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

        2017-07-13 09:12:15高會敏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大視野

        摘 要:解志熙自從事現代文學研究以來,經過近20年的探索,提出并實踐了用于考辨、批評現代文學文獻的“校讀法”和對某一或群體作家、作品進行綜合透視的“文學行為分析”。兩種方法、路徑既各有側重,又相互發(fā)明,并體現為以下特點:學術路徑的古典化,小問題與大視野的融合,敘論筆致的祛程式化。此方法、路徑不僅在其學術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所采用的“札記”“敘論”文體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述學范式。

        關鍵詞:校讀法;文學行為分析;古典化;小問題;大視野;祛程式化

        自1980年代興起“方法熱”以來,西方文藝理論如敘事學、結構主義等成為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資源,為研究者打開了進入文學世界的另一扇窗,也為現代文學研究帶來了活力,并由此產生了一批相當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利與弊總是相生而存,過于熱鬧的方法熱,也容易導致現代文學研究的眼花繚亂和求新急切的空疏學風:不重文學史料的發(fā)掘、整理工作,而是忙于用各種時髦理論闡釋現代文學的諸多命題,也產生了一些主觀臆斷之論。

        在西方理論方興未艾之時,已有學者意識到史料的重要性,呼吁建立現代文學的史料學。而始終為現代文學學科建設增磚添瓦的解志熙,也認為現代文學雖不算久遠,但已成為一段有起止時間,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歷史對象,理應給予更加客觀、全面的審視,不僅要重視史料,還要遵循嚴格的古典學術規(guī)范。針對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解志熙還提出現代文學研究應加強“史學的品格、理性的節(jié)制、客觀的精神和傳統的學術規(guī)范,而不是一味追求批評性的激情、當代性的興趣和主體性的發(fā)揮”{1}。當然,他更希望研究者能做到兩者互補,讓現代文學研究在當代性和歷史感、主觀性的批評激情和客觀性的學術規(guī)范之間達至某種合理的均衡。

        一、學術路徑的古典化

        作為一位頗具學術個性的學者,解志熙始終保持著對史料的重視和對傳統學術方法的鐘情。當很多同行開始嘗試跨學科的文化研究,跳出現代文學領域進入更廣闊的學術天地時,他卻緊步為現代史料學奠基的前輩樊駿、馬良春、孫玉石、劉增杰等學人的后塵,在現代文學這塊領地內辛勤耕耘,先是把傳統文獻學的“校注”吸收轉化為批評性的“校讀”,用于現代文學文獻的考辨、校注和批評;后又提出并踐行了“文學行為的實存分析”的研究模式,把作家、作品及其一切與之相關的文學背景綜合起來,進行敘述和透析。由于這兩種方法或路徑建立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且與中國傳統治學理念密切相關,因此,具有了典型的史學品格。

        雖然解志熙早期的專著《生的執(zhí)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和《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無不受惠于西方文論,但他重視史料和傳統治學方法則一以貫之。在這兩本專著中,解志熙以史家的眼光追根溯源,考察存在主義和唯美-頹廢思想的興起、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傳播、接受和變形,深入分析了西方文化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通過周詳的考證和文本細讀,證實了這些思潮不僅在中國確實存在,且何以會存在的命題。論者在考察其淵源流變時,盡量用當時的原始報刊說話,讓史料自動“現形”,不僅反映出他扎實的西方理論學養(yǎng),還彰顯出“博通古今,考鏡源流”的傳統學術方法在其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深刻烙印。

