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芬
【摘要】自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轉新聞”成為熱詞進入公眾視野。各式各樣的劇情在一篇篇新聞報道中真實上演,情節(jié)可謂跌宕起伏,堪稱現實生活中的戲劇,而且,這樣的“橋段”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信息與技術手段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反轉新聞何以頻現?本文以這兩個新聞事件為例,探究反轉新聞的成因以及對策。
【關鍵詞】反轉新聞;天價魚;抹香香;報道規(guī)范
一、“反轉新聞”有損媒體公信力
自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和河南“抹香香”事件后,“反轉新聞”成為熱詞進入公眾視野?!疤靸r魚”事件在短短的48小時內出現三次反轉。最初,當事人陳巖曬出微博后輿論偏向消費者,一致認為又是一個“黑心商家”。隨后,店家稱顧客已在菜單上簽字確認,并有調查組發(fā)布初次調查結果,一夜之間輿論陡轉。第二天,陳先生發(fā)微博質疑店家說辭,最終調查結果公布,商家確實是“黑店”,民眾又一邊倒重新“站隊”。不管是新近出現的“張國立呼吁加強網劇監(jiān)管”、“泰國自助大蝦”、“抹香香”,還是較早的“成都被打女司機”、“學生扶老人被訛”、“為救小孩被惡犬咬傷”等,類似的新聞反轉現象,近幾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簡言之,反轉新聞就是由新聞事件及其相關報道所引發(fā)的輿論,不斷隨著報道的繼續(xù)而出現逆轉的現象。輿論的轉換往往只在瞬間,往往又來回轉換,猶如過山車,反復跌宕,一波三折。作為聯結事件與輿論的媒體,往往成了關注的焦點,并給受眾留下報道不一貫、反復轉換的不良印象。馬克斯·韋伯認為:“人們對新聞記者的評價不高,是由于在這方面,人們對一些不負責任的新聞工作者的表現,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總是念念不忘。”[1]媒體關于“天價魚”事件的報道及其后果就是如此。有網友認為:真真假假對對錯錯就都由媒體去導向了,事實是也變成不是,違逆了普通民眾的心理期盼事實;還有網友認為媒體生生把“天價魚”播成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現實版。[2]
新聞事件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會被遺忘,但對報道事件的媒體來說反轉這一不良記錄,卻極有可能給民眾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擔憂的是,公眾記住的不是某家媒體或某個記者,而是整個傳媒界。個例中媒體的不規(guī)范報道被放大,買單的卻是整個行業(yè)的公信力。正如“天價魚”損害的是哈爾濱的城市形象,“青島大蝦”砸掉的是“好客山東”的招牌??梢?,盡管反轉新聞折射的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但就媒體而言,受到重創(chuàng)的則是其公信力。道理很簡單,沒有誰會相信一個變來變去的媒體。而沒有公信力的媒體,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媒體報道出現反轉?媒體又如何規(guī)范新聞報道,減少直至避免反轉新聞呢?本文試以“天價魚”和“抹香香”事件為例,就上述問題作初步探討。
二、“反轉新聞”出現的原因
我們必須承認事件本身有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或者事件真相的暴露有個過程,媒體的報道、還原真相相應也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可能出現反轉現象。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該如何報道?這涉及到報道規(guī)范的問題。就這個層面上而言,仔細分析新聞反轉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消息來源單一而又疏于核實;二是缺乏冷靜、獨立和理性,一味迎合受眾心理。
自2016年2月12日陳巖發(fā)出微博在網上引發(fā)熱議,輿論已開始發(fā)酵,漸呈鼎沸之勢,但這期間僅《南方都市報》14日的報道稱已有調查組介入調查并在官微中@黑龍江晨報。15日,除當地媒體外僅見中新網和《新京報》前往哈爾濱調查。事件引起熱議后,大多數媒體才開始采訪餐館一方,之前幾乎都是援引陳巖的微博作為唯一消息來源。這涉及一個當今比較普遍的問題,即過度依賴自媒體作為單一的消息來源,不去求證或調查便急于報道和評述,一旦消息來源本身有所變化,新聞報道只好被動地隨之反轉。紙媒出版的滯后性加劇了這一現象。也許新媒體已在澄清、辟謠,而已印好的報紙卻無法改變,一正一反,頗具反諷意味。
