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康復。三是建立多種平臺,加強互動交流和展示。學校創(chuàng)造機會,讓每個孩子能展示自己的特長,能相互欣賞與分享各自的活動成果,在“助殘日”等節(jié)日里帶領學生走到街頭開展義賣活動,展示學生們在藝術康復課堂中親手制作的十字繡作品、串珠作品、絲網花、布藝作品和編織作品等。學生親自參與活動的體驗,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四、關注心理康復,打開心靈之窗
學校要開展面對個別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個體差異以及對個別教育對象已經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的教師運用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
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和改進。一是開展沙盤療法,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沙盤體驗中自性得到充分生長,激活自我治愈的能量。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沙盤分析情況從側面適當干預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或教育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二是開設“繪本—心理”課程,以學生心理特征為出發(fā)點,依托于實際生活,選擇合適的繪本,補償學生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情緒智商、獲得社會交往技能,最終達到基本適應社會生活的總目標。三是加強與社會義工、愛心團隊等的合作。四是開展可視音樂治療。可視音樂治療是集音樂治療與視覺輔助刺激于一體,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表現(xiàn)的新一代治療方法,是一種將特定的音樂信號和視覺信號轉換成其他能量作用于人體,達到康復保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一種“愉快的自然療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先強,蔡卓倪,趙春耀. 基于殘障學生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四川省蒼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本課程研發(fā)概述[J]. 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 2011(05).
[3]胡銀林. 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師專業(yè)成長[J]. 新課程(綜合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