        由傳統“校注法”轉化而成的“校讀法”,是解志熙現代文學研究古典化的典型體現。他在《老方法與新問題》一文中曾開宗明義提出:“現代文學文本需要校注嗎?”隨后即列舉相關例證,如針對俞平伯的詩論《做詩的一點經驗》{1}中的一句話:“好詩沒有是‘天籟的”,解志熙在聯系上下文并參閱俞平伯其他詩論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分析,認為此處少了一字,原文應是:“好詩沒有不是天籟的”。這種因一字之漏而意義相反的例子,以及標點、文字錯簡,現、當代文法不同,各地方言入文本而導致的歧義,外典、今典的誤讀等問題,在現代文學文本中大量存在。因此,運用“校讀法”整理和考釋現代文學文獻就很有必要。在錄入佚文或考證文獻時,此法不僅可以預防望文生義、穿鑿附會的誤解,還可以通過“對特定文本的上下文及與其相關的各種文獻材料進行廣泛細致的參校、比勘和對讀,以觀其會通,識其大體……達致‘讀書得間、‘別有會心的發(fā)現,和‘照辭若鏡、‘鞭辟入里的分析”{2}。如解志熙在運用此法校讀詩人林庚的佚文時,還原了1930年代林庚與戴望舒詩學論爭的焦點:不是新詩的自由格律之爭,而是新舊詩風之爭;又細致地考證了作者“錢獻之”應是戴望舒的化名,并總結出林庚和程千帆的治學路徑:“尋求一種兼融西方現代批評方法和中國批評傳統優(yōu)長而適合中國文學作品特點尤其是語言特點的‘新批評之路,并且同樣在晚年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遺憾的是,我們在新時期雖然重新引進了英美的‘新批評,卻生吞活剝,并沒有貢獻出什么像樣的成果,倒是林庚和程千帆兩個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古典詩歌的解讀和其他文學文本的分析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食洋不化的當今學術界和批評界卻只把他們視為古典詩歌研究專家和文學史家,至今都不認識他們乃是真正本色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新批評家。”③這篇校讀文章不僅指出了林庚在詩學上的執(zhí)迷和洞見,同時肯定了他的文本批評方法,與當下學術界在方法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做一對比,發(fā)人深省。這種現代文學的“校讀法”,由于注重對史料的還原和把握,彌補了空疏學風帶來的游談無根之弊,既古典又新穎,極具啟發(fā)性。

        在傳統的作家作品研究領域,主導學者批評與研究思維的是“作家中心主義”和“文本中心主義”。受此影響,作家和作品研究往往成為一種靜態(tài)的觀照和封閉的分析,忽略了與文學密切相關的社會歷史關聯,只剩下孤零零的純文本解讀。針對這種研究模式的不足,解志熙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了一種綜合性的研究路徑——“文學行為敘論”?!皵⒄摗鳖櫭剂x,是對研究對象的敘述兼評論,論者不再囿于單純的文本解析,而是鉤沉與作家作品相關的大量史料作一綜合評析。而“敘論”作為一種論說方式,同樣彰顯出古典化的史學品格。如論者為1940年代出現的“知性散文”命名,融合時代特征及作家的個人經驗分析這一文體的淵源由來和美學特質,及其代表作家的文風特點,并結合現代散文的發(fā)展流變,揭示出1940年代的知性散文對于矯正1930年代雜文的峻急、情調散文的煽情和幽默小品的輕薄不無裨益。通脫、風趣的知性散文,既拓展了現代散文的藝術天地,又深化了散文的思想境界,此一敘論可謂在史料鉤沉、梳理的基礎上,填補了現代散文發(fā)展鏈條的某些空白,別開生面。endprint

        而更為動態(tài)的“文學行為敘論”的提出,則是解志熙有感于作家的主體選擇與時代背景關系錯雜,僅從“社會決定論或自由主義的純藝術論(如無目的論、非功利論等)”{1}來分析判斷,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走進某個人或群體,通過他們的文字及其人生、情感走向,才能發(fā)掘出其文學選擇背后的真正動因。解志熙用這一分析方式,探討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的文學行為,剖析了她在敗落家族和動蕩亂世中的成長經歷對其人生態(tài)度和文學趣味的影響,揭示出張愛玲不接受善意的提醒,一味追求及早成名、“安穩(wěn)”度世的“迷思”,不僅限制了她文學天才的更好發(fā)揮,還把她拖到媚俗一路上去。此敘論發(fā)掘了張愛玲身世、婚戀、文學論爭等諸多歷史細節(jié),深入到作家文學行為發(fā)生的原初場域,透視出其文學思想對其創(chuàng)作的不利影響和對當時讀者的誤導,表達了論者對張愛玲的文學行為走向的遺憾和批評。而這一結論無疑是自海外學者“發(fā)現”張愛玲之后,國內文學界給予張愛玲正面評價之外的另一種聲音。

