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
【摘要】如何辦好金融財經新聞,讓廣大讀者愛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新民晚報《陸家嘴金融城》周刊的實踐表明,精心策劃和定位準確,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關鍵詞】平民百姓;大視野;《陸家嘴金融城》
新民晚報從2013年4月12日起創(chuàng)辦了《陸家嘴金融城》(以下簡稱“金融城”)周刊,每期有16個版面。至今已滿三年?!敖鹑诔恰痹趫猿滞韴蠖ㄎ坏幕A上,力求適應讀者的閱讀新需求,在內容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別具一格相當出彩。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經濟報道已成為各新聞媒體的重點報道內容。盡管“改進經濟報道,寫好經濟報道”的呼聲在新聞界一浪高過一浪,但客觀地說,經濟報道數據化、故作高深和篇幅過長等毛病依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的經濟報道甚至過分強調“理性色彩”,導致內容“學術化”和“理論化”,文字“貴族化”,結果無形中將蕓蕓眾生拒之“門”外,達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信息傳播也成了一句空話。那么,什么樣的經濟報道才能真正為讀者,尤其是晚報讀者所接受呢?從已經刊出的“金融城”周刊看,其所體現的“平民視角中的大視野”,給人以啟示。
“金融城”周刊的定位是堅持“飛入尋常百姓家”。百姓,他們無論從生活質量還是文化程度,都是與這個城市的發(fā)展變化同步的。
在多彩中擴展
“金融城”堅持多角度、多方位掃描“金融”,版面內容豐富多彩?!敖鹑诔恰币悦恐?6個版面的篇幅,全方位反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展,將政府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高瞻遠矚的構想和努力、中外金融機構近悅遠來的熱情和追求、經濟金融專家奇思妙想的真知和灼見、各類金融人才投身其中的故事和感動,一一加以呈現。每期周刊分別由“封面人物”“世經經緯”“峰會透視”“理念分享”“證券指南”“升值空間”“城里城外”“熱點解讀”“創(chuàng)業(yè)錢途”“聰明消費”“網上網下”等專題版面組成。如發(fā)刊詞中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我們的編輯方針立足于天地之間,‘上天入地——上天,著眼于重大金融財經政策的解讀和梳理,高端權威而不失于空泛疏闊;入地,著手于每個讀者的理財消費、服務指南,實用貼近而不流于雞零狗碎。”“金融城”周刊同時注重多媒體形式呈現,在16個紙質版面基礎上,以微博、微信等形式與受眾開展同步溝通和互動。在已經推出的幾十期周刊中,讓讀者可以感受到“金融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價值的跨時間、跨空間交換,就是金融。無金融、不生活”。琳瑯滿目的各種專版???,布局協(xié)調,分工明確,虛實結合,多角度多層次報道了以金融為主的經濟新聞。
在求質中提升
“金融城”周刊堅持起點高,立意新,注意大視野。每期的“封面人物”是“重頭戲”,是對著名經濟專家學者的采訪錄。分別有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全國政協(xié)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邁克爾·卡沃爾(世界著名的趨勢交易大師、現任美國趨勢跟蹤投資公司董事長)、吳敬璉(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雨露(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股神”巴菲特、“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吉姆·羅杰斯和白重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刊對這些在金融經濟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人物的專訪,向讀者傳遞開闊性強的話題,濃墨重彩,或給人啟示,或令人感慨,或讓人產生興趣。如,第一期首篇《中國夢,我們這一代人可實現》,是曾被稱為“林旋風”的林毅夫再發(fā)慷慨之辭——“中國有夢早日富強”。他用自己的所見所思得出了結論:“作為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總有一個夢,那就是中國夢?!边@一肺腑之言傳遞的是:中國能夠成為第三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到2020年左右進入高收入社會,人均收入達到12000美元。這是可以讓人振奮的“夢想”。
除了人物專訪,“金融城”周刊還在“世經經緯”“峰會透視”等專題版面,向讀者展示國際金融信息,包括權威觀點、西方經濟趨勢等。如《美國經濟:復蘇中存在隱憂》,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文章針對美國商務部經濟數字發(fā)布后,股市不僅沒有上漲,反而應聲下跌這一現象,回答“美國經濟究竟復蘇了嗎?”這一問題,雖然是一家之言,但可以引起讀者的關注。還有如,《跨過五道門美國經濟曙光在前》作者認為,“當前,美國經濟正在逐漸發(fā)出且不斷增強其有望復蘇的信號。但是,有望復蘇,并不等于必定復蘇。筆者以為,美國經濟真正復蘇,需要歷經五道門檻。”文章有理有據,打開了讀者的視野。
周刊的這些高起點的金融報道,是對主報金融報道的延伸和補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滿足了老讀者的閱讀需求,又吸引了一批新讀者。
在生活中優(yōu)化
歌德說:只有生活的綠樹四季常青。同樣道理,我們的經濟報道,只有攀上“生活”這棵綠樹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金融城”周刊作為晚報經濟報道的主打陣地,其“生活”就是體現在新聞性與服務性相結合上,從而使豐富多彩的版面內容更加優(yōu)化,真正能夠吸引廣大讀者。
“金融城”周刊不以“深奧”自居,而是從辦報的新聞規(guī)律出發(fā),將群眾對金融生活的期盼與對金融信息、知識的了解、對金融發(fā)展的展望緊密結合起來。像股市、理財,這些既是讀者關注的新聞,也是讀者迫切希望得到的知識。每期周刊都做足做透這方面的服務。在“理念分享”“證券指南”“聰明消費”等專題版面上,深入淺出予以詳細報道。如《股市無力樓市難進金市大跌》,報道了“手中鈔票投在哪里才能生息”“黃金價扎猛子,投資者吃棍子”?!锻顿Y理財何妨以退為進》說“很多城里小孩都認為農民伯伯插秧是向前一點一點插的,但這只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上,農夫在田中插秧,都是躬著身子,一步一步向后倒退著插的??此撇粩嗤俗?,實質卻是步步前進,直到把秧苗插滿農田。以退為進,似退實進,事物的道理有時就是這么高妙。投資理財也常需要如此,才能在風云多變的市場行情里立于常勝不敗之地”。這樣的拉家常式語言,容易讓讀者入耳入腦,給人以親切感,又增加了知識。還比如,《從經濟學角度看禽流感和“死豬”》說,“筆者不是學醫(yī)的,當然也不懂H7N9病毒起源、變異情況,也不知道傳染究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但仍然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H7N9與死豬之間的關聯性?!蔽恼缕揭捉?,可以讓讀者從中獲得相關經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