在速度與公信力的博弈中,媒體為什么選擇搶速度而舍棄平衡、求證、核實等基本報道規(guī)范和要求呢?這可能與當下的傳媒生態(tài)有關。在新媒體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大多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生存困難,舉步維艱,求異、求快、求怪成了新聞生產的“新標準”。新媒體自身當然也面臨著互相競爭,在技術手段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只有去拼搶報道速度或“出怪招”。媒體業(yè)普遍心態(tài)浮躁,集中表現為不愿意去調查核實,甚至文字和編排上都會出現低級差錯。如2015年12月1日,“奧馬巴”竟然出現在《東南快報》、《今日早報》、《煙臺晚報》等多家報紙的標題中。差錯源于新華社的消息來源,而這些報紙連起碼的校對都沒有,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版了,令人啼笑皆非,浮躁心態(tài)可見一斑。
至于反轉新聞往哪里轉,取決于消息源和媒體報道傾向。在幾乎都可以做到報道迅速的同等條件下,又如何賺取眼球?今天的媒體實踐給出的答案是:迎合社會心理,“烹飪”出符合其口味的新聞大餐?!澳ㄏ阆恪笔录牟粩喾崔D就有這個原因。那位官員幫忙查檔案的事實被媒體有意隱去而不報道,刻意渲染其“抹香香”的畫面。相較于查檔案這一常規(guī)性事實,一個大老爺們對著鏡頭抹香香的非常規(guī)事實當然更富戲劇性,更刺激。如此,一個完全符合民眾關于“車禍現場官員大笑”記憶的報道框架呼之欲出,“問題官員”不作為恰是民眾心理所需要的,也具備了引發(fā)輿論的賣點。《啥事不清楚,只會“抹香香”》、《“抹香香”抹黑了誰》、《“抹香香領導”請離開》等評論隨之而來。部分媒體正是抓住這一現象,借助“仇官”心理制造噱頭。不只這點,“民辦教師蒙冤”、“教書34年總工資不過萬”等,無不抓住了“痛點”,戳中了“淚點”,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受眾心理需要,吸引受眾的眼球。而當“查檔案”、“超生”、“頂替”等事實暴露出來后,新聞即刻反轉,媒體處心積慮搭建的新聞框架頃刻灰飛煙滅,公信力蕩然無存。
在此過程中,記者人為想象了一種合理性,帶著預設去采訪,然后根據這種“合理性”選擇事實,裁剪事實,按照既定框架呈現事實,目的就在于迎合受眾情緒和心理,以制造賣點。很顯然,這種做法忽略了新聞報道以事實為依據的基本規(guī)范,更拋棄了新聞人應有的獨立、理性、客觀和公正的品格。
三、規(guī)范報道才能更好地引導輿論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在新形勢下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毫無疑問,只有報道規(guī)范才能有公信力,才能有引導力?!疤靸r魚”事件中《新京報》的報道就很好地詮釋了報道規(guī)范。截至2016年3月21日,《新京報》共發(fā)出20篇與事件有關的報道,如18日的《“天價魚”飯店發(fā)票被指真?zhèn)尾幻?,省地稅局介入調查》,21日的《真相大白!哈爾濱天價魚飯店將養(yǎng)殖鰉魚當野生賣,被罰50萬》等。另有多篇評論,如2月15日的《“哈爾濱天價魚”,明碼標價不代表無欺詐》,16日的《店家單方證據,無法還原“天價魚”真相》。值得一提的是,《新京報》在事件之初就派記者前往哈爾濱調查核實??傮w而言,其新聞報道有自己的消息源,謹慎、平衡,為事件的后續(xù)進展留有余地。在第一次反轉中,大多數媒體都單方面報道店家明碼標價并未違規(guī),而《新京報》卻提出質疑:店家單方證據無法還原“天價魚”真相。其評論能在輿論狂歡中保持冷靜,發(fā)出理性的聲音。
在當今消息亂花迷眼、魚目混珠,輿論眾聲喧嘩、莫衷一是的傳播形勢下,更加呼喚那些有堅守、有品格、有公信力的媒體。媒體要在事件發(fā)生后轉換觀念,多方求證以還原事實,第一時間去調查核實,而不是事后澄清,坐失引導輿論的契機。
“反轉新聞”現象頻現反映出媒體在市場化導向下的浮躁心態(tài),也表明需要創(chuàng)設新機制,確保規(guī)范落到實處,如事后問責和糾錯機制。如果任憑“反轉新聞”發(fā)生而不去思考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應對,其可能會成為那根壓死駱駝的稻草。
注釋:
[1]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I:學術與政治[M].錢永祥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26.
[2]新浪微博#哈爾濱天價魚#熱門話題[EB/OL],http://weibo.com/p/10080894e9598635edea876a4340b06 da7f3c4?,2016-2-15.