        在敘論中,解志熙盡量把研究對象還原到歷史現場中,“在充分占有原始史料的基礎上,審慎地加以甄別,剖析其底蘊。由于這種研究方法把作家的文學行為看做是作家的主動選擇且與社會政治文化語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既避免了新批評分析的狹小格局,也避免了傳統社會歷史批評可能導致的決定論誤區(qū),既注意文獻表面的意蘊,更關注文獻背后的深層意涵,所論較能切中要害”{2},讓研究對象在復雜性中見出獨特或本質的一面。誠然,得出結論時,解志熙慎之又慎,盡量運用多條史料互證,以避免論點的以偏概全、狹隘獨斷。這在《愛欲書寫的詩與真》一文中展示得更為巧妙。解志熙談到沈從文及其194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首先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形象,之后引用許杰對《看虹錄》的批評和沈從文的一封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列舉文本之外的諸多歷史細節(jié),讓沈從文另一面的愛欲觀在其作品中大量滲透這一事實慢慢立體化。由于解志熙常能見前人所未見,又能恰當運用史料,讓史料與結論相互印證,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發(fā)掘并還原與作家創(chuàng)作活動有關的一切文學現象,從原始史料中發(fā)現問題與裂隙的敘論模式,對于探討已受學界充分關注,很難再出新意的知名作家而言,顯然有其獨到之處。論者把作家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學場域盡量和盤托出,讓其在互相關聯的歷史境遇下出現新的面貌,有時會修正我們之前的既定認識,這也是解志熙的“文學行為敘論”值得關注的價值所在。不可否認,解志熙注重原始史料,以史家眼光觀照大量史實,秉承客觀、冷靜的論說風格,重新審視作家文學行為走向復雜性的述學方式,在對張愛玲和沈從文的文學行為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此基礎上,解志熙又提出文學互動行為“也可表現為文學社團流派內部的集體交流,甚而可以擴大為跨社團、跨流派以至跨地區(qū)和跨國度的文學之間的交集與互動,而其互動的效果和影響,則既可能積極地推動文學的發(fā)展,也可能產生刺激性的反作用”③。并以《相濡以沫在戰(zhàn)時》為例,論證了在顛沛流離的抗戰(zhàn)環(huán)境下,作家之間的書信往來,和編者柯靈組稿《作家筆會》等互動行為所具有的文學史意義,以及1930年代左翼文學與自由主義兩大文學思潮不僅存在對立,還有彼此的互諒和互動:沈從文為《北斗》雜志所做的努力,《現代》發(fā)表魯迅作品,《文學季刊》等雜志對左翼與非左翼、南北文學的溝通、互動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從這一時期最為出色的一批文學杰作就是在此類文學互動中產生和問世的,即可知跨越派別地域的文學互動之意義非同小可了。”{4}瑣細的文壇掌故,作家軼事等文學互動行為,經過解志熙的還原與透析,即呈現出獨特的文學史意義。這種由史實出史識的敘論模式,顯示了解志熙自覺的文學史意識,既有獨特的文學史觀,又借古典化的治學路徑予以客觀的呈現。

        解志熙如此重視史料、看重傳統治學的方法,跟其學習和工作經歷有關。解志熙就讀的歷所學校:西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北京大學都很注重傳統治學方法對現代文學研究的啟發(fā)和滋養(yǎng)。如他在悼念任訪秋先生時回憶,“為了聽懂任先生的講課內容,我在課外不得不認真補習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知識,因而對從皮錫瑞到周予同的經學史論著,對章太炎的《訄書》、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學術名著以及曹聚仁的通俗著作《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等均曾涉獵,至于胡適推崇清代漢學家的文章亦不陌生?!眥1}而這些古典學術傳統的滋養(yǎng),不僅使他在歷次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奠定他學術道路的基石,也使得他的學術研究更具古典味和史學品格。

        二、小問題與大視野的融合

        成熟的現代文學研究通常是在大處做文章,如文學史的撰寫,以及文學史寫作中的大構想:整合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文學史中的跨學科研究,整合多民族文學,整合多元化如雅俗文學、新舊文學等等。解志熙雖一直以自覺的史家眼光放眼文壇,但他本人很少做大的題目,而是以宏大的文學史背景作為參照,對小問題進行考量和定位,在細致綿密的分析歸納中見出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實現了小問題與大視野的融會貫通。

        如果說《生的執(zhí)著》和《美的偏至》相對而言是大問題的話,那么《考文敘事錄》和《文學史的“詩”與“真”》則是由小處著筆,見微知著。就大視野而言:以文學體裁為例,他不僅討論小說,還關注散文、詩歌、戲??;眼光不僅停留于文學作品,也深入到文學批評領域;不僅關注如魯迅等經典作家,更把功夫花了在不太知名的作家如于賡虞、劉夢葦等人身上;不僅關注作家全集、文集,還重視作家的佚文搜集、校讀;不僅探討單個作家的文學行為,更把作家之間的文學互動聯系起來綜合評述;不僅注意到國內作家的異同,更拿中外作家做橫向比照;不僅聚焦文學,還涉及到歷史、哲學等學科……如此既有放眼中外、跨越文史哲的宏闊視野,又有細微文學生態(tài)圖景描摹的研究,迥異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普通個案研究。

        解志熙擅長由小問題入手,關注文學史發(fā)展的具體細節(jié),常涉獵一般學者不大關注的佚文、作家和思潮,且能在細微處發(fā)現問題。如解志熙的著眼點多是佚文之類的小問題,但恰恰是一篇篇再小不過的佚文,也有必要以大的文學視野做參照。因為佚文的搜集、校讀,不僅牽涉到研究者對作家文風、筆名的熟悉程度,還能厘定佚文的發(fā)現在某一作家甚至是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在《出色的起點——汪曾祺早期作品校讀札記》中,論者考證了作家的早年行跡,再與佚文校讀結合起來,說明汪曾祺的文學起點相當出色,而并非后來學界公認的“大器晚成”。因此,看似具體而微的小工作,有時會改動既定的文學史常識。解志熙對早期與白話-自由詩詩學主張“和而不同”的幾位詩學論者的發(fā)掘,也是對早期詩學理論發(fā)展鏈條的有力補充。解志熙對具體個案保持興趣,是與他力圖還原豐富、復雜的文學史景觀這一抱負息息相關的。他熱心佚文的搜集、校讀,關注常被學界忽視的對象,從而為現代文學這個百花園添枝加葉,展示出一個更為鮮活、立體的文學發(fā)展史圖景。endprint

        解志熙有貫通文史哲的開闊視野,但他始終沒有越出現代文學的領地,落腳點依然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某一問題。如作者在談到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抒情小說時,用具體作品來闡釋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抒情小說與左翼的農村社會分析小說之間的差異。在談及小說的人性時,又將沈從文與魯迅的作品加以比較,揭示出兩位作家在相似的目標(呼喚健全的人性以重振民族)之下,存在的不同價值取向。雖然文章探討的核心是沈從文,但是解志熙把很多作家作品都納入到敘論的版圖中,在整個現代文學領域內來回穿插往返,尋找研究對象恰切的參照物,在正反對比的詳細論證中得出結論。在對沈從文其人其文的探微中,敘論所引述的史料既具體而微又龐大繁雜,使讀者不僅可以觸摸到許多有意思的歷史細節(jié),還能夠瞥見整個現代文學思潮的不同走向和大致風貌。解志熙既能由文本細讀著手,從作品中讀出潛在的意味;又能從大處鳥瞰,把許多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巧妙地連綴起來,讓論者提出的問題在小處透視,大處掃描之后迎刃而解,體現了文學研究中宏觀與微觀的結合。

        錢理群先生認為,文學史家“必須對于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歷史的現象形態(tài)保持濃厚的興趣與職業(yè)敏感,同時,又必須具有發(fā)現、捕捉細節(jié)與現象背后的象征意義的思想穿透力:這兩個方面,構成了有別于一般的文學、文藝理論、歷史學思維的文學史思維的特點”{1}。解志熙無疑具備了上述敏感和思想穿透力,因此,才能在文學與文論、大家與小家之間自由穿梭,充分詮釋了小問題與大視野的融合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價值。順著這一學術路徑走下去,解志熙現代文學研究的視野越走越寬,也越來越具學術個性。他在《“現象比規(guī)律更豐富”——王瑤的文學史研究片談》一文中曾說:“朱先生在日記中提到要把清華中文系的學風培養(yǎng)成兼有京派海派之長,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既要視野開闊,又不要大而空,既要立論謹嚴,又不要鉆牛角尖。”而《亂世才女和她的亂世男女傳奇》《愛欲抒寫的“詩與真”》這樣的“文學行為敘論”,也同樣是小處著墨而又能出大識見的經典之作,既有小處的精深——文本細讀的研磨功夫,又有大處的宏闊——以史家眼光跨越整個現當代文學版圖。同時,由于論者倚重大量史料,又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既避免了讓立論流于空泛,又避免了太過瑣碎的分析考證流于沒有意義的兜圈子。

        三、“敘論”筆致的祛程式化

        與早期文論的嚴謹規(guī)范相比,解志熙后期研究則越來越顯示出厚積薄發(fā)的力量,筆法也更為搖曳多姿,多用接近隨筆的“札記”和近乎小說的“敘論”作為述學文體,收放自如、不拘一格,沒有常規(guī)論文的匠氣和呆板。這里單說“敘論”,正因為是敘論,所以多趨于線性模式,論者討論某一作家或是思潮流派,多按時間發(fā)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推演,梳理出作家的文學思想或某一段文學思潮的發(fā)展變遷,再以歷史的演進帶出對某一問題的探討。如《亂世才女和她的亂世男女傳奇》討論張愛玲在淪陷區(qū)的文學行為時,先談她的家世,再敘述其讀書求學經歷;討論張愛玲作品時,先提及她的習作《霸王別姬》,然后談她正式走上文壇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在順敘的基礎上,解志熙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串聯起各個史料,時而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時而聚焦到細微之處探疑解惑,時而把多重人事綜合起來批評論證,既自成一體,又周密嚴謹。如他通過對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初次發(fā)表時間、刊物的考證,得出張愛玲是第一個對傅雷的批評做出回應的人,由此揭示出其背后隱藏的一連串頗有意味的文學互動事件。解志熙把文本細讀與作家傳記以及整個文學史背景放在一起作綜合考察,使敘述與批評靈活地結合在一起,分析評論文章的先后關系、論者的用意及立場、異同,把敘論故事化,有文體雜合的特征,融散文、小說和學術論文于一爐,體現出敘論文體祛程式化的詩性特征。

        《愛欲抒寫的“詩與真”》一文,也逸出了常規(guī)論文的書寫模式,論者不是簡單羅列事實,得出結論,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出話題,如其開篇:“1934年的一天……”,拋出文論的核心命題——情感困擾,設置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懸念,接著又從書信中跳出,探討與沈從文同時代的文學青年的性苦悶和沈自己的情感糾葛,抽絲剝繭一般,把沈在生活中的愛欲與其文本中的意象,以及他人涉及到此類問題的言論糅合到一起多方參照,層層深入,由淡到濃,用非程式化的章節(jié)來貫穿非概念化的觀念,似乎具備了懸疑小說層層解密的味道。此外,解志熙還采用文學性語言,描畫出一幅幅作家文學行為的鮮活場景,大大縮短了讀者與對象之間的距離,把作家行跡與作品分析結合得水乳交融而了無痕跡,有種不求工而自工的渾然天成。由于學術論文大都中規(guī)中矩,術語多,程式化,讓非專業(yè)讀者望而卻步,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術成果在文學文化領域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解文似乎有意舍棄學術論文的常規(guī)套路,文筆隨意點染而不粘滯,所引用的材料和理論仿佛隨手拈出,在總結時用“所以歸攏來看”或“說了歸齊”等口語,既耳目一新,又親切自然,使一般讀者閱讀起來也沒有太多障礙和隔膜。同時,解志熙用作家的文學行為,解釋文學發(fā)生的深層動機,因為立論嚴謹,寫作目的明確,也與故意標新立異以博眼球的不純動機劃清了界限。曲徑通幽的結構模式與生動活潑的語言相得益彰,使《愛欲抒寫的“詩與真”》無論是在行文結構上還是在論證分析上,都另辟蹊徑,不同于之前沈從文研究的通常寫法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術研究的視野和路徑。

        總之,解志熙在運用校讀法和文學行為分析進行學術研究時,既重視科學的實證精神,又采用靈動曲折、非程式化的行文,語言簡練、析理嚴密,且能以少總多,見微知著,由一個小的問題切入,依據大量史料,抽絲剝繭般引出其中蘊含的文學史意義。多數論述既有宏大的視野,又有細致的微觀圖景呈現,“集敘述與思辨、史料與史識于一體,熔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爐”{1},賦予了現代文學研究的多種可能性,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和示范模式。

        解志熙固然追求各種批評和研究方法的綜合,但他的現代文學研究在吸收和化用古典學術傳統方面,無疑更具代表性。這既體現了他的學術個性,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的偏見”。因為任何固定的學術方法或路徑都會導致對研究對象的某種遮蔽。比如在其現代文學研究論著里,解志熙更重視作品內容和主題意蘊的發(fā)掘,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其藝術形式的深入探討,這可能也與太過倚重史料的史論特點有關。解志熙的學術方法和路徑——校讀和敘論,對某一問題或對象往精深處挖掘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但如果討論宏大或復雜的命題則顯得過于繁瑣而不相宜,即使宏大命題依然離不開翔實豐富的史料。這或許也是他的校讀、敘論多為單篇文論而非專著的原因。由此看來,真正做到完全客觀、科學的研究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任何觀念、方法在闡釋文學史問題時都是有限度的,因此,現代文學任何相關的問題闡釋不可能一次終結,畢其功于一役,而是存在可以不斷與歷史對話的可能性。期待解志熙既能堅守自己的學術個性,又能以更大的視野與胸襟向更恢弘的學術領域拓進,揮灑出更多大氣象大手筆的精微妙論。

        【責任編輯 付國鋒】

        ① 解志熙:《現代文學研究論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頁。

        ① “《做詩的一點經驗》是1920年12月在《新青年》第8卷第4號上發(fā)表的,可是近年出版的《俞平伯散文雜論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俞平伯詩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都一無例外地對這兩處未作??薄聦嵣纤惺珍涍@篇文章的集子和選本都沒有??薄6驗槌蹩?,此后的各種版本均因仍其誤?!苯庵疚酰骸犊嘉臄⑹落洝袊F代文學文獻校讀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頁。

        {2} 解志熙:《考文敘事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0頁。

        {3} 解志熙:《考文敘事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4頁。

        ① 解志熙:《文學史的“詩與真”——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頁。

        {2} 劉進才:《問題意識與考辨功夫的融會——評高恒文對周作人及其弟子的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3期。

        {3} 解志熙:《文學史的“詩與真”——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頁。

        {4} 解志熙:《文學史的“詩與真”——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頁。

        ① 解志熙:《和而不同——中國現代文學片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頁。

        ① 錢理群:《我的文學史研究情結、理論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書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0期。

        ①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15-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此書封底。

        作者簡介:高會敏,河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大視野
        大團隊、大格局、大視野、大手筆——張庚學術團隊在“新時期”的歷史貢獻述略
        戲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6:58
        看待現代詩詞入史問題要有大格局大視野
        既要有“大視野”,又要有“小舉措”
        結構化教學,彰顯數學整體系統的教學力量
        讓小籃球拓寬大視野
        大視野
        時代風采(2016年12期)2016-07-21 15:07:45
        大視野
        時代風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平民眼中的大視野
        新聞世界(2016年5期)2016-06-01 08:34:49
        內窺鏡的“大視野”
        湛江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 大視野、大手筆打造大產業(yè)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16
        激情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爽无广熟女亚洲| 乌克兰少妇xxxx做受野外| 亚洲第一成人网站|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老熟妇嗷嗷叫91九色| 色婷婷久久亚洲综合看片|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第一夜| 国产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一地|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天天躁狠狠躁狠狠躁夜夜躁|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av| 三年中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40分钟永久免费又黄又粗|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av| 中文区中文字幕免费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精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插b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碰碰人人av熟女天堂| 亚洲黄片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